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2015-06-06 10:49王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王宁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王宁

目的 讨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84例,以是否患脑梗死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经动脉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以及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75.3%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仅为18.5%,两组对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以及LD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尽早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对老年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意义重大。

危险因素 血糖 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

近年来,诸多研究总结发现,老年脑卒中患者死亡及并发症多由脑梗死引起。人体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为颈动脉,而脑梗死的产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极为密切,充分认识二者间关系,并及早进行相应的干预,可有效预防、治疗脑梗死。本研究重点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脂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情况进行讨论,进一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1],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84例,以是否患脑梗死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组(32例),脑梗死组患者均经MRI或CT检查确诊。脑梗死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71~87岁,平均年龄79.3±2.3岁。其中14例患者为单一病灶脑梗死,15例患者伴糖尿病,22例患者伴高血压;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69~85岁,平均年龄75.2±3.1岁[2]。其中22例患者伴高血压,12例患者伴糖尿病,9例患者伴冠心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同时,将脑梗死组患者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42例)和无斑块组(10例)。本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同意进行本研究。

1.2 方法 本研究中仪器选用美国ATL公司制造的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时,患者需保持仰卧位,伸展颈部,面向检查对侧,于胸锁乳突肌前/后缘置放探头[3],由锁骨上窝颈动脉处开始扫描,扫描时随血管走行纵向扫描,检查颈内、外动脉及颈总动脉[4]。观察二维图中血管的走向、管径、管壁、内膜厚度以及是否存在斑块;观察彩超中血管壁内膜厚度、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以及管径、斑块形态、大小、分布以及管腔狭窄程度并将数据进行记录。评价标准:于动脉管腔内横断或总断面扫描检查突出于内膜的病变,测量血管壁外膜前缘与斑块表面纤维帽的距离,若距离<1.0mm则为颈动脉超声阴性;若距离>1.0mm则为内膜增厚;若距离>1.2mm则为斑块阳性[5]。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二天进行抽血检验,患者需保持空腹状态,检验指标包括血脂/糖以及Fib。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计算。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为统计学意义明显。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脑梗死组患者中75%(39例)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4.6%患者产生颈动脉狭窄(18例);对照组18.8%(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12.5%(4例)患者出现动脉狭窄情况。与对照组对比,脑梗死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较大,且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s)

内膜中层厚度(mm)脑梗死组5293.87±24.1290.22±15.8992.18±22.3289.28±13.281.32±0.19对照组3265.38±12.7353.37±10.6864.28±12.2152.1分组例数左颈总动脉Vmax(cm/s)左颈内动脉Vmax(cm/s)右颈总动脉Vmax(cm/s)右颈内动脉Vmax(cm/s) 7±13.520.65±0.14

2.2 脑梗死组亚组患者Fib,FBG以及血脂等情况对比与无斑块组对比,斑块组于TC,LDL,FBG以及Fib等项目上明显较高,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亚组Fib及糖脂等对比(±s,mmol/L)

表2 两亚组Fib及糖脂等对比(±s,mmol/L)

注:与斑块组对比,*P<0.01。

.32±0.485.03±1.12分组例数TCTGFBGLDLHDLFib斑块组424.43±1.76*1.58±0.935.23±10.2*2.28±0.87*1.43±0.493.02±0.91*无斑块组105.98±1.381.63±0.877.04±2.103.54±0.451

3.讨论

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国外有学者指出[6],脑梗死主要由路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引发。其中动脉内膜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位置,当斑块产生同时侵入管腔时,可导致管壁应力增大,斑块表面纤维帽连续性中断,其下方结构暴露所产生的胶原及脂质对血小板有激活作用,致其凝血反应增强从而形成血栓,是产生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有文献指出[7],将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综合分析,发现易损斑块与以下因素间关系密切:纤维帽缺损或薄,可致使斑块破损、内容物脱落;近期内斑块出血,可导致内膜血栓生成,血栓的存在可使斑块继续增大,阻塞管腔;斑块表面存在钙化,表面钙化的部分随血流的动力致使较为柔软的管壁与斑块之间产生裂痕,导致斑块破损;斑块内若存在较大的坏死中心,易使纤维帽破损[8]。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基本普及,对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是评估、诊断颈动脉壁是否产生病变最为准确的手段之一[9]。本研究中脑梗死组52例患者于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发现3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总人数的75%,而对照组仅有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总人数的18.8%,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明显较高,这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同时,本研究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产生,其次于颈内动脉入口处较多,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血液的切应力存在联系。由于这两处管腔内血流速度较为缓慢,极易出现湍流现象,故脂质沉积概率较其他位置大,易形成斑块。本研究中还发现,TC,Fib,LDL以及高血压等均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关系密切。大血管硬化斑块的产生与血脂、FBG联系密切,同时多篇文献报道指出,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重要因素。血栓的形成与纤溶成分的变化关系密切。血黏度较高的患者纤溶系统的活性通常较低。血脂水平升高可导致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的过程受限,为血栓形成留下隐患;血黏度升高可导致血流阻力增大,产生微循环障碍,致使凝血[10]。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有效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为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同时还可根据诊断及早控制危险因素,对治疗、预防老年脑梗死患者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1 王根发,朱红莲,潘志红.老年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0(2): 119-121.

2 蒋建莲.房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1,12(5):130-132.

3 王永.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及意义[J].临床中老年保健,2012,15(3):121-122.

4 单侗,周君富,王佩珍.老年脑梗死患者部分氧化和抗氧化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医学,2012,13(8):153-155.

5 白雪梅,李梁,端学军.老年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16(4):98-99.

6 夏福荣,滕长波.老年脑梗死252例临床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2011,11(01):36-39.

7 吴玉泉,霍正禄,陈清勇,等.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功能定量检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8(5):32-36.

8 张万森,赵海红.老年脑梗死的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J].医学新知杂志,2012,7(4):98-99.

9 尹恝,王心宇,张暋.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其图谱的变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3,13(8):67-68.

10 申罗英,钟风芳.老年脑梗死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92例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4(7):31-33.

10.3969/j.issn.1672-4860.2015.05.031

2015-7-13

绥化市第一医院 神经内三科 152000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