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志铭看中英文化差异

2015-07-04 06:25张立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墓志铭文化差异

张立力

摘 要:墓志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且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历史意义。我们也可以把墓志铭视为文化和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研究墓志铭,分析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因此,论文首先会给文化和墓志铭下一个简短的定义,描述文化和墓志铭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其次,介绍和描述中英墓志铭,包括作者信息、社会背景以及墓志铭含义。第三,作者将比较中英墓志铭,得出差异。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墓志铭  文化差异  死亡观  家庭观

墓志铭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纪念死者的方式。但各个文化中的墓志铭内涵却各有不同,这种差异集中表现为对死亡和死者的观念不同。某种程度上,墓志铭就是对死者一生的总结,不仅表达出死者的世界观,同时给后人以哲学启示。

一、墓志铭与文化

(一)墓志铭及其功能

墓志铭是死者坟墓上简短的一段纪念性文字。对于墓志铭,维基百科有如下定义:“墓志铭为文体名,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另外中国古代还有祭文、行状的写法。”中国和西方墓志铭的创作目的都是为了使死者受尊敬。镌刻墓志铭的墓碑不仅仅是死者的象征,又成为了死者生命的见证,并试图在哲学上教导后人。

总的来说,墓志铭的功能包括防止亵渎、保存记忆和留下死者的智慧。而且,对读者和学者来说,墓志铭也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与文学价值。

(二)墓志铭反射文化

墓志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反射出文化。人类有生有死,但多多少少会害怕死亡。由于西方人注重研究死亡,所以他们对死亡有更理性的理解。某種程度上,墓志铭反映了西方人对死亡的观点。西方的众多墓志铭中,大多倾向于直接面对死亡,并彰显对死亡的漠视。我们带着文化背景去看这些墓志铭的话,更能体会到墓志铭中的文化含义。

墓志铭的文化内涵大多关注死亡。文化和人相互影响,文化指导人的生活,而人作为文化的核心则是能最直接地表现文化。墓志铭作为生命的终结,与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墓志铭也能有效地反射文化。

二、墓志铭分析

(一)英国墓志铭

与中国墓志铭不同的是,英文墓志铭没有特定的形式,所以英文墓志铭的形式非常自由,大多也很简单。17世纪的英国名人Thomas Fuller,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只写了两个词“Fullers Earth”。还有16世纪的英国作家,Ben Johnson的墓志铭上只有“O rare Ben Johnson”。

除此之外,英文墓志铭的一个特点是,很多人,主要是小说家和诗人,在自己生前就为自己作好墓志铭。英文墓志铭还有一个和其文化相关的特点,即不喜欢吹嘘,多喜欢自嘲和讽刺。如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Shakespeare的墓志铭:“Good friend, for Jesus' s sake forbear,to dig the dust enclosed here,belest be the men that spares these bones,and curst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因为Shakespeare生前乃至死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名气,而且人们普遍认为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写不出好的戏剧或诗歌,甚至完全忘了这位戏剧家和诗人。为了避免死后遭受侮辱,他写了这个墓志铭。

总的来说,英文墓志铭多以诗歌形式创作,丰富多彩,语言精美。有的幽默,有的感人,这些英文墓志铭是西方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墓志铭

中国的墓志铭由来已久,早在秦汉年代就已经出现,属于碑文的一种。墓志铭分为志和铭,志是记述死者基本信息以及生平经历,铭则是纪念或表彰死者用。葬礼在中国内涵十分复杂,导致中国人格外重视死亡、葬礼和墓志铭。

和英文墓志铭相比,中文墓志铭更长、更复杂,而且大多是请其他诗人或作家创作。被请来写墓志铭的人一般称为润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铭。其中志部分是:“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部分为:“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整篇墓志铭记述了柳宗元的基本信息和生平重要事件,并赞扬了他的文学和政治成就。是一篇典型的中文墓志铭,而且是非常好的一篇。

中文墓志铭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包含了从上层阶级到平民。总的来说,它的特点就是非常正式,篇幅较长,内容复杂,就像要通过英文墓志铭研究西方文化那样,中文墓志铭也是研究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中英墓志铭比较

中英墓志铭有三方面的不同,形式、长度和内容。形式上,中文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部分,形式较为固定,英文墓志铭则没有固定格式,多是韵文,但也包括一些数字和公式的情况。长度上,中文墓志铭比英文墓志铭长许多。在内容上,中文墓志铭侧重于赞扬,几乎不会批评。具体内容上,包括了介绍死者家史、死者生平、家庭状况以及出席葬礼人的姓名。而英文墓志铭侧重于缅怀死者以及对死者一生做总结,这些总结要求的是客观,既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方面。

虽然中英墓志铭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共同点。都是作为墓志铭,都是为死者而作,用于纪念死者,表达追思。而且,它们也各自属于各自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三、 中英墓志铭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死亡观的不同

墓志铭就是为死亡而作,最能反映各自的死亡观。首先,中国人的死亡观非常严肃复杂。从柳宗元的墓志铭中就可见一斑,评价的文字大多会关注于表彰死者,少会批评。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人相信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好的名声会让自己下一世活得更好,而且自己的好名声会惠泽自己的后代。所以,中国人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不仅是在世的名声,也会希望自己死后能为后人称赞。另外一点是,中国人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相反,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之说,但是常会为了自己认为的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如忠诚、亲情、友情等而坦然面对死亡。当自己觉得值得,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

而对英国为例的西方人来说,他们的死亡观中,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最可怕的事。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死去,甚至西方文化认为不爱惜生命而自杀的人会永堕地狱受苦。既然不能避免死亡,西方人就选择漠视死亡,不把死亡看得那么沉重,希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所以,我们看到英文墓志铭没有那么严肃,有很多甚至是幽默的,以此超越死亡。这种死亡观中对死亡的恐惧,导致西方人追求活着时的意义,追求个人的品德,并积极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家庭观的不同

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小家,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家。在权衡社会利益和家庭利益的时候,力求兼得,不能兼得的话,大多会舍小家利大家。而个体的人可以追求自己的个体利益,但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同时,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榜样,认为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才能有用于社会。所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重,一个人没有家,就像无根之萍,不会幸福。所以,中文墓志铭里首先介绍家史和现在家庭是必不可少的。反过来,这些墓志铭也反映了家庭在个人生命中的意义。而且无论人在何方,时间过多久,这种家庭的纽带都不会断绝。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追求的是个性和个人利益。这种理念在西方随处可见,孩子被要求独立,成年后要搬离父母的房子独自成家。所以,西方的家庭观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家庭结构也不像中国那么紧密。

在英文墓志铭里也可以体现,因为那些墓志铭很少或几乎不会提到自己的祖先和家庭,关注的大多是死者本人和成就。他们的家庭观告诉他们,一旦离开父母家,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三)政治观的不同

中国人的政治观可以从柳宗元的墓志铭中窥见一斑,因为中文墓志铭里通常会标注死者的官位职务、政治功绩以及他人评价。中国有父母官之说,官吏是百姓的父母,而百姓是官吏的孩子,所以,官吏对于百姓有绝对的权威,而百姓绝对信任官吏。墓志铭上的官位职务是为了让后人尊敬和爱戴。中国的官吏被要求上忠于君,下信于民,以此作为为官之道。对百姓来说,官吏一定会爱护他们,所以他们信任当官的,就像尊敬家里的长者和贤者。即使有时候,百姓的利益受损,也会隐忍服从。官吏和百姓一同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正常。换句话说,官吏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而中国的政治观告诉官吏要保持威信,还要为民服务。

在西方人的政治观中,政治职务也仅是一种养家的方式,与教师、律师的职务一样。所以,他们不会把政治职务当做一项光荣的资本,在英文墓志铭中就很少会提及他们的政治职务。而且,西方政治认为,权利是一头狮子,可以保护人民也可以祸害人民,所以要把权利关进笼子里,而官員们只是这头狮子的看护者而已。当国家利益侵犯到个人利益时,个人会站出来要求国家赔偿,而全社会都认为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所以,西方的政治观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利益,这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四、 总结

墓志铭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意义,可以视为文化与社会的缩影。英文墓志铭的幽默风趣,乃至仅有数字的现象和中文墓志铭的严谨正式,既是两种墓志铭的差异,也彰显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无法说中英墓志铭哪一种更好,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需要对中英墓志铭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本文浅显粗鄙,但希望能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Barry,Elizabeth.From Epitaph to Obituary:Death and Celebrity in Eighteen-Century British[J].Culture,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 and Singapore:SAGE Publication,2008,Vol.11:259-275.

[2] 杨建邺.人生的休止符[M].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8.

[3] 张祖武.浅论英国的墓志铭[M].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7(2):155-159.

猜你喜欢
墓志铭文化差异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尹源墓志铭》考释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