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我见

2015-07-03 01:02谭和林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

谭和林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05-01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性的学科。要使学生学好这门功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去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当学生爱戴这个老师了,又怎能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呢?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见了老师就害怕、讨厌,他们又有什么心思去学习这门功课呢?所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

二、导课引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头处理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是活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有个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比赛吗?(生)喜欢!(师)想和老师比赛吗?(生)想!(师)好,请你们任意报一个数,我们比一比,看谁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我口算,允许你们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学生随便说出一些数,师对答如流)……(师)还想和老师比吗?(生)我们不想和你比了,我们与你比每次都输,你肯定有什么秘密。(师)对,我确实知道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生)想!(师)这个秘密实际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课,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上好课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孩子们的眼中,数学只是各种数字和符号。其实,数字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而人类社会处处存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在人们身边随处可见,也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但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让他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由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许多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儿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力求从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比如: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的教学。老师演示用硬纸条做的两个活动角,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角,然后让学生用桌面上的纸片和图钉也做一个这样活动角。让學生把边长一些的角和边短一些的角重叠,观察这两个角的大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让每个小朋友拿一个活动角,来玩一玩。引导大家如何把角变大,又如何把角变小,通过学生的体验,掌握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再如:教学一年级《分一分》一课,老师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拿出书包里的作业本放在桌面,学生就会看到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种类不同的作业本,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启发学生可有多种分法。他们通过观察,分法多种多样,有的按大小分;有的种类按分;有的按颜色分……这种紧扣生活与知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使获得的知识具有生命力,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寻找闪光点,培养成就感

成功和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的喜悦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心理强化和精神补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探讨,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会情绪高涨,更兴奋,更能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表现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表现成功机会的环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游戏激趣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新知寓于游戏之中,在富有童趣的数学游戏中进行教学,让他们身临其境,更多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等等。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进取之乐。

七、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能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如教学一年级《有趣的拼搭》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滚一滚(哪些容易滚,哪些不易滚)、推一推、搭一搭(哪一种好推、哪一种难推、哪些容易搭)等活动,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的思想。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科秀.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8(11).

[2] 张双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2(35).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培养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