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形势下地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浅论

2015-07-03 08:00吴名良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钓鱼岛德育教育

吴名良

摘 要: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关键词:新时期新形势;地理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39-01

当我们的高中学生这些充满青春之气的热血青少年,看到祖国的版图,常想张开翅膀,飞上天空,去鸟瞰我们的千里山川,万里海疆;看见千山万水,常想到让蔚蓝天空永远蔚蓝,让清澈的江水永远清澈,让碧绿的山峰永远碧绿。这激荡情思的产生,其实就是地理德育因素的感召!这也是我在自己的地理进行实践中经常因渗透了德育因素而感受到的教学情景。当然,地理的德育渗透内容是丰富的,要看我们怎样去挖掘和利用,以让学生受到地理德育因素的感召。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进一步开展中学地理进行的德育渗透呢?

一、明确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把握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1、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事物,从地理教材的内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科学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讲解地壳和地表,可以联系到“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因为 “地质的作用中内力起到建设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在于破坏,并且他们的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壳运动和地表变化,无意识庞大的物质运动。而地壳运动等的作用,可以说明内外因,以及质量变的辩证观点。分析地壳运动的内外因,要引导学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以及量的积累,促进其中质的转化等观点,促进自己正确世界观的树立。教学人口和环境时,思考,天体的演变、气候的变化和城市的转变都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则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通过地理教学进行国情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同时对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悲观,而要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和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为担负起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历史使命做好准备。

3、通过地理教学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4、通过地理教学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当前的学生大都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渗透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使其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比如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

5、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增强国家领土主权意识,比如近年我国与日本的东海边界划分、钓鱼岛之争、南海岛屿之争等新闻,就可以与各国版图教育、海洋知识和资源教育等结合起来,增强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就东海问题看,中方主张东海的海床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因此应该按照大陆架的自然边界,也就是冲绳海槽的位置划分。而日方主张按照中间线划分。 所以,按照中国的主张,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我国的专属经济区水域内。而日本则认为我们是在中间线的中方一侧有开发活动,因此侵害了日本的利益。 按照我们的主张,日本的行动实际上是在我们提出的分界线的中方一侧了。就钓鱼岛问题看,洪磊说,无数史料和地图证明,中国最早发现并长期有效管辖钓鱼岛,早在明清两代的诸多中国地图上即明确标有钓鱼岛。甲午战争前,西方地图中也一直广泛使用钓鱼岛名称,并明确标注其属于中国。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对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有关地图上涉及钓鱼岛地名标注的变化与此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按照有关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但日本却挑起购岛闹剧,企图侵吞该岛,我们是坚决反对的。就南海问题看,何谓“南海问题”呢?其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与领海、大陆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南海,亦称为南中国海,是一个半封闭式的海域。南海自古以来就隶属于中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人民就已经频繁的活跃在南沙诸岛 之中。发现这些岛屿暗礁,并为之命名。中国可谓是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且得到国际社会长期认可的国家。溯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也没有哪个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而提出任何质疑。但近年来为何南海频频出现领土争端的现象。以上问题,在教学中对其成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主权具有意义。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钓鱼岛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钓鱼岛问题溯源
钓鱼岛主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