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促进

2015-07-03 16:21张秀丽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

张秀丽

摘 要: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搞好教育事业是培养出新型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要提高教育水平。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主要工具,是人类使用语言开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的语文课程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中学语文重视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本文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何促进作用,希望可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33-02

前言: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因此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青少年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开始崇洋媚外,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从宏观角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教育的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上,才是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在顺应社会潮流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初高中的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生涯中打基础的几年,因此初高中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容忽视。中学的语文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语文课堂也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不断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

2、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氛围过于压抑,没有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处于一种灌输知识的状态,把重点和要考的内容不断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长期下去,学生无法理解课堂重点,也无法对上课感兴趣。

3、语文教学中会涉及道德内容十分广泛,从古到今,但是目前的中学教育老师并没有把这一点凸显出来,只是把“教”当做重点,而没有恰当的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做法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4、现今社会,部分青少年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崇拜国外,过洋节,这些状况都是十分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因此老师要把握好这种情况,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外来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这种做法十分有利于吸引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并且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1、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演化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世代发展,才能使我国的传统得以继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代表着人们智慧的结晶。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多方面多角度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学中。因此我国发展到今天,提倡把中学语文教育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展和推动新时期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们思想意识刚刚开始培养和发展的阶段,因此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教师的角度入手,现阶段部分校园中的教师只注重自己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因此导致无法在自己学科中渗透其他的知識,这也是现在学生对于课堂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课堂,语文课能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有时候还涉及到数学知识,所以语文老师更要全方面发展,在课堂上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对于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4、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是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因此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推动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5、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和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把传统文化结合在语文课文中,更容易是学生受到激发和感染,为学生理解课文举出鲜明的例子。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相结合的好处。

6、当今社会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态,都在学习外国文化,过洋节,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优秀的文化,把他们相结合这样的做法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7、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课堂上重视情感的渲染,把语文课文和传统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然后再渗透到生活的一点一滴,指引学生去发掘、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使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并且择优继承和发展,以便后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中学的语文教育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一门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情操和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邓小平曾经说过:“我国的教育事业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想要历史得到发展,中国不断进步,就要把中学的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传播历史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潘 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张世颖.中学语文教材中儒道经典选篇现状与教学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4] 刘凤友.试论文化快餐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及教学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