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转型与突破

2015-06-23 16:22冯慧玲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信息

冯慧玲 ,熊 熙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卫生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试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转型与突破

冯慧玲 ,熊 熙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卫生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度变革,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营构成一个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催化作用。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辅导员工作的一系列转型策略,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带来的问题,从而构建更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新媒体视野;高校辅导;工作转型;工作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认为:“新媒体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1]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具备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和实时性的优势,已经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进行实时传播的首选平台。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理进一步促使了新媒体迅速在我国高校校园中的蔓延,与之相应的是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诸多影响。

一、新媒体助力辅导员工作高效开展

新媒体一经问世,便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难以比拟的优势获得了广泛关注和深度认可,其运用更是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教育界自然也不例外。新媒体发展对当代辅导员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借力新媒体,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新媒体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 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厚、传输快捷和互动性强、覆盖面广、方式多元等优势[2]。新媒体的出现,将知识积累、信息过滤和交互性传播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最显著的用途是利用新媒体即时性特点,迅速高效发布共享各类对学生有用的信息资源,如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就业信息等,更方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并且在第一时间收到学生的意见反馈,实现零时差、零距离无障碍对接,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交流模式,辅导员的信息搜集渠道更加畅通、精准。

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关注新媒体的动态,运用新兴生动的网络语言,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展开德育和思政教育,避免了大话空话套话的弯路,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等半开放式的虚拟社区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认同感,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班级凝聚力不强的现状。

同时,新媒体的庞大信息库提供了海量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形式在内的信息资源,轻点鼠标输入关键词,辅导员能轻松在互联网上搜集到所需的教学资料。同时通过互联网媒介的延伸平台了解最新的政治方向、教育资讯、行业动态等,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充实自己,开阔视野,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的沟通方式和互动话题,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据调查研究,大多数80后高校辅导员已经开始自觉利用和学习新媒体,紧跟形势,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多样性的交流渠道,实现了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互联网带来的如 QQ 、微博、飞信、微信等形式多样的沟通手段,具备方便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辅导员在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主动将新媒体交流工具变成与大学生培养感情、建立信任的新阵地,主动通过网络新媒体来建构起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各个领域之前的互动平台,有效破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没有现实社会的种种拘束和限制,学生更能够畅所欲言,毫无设防的吐露心声。通过参与QQ群聊天,回帖跟帖、回复空间、微博互动、微信朋友圈互动等等方式,将以往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师生关系更加宽松自由,消除了学生的顾忌和尴尬,双方以更加平等的姿态去实现无屏障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新媒体提供的广阔空间里,辅导员即可以集中力量办大微,成为新媒体时代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也可以与学生个别聊天,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而且辅导员利用网络平台紧跟社会热点,了解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与广大学生的话语范围和兴趣领域有了更多交集。

(三)信息获取短平快,利于提高对学生动态的预见

当下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型以及人生规划初步明晰的阶段,大多有比较强烈的倾诉欲望,但由于离家远、在校住宿、初到新环境等各种制约性因素,迫使大学生们尤其是大一新生以及个别性格较孤僻的学生将倾诉途径转移到了微博、微信、QQ空间等半公开性质的新媒体网络平台。新媒体这种即时性的传播特点,恰恰为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新动态提供了最佳途径。在日常的管理中,辅导员要扮演好观察员、预警员的角色。通过密切关注和浏览学生微博发布、QQ空间状态、微信朋友圈或者校园BBS 留言跟帖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以及个人情绪变化,对个别学生显露出的异常思想苗头进行及时引导和提前预防。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敞开心扉放下架子,主动和学生沟通互动,避免学生感觉辅导员在时刻监视自己而产生抵触心理。

二、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冲击和挑战

但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势必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新媒体对于当下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与转型,犹如一柄双刃剑,利害俱有。

(一)“低头族”困扰课堂教学

在大城市的公交、地铁上总会看到一群人低着头手拿ipad、手机,对着闪烁的屏幕如痴如醉,这类人被称作城市“低头族”[3]。如今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低头族”的身影。追究其产生原因,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终端给学生娱乐行为提供便利;

(2)学生自律性不强,学习意识淡薄;

(3)课堂内容缺乏吸引力,枯燥乏味。

短短几年时间手机媒体从2G飞跃到4G,凸显了手机客户端的巨大市场潜力。当前大学生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体,对手机媒体应用多有依赖。有媒体调查显示,“65.7%的高校学生将手机媒体排在生活常用媒体的第一位”[4],但是学生普遍对手机应用的自控能力较差,加上现在的高校教育环境相对民主、轻松,如果课堂内容吸引力不够,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习惯照本宣科,学生则极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继而出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阅览小说、观看电影、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各种娱乐行为,对正常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生媒介识别能力差容易受诱惑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的全方位渗透,新媒体对处于身心塑形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利害俱在。一方面,新媒体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和海量信息赋予了受众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和资源;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特点,决定其信息来源早已没有了传统媒体时期报纸、广播、电视那严格的审查制度,再加上法律约束和道德标准的缺失,严重削减了其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此外,新媒体上各种思潮涌动,其中不乏拜金主义、色情文化、享乐主义、西方意识形态等消极内容,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缺乏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难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容易迷失自我。具体表现为沉迷网络游戏、观看网络色情、制造网络病毒、不良网络道德观念等等。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匮乏,将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环境。

(三)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的大学生多以90后甚至95后为代表,具有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表达欲强、心理容易极端等性格特点。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也推动了受众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身份演变,学生基于新媒体的各种社交活动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而目前新媒体领域存在一定法律监管真空,言行无法规范,无形之中给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绪的空间,甚至部分极端的学生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始了一场场语言暴力的狂欢。

网络暴力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当代大学生性格多以自我为中心,平时与同学的交际中难免产生矛盾,个别极端的学生可能在网络上谩骂、侮辱和诋毁同学,不仅损毁他人名声,还可能引发现实冲突。(2)对师生关系的危害。部分学生将和老师的矛盾转嫁到网络上,发布不符合事实的过激言论,致使师生关系日益僵化。(3)对学校的危害。由于学生的诉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和回应,导致少部分学生在网络上恶意诋毁学校、甚至发布不实负面信息,利用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性特点和其他参与者的不自觉网络暴力行为,对学校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也给学生自身带来法律后果。

三、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转型和突破

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以及新媒体自身的缺陷,导致新媒体的消极面也逐渐显露。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如何对新媒体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如何跳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寻求突破?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和突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动驾驭新媒体占领意见领域高地

新媒体时代的降临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真正开始,大批80后、90后年轻辅导员正在主动驾驭新媒体,抢占意见领袖高地,在全新的无屏障交流阵地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有效的互动。在主动占领新媒体领地之后,辅导员要深刻的认识到新媒体的地位和意义,即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而是后者的重要补充,双方各有优劣。同时,辅导员应该积极寻求突破创新,因势利导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和观念,从“线下”走到“线上”,以新媒体为辐射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学生先进性精神文化,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新媒体的包容性环境下展开思想碰撞,将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内容植入新媒体平台中,采用这种隐形式教育方式,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

(二)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定期开展相关教育主题班会,帮助大学生增强防范意识,培养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避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着力提高学生对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同时联手学校的力量为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对学生媒介活动的有效指导和规范,如不定期邀请媒体人士开展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讲座,以实际案例教导学生远离网络毒素;组织学生针对当前流行的媒介事件和行为收集意见,形成不同的话题展开主题班会讨论,传播正确的知识和观念,提升对媒介的引导力,让学生对媒介信息有更深刻和正确的认知。

(三)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监控和疏导

针对网络暴力造成的后果,辅导员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留意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动向,发现有不良苗头应该及时疏导和教育。同时,应该积极联合学校的力量,开展各种互助活动,从源头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帮助学生解决信任危机和关系危机。日常工作中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性格和人际交往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如文艺晚会、技能比赛、主题沙龙、社团活动、演讲竞技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交际问题在实践中得到疏导和释放,主流价值观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转变思想,建立数字化教育平台

只有顺势而上,才能谋得发展。在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各个方面的社会现实下,高校辅导员应该开动脑筋,积极谋变,既可以开展数字化党建团建,也可以引入数字化社团建设。(1)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可以建立新老党员团员QQ群、微信群、公众微信平台等等,定期展开党建团建工作交流,发起各类支部活动主题投票,共享并学习其他支部的实践和理论经验,总结典型性、特色性的党建团建案例,实现与各支部和总部的联动。(2)成立“数字化社团”。在新媒体视域下,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字媒体引入社团建设,将社团部分功能转移到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社员们可以发挥各方所长,线上宣传、交流、召集、推广,线下落地实践,线上线下双联动,共同促进社团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1]蒋宏等.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潘虹.浅析辅导员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管理观察,2009(47).

[3]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206(9).

[4]许涓.手机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82(8).

Feng Huiling, Xiong Xi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pth of change, the new media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has formed a large environment, which has brought incredible impac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llege counselor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adapt to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uild a more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New media; College guidance; Work transformation; Breakthrough

G715

A

1672-1047(2015)04-0034-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4.08

[责任编辑:胡亚学]

2015-07-11

冯慧玲,女 ,湖北武汉人,硕士,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学生信息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