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泥土接地气 服务基层天地宽
——《惠州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15-06-06 10:45孙晓说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惠州党报日报

□孙晓说 冷 敏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广东 惠州 516003)

脚踩泥土接地气 服务基层天地宽
——《惠州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孙晓说 冷 敏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广东 惠州 516003)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生动的新闻在基层,最大的收获在基层。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面对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面对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才能准确把握和反映群众所思所愿所盼,在新闻宣传中坚持主心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近年来,广东《惠州日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服务为先,坚持深度为重,坚持激励引导,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推出了一大批有群众感情、有泥土芳香、有现场温度、有思想内涵、有打动人心灵的鲜活作品,有力增强了党报的亲和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群众愿望呼声为民排忧解难

“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媒体深刻体察民情、真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惠州日报》坚持以问题导向作为基层新闻报道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求记者力戒随便下村跑个“邮差”、隔着车窗看农户、走马观花访民情、坐在会议室里听介绍。要求记者真正做到“小扣柴扉问冷暖 轻揭锅盖看温饱”,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的合理愿望和正当诉求奔走呼告,以此彰显党报的百姓视角、民生情怀。

一组报道改善“走教老师”的工作生活境况。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扎根农村教学点,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每天都要往返于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山路上,到不同的教学点上课。他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走教老师”。《惠州日报》深入农村教学点,通过对几位“走教老师”多天的跟踪采访,走土路、涉溪流、爬小山,体验了他们艰辛的走教生活,推出了饱含感情的深度报道《风雨寒暑中走教人生路》,引起了社会对此群体的关注。

《惠州日报》记者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进一步深入挖掘,关注了“走教老师”在工作任务、专业素质、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考虑到稿件的敏感性,以内参的形式推出了深度调查报道《走教老师“半路转岗”能否胜任专业课?》。此内参引起了惠州市委书记和常务副市长的重视并作出批示,教育部门也制订了相关的改进政策措施。如今,“走教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境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坚持服务为先——为基层农村发展献计出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镇村和群众来说,他们渴望发展、盼望致富的愿望是那样的迫切。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加快发展、改善生活的路子走得并不平坦。《惠州日报》记者以“一身汗、两腿泥”的精神,深入惠州市74个省级贫困村采访。在一次次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聊天,一次次上山下田体验劳动中,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在记者内心深处不断激荡升华:用好手中的笔和纸,为基层发展鼓与呼、献计出力。

《惠州日报》的荣誉室里有一面绣有“惠报乐为媒 花海巧生金”的锦旗。它的背后,是一片油菜花在《惠州日报》的关注推介下,带动了乡村游、带旺了农家乐。

2013年2月下旬,博罗县观音阁镇杨村首次成片种植的油菜花初开,外界对此甚少所晓。《惠州日报》记者与镇干部攀谈中了解到,该镇的初衷也是想发展乡村旅游,但苦无宣传推介渠道。

当年2月23日,《惠州日报》首次刊发该村油菜花盛开的图文报道。此后,又接着刊发多篇报道,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该村的油菜花。报道发出后,当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油菜的开花期,杨村共吸引了5万余名来自深圳、东莞等地以及惠州市游客。此后,春天到该村赏油菜花成为一条“经典旅游线路”。

新闻扶贫扶起了一个“杨桃村”。前些年,下龙村还是个省级贫困村,村民散种了一些杨桃、番石榴,但没形成规模、知名度也不高,市场一发生变化就很容易出现“卖果难”问题。

《惠州日报》记者在开展扶贫采访活动中,了解到乡亲们对打开杨桃销路和奔康致富的强烈愿望后,在三年的时间里,连续跟踪采访,先后推出了《这里的杨桃大又甜可惜卖不掉》、《无人上门收购番石榴烂树下》、《山地杨桃品相好林下养起“水果猪”》等多篇报道。借助党报的影响力,下龙村的水果声名鹊起。

坚持深度为重——挖掘“稀有”基层深度题材提升报道品质

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海内外媒体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相比大报新闻资源贫瘠的地方党报该如何应对?深度报道、尤其是来自基层的鲜活深度报道无疑是地方党报一项克敌制胜、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利器。《惠州日报》加强对基层新闻的深度挖掘,把目光投向惠州特有、鲜为人知的“稀有”题材。

空中涉险。2013年3月19日,《惠州日报》首次推出了“空中篇”:《蜘蛛人攀爬80米烟囱采样》。用镜头纪录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登高采集空气和水的样品。随后,摄影记者爬上140米的高塔吊,零距离采访城市建设中高空作业的塔吊工人,推出《轻舒钢铁巨臂牵来城市云彩》的专题。

地下探秘。莞惠城轨横贯惠州市区的六公里多地下工程,其神秘的面纱一直没能揭开。《惠州日报》摄影记者不惜通过多种渠道拉关系,直到最终获得地下工地采访通行证。2013年6月6日,当凝结着记者心血和智慧的《百米钢铁巨兽挖出东江西湖6公里隧道》通版图文报道,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人们的视觉很自然被震撼了。

海底猎奇。为经营好三门岛潜水捕捞这一题材,《惠州日报》采访部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前期准备。摄影记者坚持每周到游泳池苦练潜水本领,并自掏腰包购买水下摄影的相关设备。上岛后,记者跟随潜水捕捞人先后前往三个潜水捕捞作业海域。由于秋天的海水温度较低,再加上没有潜水设备,摄影记者要不时以闭气的方式潜入海中拍摄,手脚被海中锋利的礁石和海胆刺伤。

坚持激励引导——为记者“走转改”提供保障和动力

“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者思想上的洗礼、行动上的指南。如何持之以恒、成为常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各媒体都在探索、在实践。《惠州日报》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做法。

栏目引导。《惠州日报》在要闻版、县区新闻版、惠州新闻版、民生新闻版等多个版面上,开设多个“走基层”栏目,包括:“千村万象”、“走基层听民声”、“村民点题”、“惠网民声”等。这些栏目从不同定位、对象、题材,对记者走基层稿件策划采写进行引导,形成了基层报道的“组合拳”。

版面优先。《惠州日报》要求编辑部门对基层新闻报道优先处理、显著处理,把更多的版面、重要的版位让位给基层稿件、民生题材,让群众唱主角。

媒体互动。新闻报道要提高影响力不能“单打一”,而应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再放大。比如,《惠州日报》就与今日惠州网微信联合推出“千村万象”栏目,把文图报道经过二次编辑推介到微信公众号上,让大家既可以欣赏到乡村风土人情文图报道,又可以按图索骥探访村落。

激励机制。《惠州日报》进一步完善强化基层新闻激励的机制,所有采自基层的稿件,在一般稿件的计分基础上增加50%。改革基层采访用车办法,为每个采访部门配备采访车和司机,最大限度满足记者下基层采访用车需求。制定记者基层采访补贴办法,为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提供路途补贴、住勤补贴等。在日常的“得意奖”、“利导奖”等好新闻评选中,向基层一线的新闻倾斜;年终评选新闻成就奖时,向全年下基层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编辑倾斜。

猜你喜欢
惠州党报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奔跑惠州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惠州一绝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