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怪圈 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简约

2015-07-02 23:40曹云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简约化小学数学

曹云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怪圈 简约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09-02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四个领域的知识,还应该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尽管有很多学生赢得了成绩,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幸福。现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过早”“过多”“过急”“过偏”“过全”的现象,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一、追求“神奇”,过度早教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从娃娃抓起。”这两句经典话语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如果说小学一年级是起跑线,现在的孩子已经从预备跑道开始赛跑了。幼儿园阶段本该是孩子欢乐地度过幼年的时期,却让早日成才的功利性教育给谋害了。

现在幼儿园里开发的知识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了。如珠心算,实际是一种手指算,左手手指表示十位,右手手指表示个位,大拇指表示5,然后用一些口诀来进行两位数加减法。从短期效果来看,当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班时就能利用所谓的珠心算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可谓“神奇”。但长期看来,却没什么效果。因为这种计算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根本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对于数字,特别是几十的数都没什么感知,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还没有形成数的概念和数感,如果一味地让他们进行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手指算,不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注定是戕害了孩子。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吃力地“掌握”了珠心算,能够进行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但是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这种不科学的违背规律的算法很难对后面的学习有所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仍有孩子一直在用,一到计算加减法时,哪怕是一位数的加减法,都还有孩子在桌子下面偷偷地出拳、出手指,速度很慢。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连小学里基本的口算方法都没掌握,小学中的“凑十法”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算法都被先入为主的珠心算阻碍了。原来的“神奇”变成了“落伍”,这种过度的早教,让幼儿园里的孩子失去了童真,让小学阶段的孩子迷失了掌握优化算法的方向。

中国的家长、教师很多喜欢追求即时的、短期的“轰动”“神奇”效应,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失去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不能让过度的早教伤害了孩子。

二、呈现“过急”,知识下移

由于“奥数”和数学特长生的影响,数学知识“下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成为课改的“潮流”之一。

如《认识人民币》和《24时计时法》的教学,以前的教材都分别安排在2、4年级,现在分别下移到1、3年级。事实上学生也教得会,因为知识相对简单,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学生总是会掌握的,但是老师教得费心,家长辅导得掏心,学生学得纠心,领导看到分数揪心。这类知识是纯规定性的知识性内容,而且应用广泛,对提高数学思考没有多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规定性的内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后再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是任教三年级的《年月日的认识》和《24时计时法》的老师,总有教得费劲的感觉,近半数的学生不能理解,一方面这些东西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学生的时空感尚未发展,学生学得非常吃力,作业只能在教师的评讲和家长的辅导中完成,独立完成时错误率非常高,最难的“求经过时间”虽然削减了难度,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不了。苏教版教材编写委员会可能意识到三年级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过难了,于是逐步降低难度,但囿于课程标准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就把它们排在了第一学段的最后阶段。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以后再展开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探讨什么时候适宜教学什么内容,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以学定教。那么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学生将懂未懂的时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在“愤”“悱”之际,在学生有这些需求并对这些知识感兴趣的时候进行教学效果最佳。而事实上,一二年级关于人民币和时间的有关知识即使学生不学,在高年级只要稍做复习提醒,学生就可以马上学会,并不是原来的基础好,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智力水平也提高了,所以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理解了。

三、课时“满溢”,例题“无范”

(一)课堂密度大,教学时间少

当前的公开课满天飞,很多公开课看似很完美,但是这些课只适于观赏、借鉴,给一线教师参考,因为这些课不涉及“学困生”,不涉及作业。即便如此,有些公开课时间也很紧,容不得一点疏漏,而家常课没有公开课所具有的优势,学生的水平、起点,知识的准备、预设,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等,不可控的教学因素太多,导致家常课不可能完成大容量的教学内容。而现在的教材每教时的量都很大,很多一线教师都反映实际的课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来补,利用所谓的副科或其他课余时间完成教学内容,再让学生做作业。既然明知单凭课堂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什么还要一再地削减数学课时呢?这样的安排,苦了教师,苦了孩子。

(二)没有范例,淡化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讲究算法多样化、解决策略多样化,于是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就没有了范例,解题的格式教材也省略了。

如方程的检验,原来的教材有怎样检验的步骤与过程,现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就没有检验的过程了,导致教师的教学也是随心所欲,每个教师的教法都不尽相同,可能换了老师检验方法就不同了,需要重新学习这位老师的检验方法。因此,没有范式学生也容易遗忘。

笔者曾遇到一位新教三年级数学的老师听课,当他看到用综合式解决问题时,他惊奇地问:“列综合式还要用递等式,还要写单位名称?”面对这位老师的问题,笔者满脸惊愕,课后笔者查阅了三年级的教材,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果真没有范例。笔者不禁在想:如果老师都看不明白,学生怎么会做得正确?

看来必要的形式还是必要的,不仅让学生有形可依,同时形式也体现了思维的过程。笔者认为,首次出现的问题要提供范例。如果怕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材可以提供多种范例,或者向学生说明,这范例只是方法之一。

四、作业拓展,考试“怪题”

有人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一个字——“练”。作业多的一方面是量多,另一方面是题目的繁难偏怪。考题怪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试题不配套。现在的教材版本比较多,教材也处于变动的频繁期,所以对于考卷的命题,如果不是教学本教材的教师,就可能跑偏。一般来说,考卷的命题者多数是教研员、管理层的人员,为了“出好”考卷,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参考一些以前的、别人的、异地的试卷,这样,一些不属于某一个阶段的内容就参杂进来了。如,以前《认识分数》是五年级的内容,现在下放到三年级学习了,但是“认识分数”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些命题教师就把以前五年级的一些分数知识,如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本不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知识放到了三年级的考卷中,无形中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②玩文字游戏。一些题目不从数学思考着手,却从文字上、逻辑上下工夫,导致连数学教师都各执一词,学生更是晕头转向。③怪题集中营。现在的信息技术发达,各种各样的试卷大家都能在网上搜索、共享,而有些教师专门选择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这次你加一题,下次他加一题,很快试卷里的题目就变成错题集中营,学生一做试题就会出现错误连连的现象。其实,让学生做这类试卷只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被数学考试挫伤,被数学题的陷阱伤害,试想,这样学生还能喜欢数学吗?

总之,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灵活驾驭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走过早、 过多、过急、过偏的路子,让数学教学来得简约一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简单、高效。

猜你喜欢
简约化小学数学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简约化教学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如何打造简约化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