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先 特色为要 城乡统筹
——湄潭县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015-06-19 15:01文丨瞿欣含罗国波
当代贵州 2015年2期
关键词:湄潭县湄潭园区

文丨瞿欣含 罗国波

生态为先 特色为要 城乡统筹
——湄潭县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文丨瞿欣含 罗国波

湄潭县以建设成为“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为目标,走出一条农业县的改革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素有“云贵小江南”、“中国茶城”美誉的湄潭县,立足县情,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坚持生态为先,特色为要,城乡统筹,以建设成为“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为目标,走出一条农业县的改革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壮大绿色产业园区推动工业经济新增长

“以前我每年要支付20万元的租金,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确实有压力,入驻标准化厂房后,免去3年的租金,算是大力扶持了我们的企业,又多了60万元的投资成本。”高原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刚每每说起,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高原电动车入驻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只是湄潭发展工业的缩影。湄潭把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暨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主战场,组建了园区投资公司,建立了园区化债机制,支持园区通过“土地换项目、项目换资本、资本换资金”等方式筹资化债,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等资产变资本,增强园区自我“造血”能力;建立园区征地拆迁与项目规划、群工工作与项目推进、部门协调与管线迁改、项目用地报批“四同步”制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园区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园区规划面积增扩至18.6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2家。

走进湄潭县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鹅公坝茶树品种园内,可以看到通过无土扦插、快速繁育的多品种茶苗长势喜人。茶树品种园充分发挥生态科技优势,引进国内外优质绿茶、红茶、果茶等品种,通过繁育茶苗进行推广应用。目前,茶树品种园已成功选育了鄂茶5号、大叶龙、金观音、黄金芽、紫鹃等50余个茶树品种。2014年,湄潭荣获“全国十大茶叶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并在“全国重点产茶县” 排位中荣居第二。“湄潭翠芽” 绿茶、“遵义红”红茶跻身全省重点打造的“三绿一红” 黔茶品牌。

湄潭县坚持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成立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茶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现代高效茶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整合各部门资金,着力推进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烟叶等“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县茶叶面积达48万亩,位列全国第二、贵州第一。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

作为“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全省小康寨“整县推进”试点县,湄潭县2014年出台《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结合新农村提档升级、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工作,按照普及型、提升型、示范型三种标准,以“三改三治”、小康水电路房讯等11个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600个小康寨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4.5万户,规划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195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有近8万农户30余万农民受益。

从1987年至今,湄潭县先后经历了“土地制度建设”、“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个主题、三大任务”(以土地制度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等四轮改革,前三轮取得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和“两增两减三在村”等重要改革成果,第四轮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出了土地流转规范化、权能资本化、配置市场化的“三化”路径,取得了“三个转移”(农民由高山向平坝转移、由散居户向规划区转移、由村庄向城镇转移的)和“三个集中”(工业向经济开发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改革成果,加快了农村“三资”(资源、资本、资金)转换,激发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罗凌说:“这些年来,湄潭围绕土地制度建设,围绕‘一个主题,三大任务’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建设缺钱,城镇建设缺地的问题,应该说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湄潭样本。”

2014年11月,湄潭再次跻身新一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行列,将用5年时间进行试验,为贵州省乃至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湄潭县坚定走“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图为湄潭县城。(湄潭县对外宣传中心供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最美天然大公园

为开展湄江河流域生态保护,湄潭县成立加强湄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专人组成联合执法大队,制定了《加强河道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的意见》、《“美丽生态湄江”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湄江河流域保护制度及行动方案,推行河道生态治理,打造湄江河10公里滨河景观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00余次。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

漫步在湄潭县云贵山生态茶园景区,眺望蓝天白云,峰峦如聚。来自广州的李先生一家在这里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早就听说湄潭的生态好,空气清新,趁着国庆长假,带着家人,来湄潭享受几天慢生活。今晚就住在云贵山,明日看日出。”李先生说。

为加快旅游发展,2013年12月,湄潭县出台《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决定》,成立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生态、文化、资金、土地等要素,着力打造“2554”(2个5A级旅游景区、5个4A级旅游景区)旅游精品景区,把湄潭建成全国知名的全域开放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养生胜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全力推进 “最美新农村·天然大公园”建设。

着力民生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现在办事方便多了,在这里可以同时与多个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在新成立的政务服务中心,刚办完土地使用证的李阿姨说。为了让人民群众少跑弯路,湄潭县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投资5600万元在中国茶城建立了新政务服务中心,目前有33家政府部门、6家党群部门、12家社会服务企业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全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限时办理、现场办结”运行模式,压缩审批时限70%以上,减少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为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湄潭县出台《县城区学校管理规划布局调整方案》,将求是高级中学、湄潭中学、浙大小学组建为“湄潭求是教育集团”,实行学校管理干部、教师、经费、资产由求是教育集团统一管理、调配使用;推行湄潭中学、湄江中学高初中分离办学;按照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参照户籍和居住地情况,实现县城区小学、初中招生就学便利化。

湄潭县还大力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投巨资建设了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湄江河排污箱涵工程、县城供水厂、万众综合农贸市场等项目,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品位得以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湄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城镇带动”主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全力追赶、力争超越,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坚持发展、民生导向,着力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放红利,努力把湄潭建设成为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

湄潭县对外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张 舒)

猜你喜欢
湄潭县湄潭园区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湄窖酒业大事记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鉴赏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2007-2008年度油菜“3414”肥料田间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