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
——看红色遵义沧桑巨变

2015-06-19 15:01
当代贵州 2015年2期
关键词:湄潭乌江红军

文丨本刊记者 李 坤

而今迈步从头越
——看红色遵义沧桑巨变

文丨本刊记者 李 坤

在巍巍大娄山麓、在磅礴乌江之滨、在蜿蜒赤水河畔,革命老区经历的沧桑巨变,不时捎给世人不一样的惊喜。

寒冬时节,驱车沿成遵高速公路仁怀至赤水路段前行,一座座青瓦铺盖、红墙粉饰、壁画装点的酒都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林间,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这样的新农村景象,在黔北遵义的崇山峻岭间随处可见,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山乡巨变”。

时光回到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占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0年过去了,硝烟已经散去,红色精神长存。在巍巍大娄山麓、在磅礴乌江之滨、在蜿蜒赤水河畔,革命老区经历的沧桑巨变,不时捎给世人不一样的惊喜。

这是长征精神浸润的土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遵义,这片土地与红军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1935年1月,寒风呼啸,余庆县境内的乌江迴龙场渡口江水湍急。

红一军团一师与第三军团的战士来到乌江南岸,当地老船工安清和号召附近船工、水手、工匠及群众,伐木砍竹,献出家中门板、箩筐、绳索等,帮助红军搭浮桥,使红军顺利突破乌江天险,打开了进军遵义的通道。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红军在遵义县召开苟坝会议期间,一位女红军为感谢当地老乡,把自己身上穿的羊皮袄送给妇女傅再英,这件珍贵的羊皮袄被傅再英一家三代相传并留存至今。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成为当地群众传颂的佳话。

80年过去了,如果要问红军长征给遵义留下什么,答案一定不仅仅是“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具象的遗址,更为重要的,是浸润在这片红土地上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他叫刘福昌,曾是一名中国远征兵,英勇抗日,后参加解放战争,屡立战功。现年近九旬,甘愿为146位长征途中在鲁班场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守陵,一干就是43年!

他叫李光,14岁投奔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解放战争后期剿匪中身负重伤。今年94岁,虽罹患重病,却至今依然坚持捐资助学,并坚持宣讲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创业的英勇事迹,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进“红色之旅”。

“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农奴把歌唱;如今免粮税,盖新房,富裕农民喜洋洋。”习水县土城古镇上,陈家客栈的主人、共产党员陈志敏,一次又一次给过往的游客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并用这些故事编成“红歌谣”唱给游客听。

在遵义市红军街,每逢周末,红歌台的老年合唱团唱红歌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就这样在遵义薪火相传。

这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先行先试凝聚动力

2014年11月底,湄潭县成功跻身全国新一轮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将用5年时间,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早在1987年,湄潭被中央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土地制度建设及农产品基地建设”试验。

27年来,湄潭先后开展了土地制度建设及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课题试验。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制度改革成果被写入1993年的中央11号文件、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对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湄潭的农村改革试验仅仅是遵义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2001年,余庆县首倡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推广,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知名品牌。

党心连民心,服务心相印。

60年前,凤冈县永安区(今永安镇)崇新乡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对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全面领导,得到了毛主席充分肯定,并作了长达600余字的批示,称赞“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

此后,以团结互助合作、依靠群众、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核心的崇新精神,在遵义大地传承。

2001年发端,2008年形成,2012年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服务型党组织,就是崇新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如今的黔北大地,鲜红的服务型党组织标志星罗棋布,熠熠生辉。

凤冈县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探索出了“党群直议、干群直通、县乡直达、民生直办”的“四直为民”联系服务群众新举措,开启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正安县以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建设为契机,把强化党建工作与践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创新开展151“党群直通车”服务行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迎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遵义改革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朵朵浪花。

2014年初,贵州将赤水河流域列为12个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一年来,“第三方治理”、流域生态补偿、环保问责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探索,为全省开展相关领域顶层设计提供了制度蓝本。

遵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用改革作为唤醒和激发工作的内生力量,真正实现了“阳光交易”,走在全国前列。

一次次成功的改革实践,凝结成遵义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

这是新时期的“新长征”,步履坚实足音铿锵

8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但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强烈反差。

80年前的遵义,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竺可桢日记》里有这样一个关于遵义交通的记载:1939年6月13日,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从遵义前往湄潭,考察浙大西迁事宜,因公路未通,竺可桢足足花了两天时间。

如今,伴随着杭瑞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遵义到湄潭只需半个小时。随着遵义机场改扩建、渝黔快速铁路遵义段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以及仁怀机场获得国家批准,乌江航运工程完工,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为遵义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80年前的遵义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万。

如今,以新蒲新区、遵义县与中心区同城化为重点的中心城区100万平方公里面积、200万人口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

惊诧于遵义之变,外界疑惑:“遵义好像突然张开了起飞的双翼,轰足了赶超的油门。”

东部生态西部酒,中部园区“火车头”;北部攻坚精神有,特色发展竞风流。遵义市通过实施“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全市800万人口实现改革发展新跨越。

中部六县区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抓住项目建设崛起的关键,呈现出新的亮点。

西部三县市围绕“四河四带”建设,以赤水河为纽带,以仁赤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突出特色工业产业和精品旅游业发展,大手笔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东部三县坚持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北部三县打破农业县、贫困县的惯性思维和北部抓不好工业的“魔咒”,聚焦工业不走神、不散光。

从1949年1.42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到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4.7亿元,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到国家武陵山连片地区扶贫政策的出台,从日益紧密的遵渝合作到全面对接的上海对口帮扶,从“四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到“五个梳理”“五个遵义”的深入开展,从历史中走来、从光环中走来的遵义紧紧抓住机遇,推动遵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80年前,毛泽东在大娄山上写下豪迈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如今,红色遵义站在新的起点,步履坚实足音铿锵。(责任编辑/顾海凇)

以新蒲新区、遵义县与中心区同城化为重点的中心城区100万平方公里面积、200万人口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图为建设中的遵义新蒲新区。(宋亮/摄)

猜你喜欢
湄潭乌江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又见乌江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湄窖酒业大事记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鉴赏
十送红军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