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融入小学生的生活

2015-07-03 22:16龚中义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习数学教学生活

龚中义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一项基础性的学科,而且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范围也相当广泛。数学与数字以及图形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应变能力和基础计算能力不强,导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怎样都学不会,因而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应把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想要有效的学习数学,就要将数学和生活合理的结合。怎样才能让数学更贴近于学生生活呢?要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实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结合教材的指向作用,还要在教材中不断探索新颖的乐趣,走向生活,将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和数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73-01

一、走向自然自主探究

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处处充满着乐趣,也处处都需要结合数学。丰富的实际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成立一个活泼、生动且充满乐趣的氛围,将数学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效的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该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安排和设计教学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他们的感性认识能力远远大于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所以要结合具体的事物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而日常生活是学生经历的,也是最为亲切的,这种情景才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效果。

1、走出课堂认识自然

教材是实现课堂目标、 实施教学重要的资源。但教材只是一个宏观蓝本,仅仅起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指向作用。 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为了解决“死知识”适应“活教学”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围绕学生的生活背景设计数学学习途径, 让学生通过生活, 自主探索, 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菜叶、花叶、动物的长相,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树叶、蜻蜓、蝴蝶”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探究、感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种亲切感也容易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

2、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要使学生重视数学学科,就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和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学以致用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教师应增强实践环节,以实践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强化“数学应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完“求平均数”后,利用本地果园基地较多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果园,在参加过程中,学生就能主动走进果园,把自己想了解果园的情况向果农进行采访。如:“果园的面积有多大?整个果园一年大约会有多少收入?”等等。以此为导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走向社会实践创新

1、走出校园开展活动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就好比是游泳,人们要在游泳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会游泳。 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让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教师可利用夏令营、第二课堂活动、兴趣小组等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等相关活动,使学生在深化对数学的理解, 感受数学的魅力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跨越课堂实践创新

学生应参考实际的生活经验,在遇到问题时结合自身的经历将问题进行解决和运用,这样,学生在获取数学理解的同时还能够在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学生沉浸在自己成长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教师要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引向生活,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学习氛围,适当提示点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学生引向“实践创新”的主体学习地位。如在讲“乘法的数量关系”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时,创设这个环节:“你买过东西吗?都买过什么东西?说说看,都是怎么买的? 能把你买东西的情况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通过这样“跨越课堂,实践创新”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走入生活轻松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新知。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求知的过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四、走进其他学科最大限度地全方位让学生获取信息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学科之内,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想的课堂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各种综合信息,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则真实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无穷魅力。通过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学习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达到丰富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 宁.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4:72.

[2] 赵小芬.贴近生活 学习数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8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数学教学生活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