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的纯度

2015-07-07 05:07蓝凡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

蓝凡

摘要:从哲学的角度讲,探索电影批评的纯度,也就是探索电影批评的时空结构。根据电影批评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将对电影的“批评”分为三类:民间大众的“说”的电影批评、传统媒介的“评”的电影批评和理论为本的“论”的电影批评。“说”的电影批评的“说”,在这里指的是百姓大众对电影活动的一种批评:三言二语、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对电影活动的闲话式“评头论足”。“评”的电影批评的“评”,指的是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批评——一种经典式的电影评论。“论”的电影批评的“论”,顾名思义,指的是理论型的电影批评。电影批评的纯度,不是对商业性的祛魅——去掉商业性的评论,而是针对电影特殊性的细分化的批评,一种迎合电影本体特征的批评。电影批评的纯度,是一种激扬电影本体的批评。我们将工业文明发明的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样式的批评权力,还之于它的消费主体——大众百姓,让“说”电影成为电影批评的常态。

关键词:电影艺术;影视批评;批评纯度;百姓大众;本体特征;批评常态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电影观赏,作为最流行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生产总量的提高,电影生产和消费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也必将得到急速的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电影的评论或者说电影的批评问题。

电影评论或批评,有其自身的“票房”问题吗?或者说,电影批评存在“消费”问题吗?电影批评的影响力何在?电影批评的关注度又何在?

这是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增量扩大,对电影批评从文化学角度提出的一种本体上的质询,也是对电影批评时空结构的一种哲性思考。

换句话说,从哲学的角度讲,探索电影批评的纯度,也就是探索电影批评的时空结构。作为艺术理论系统一部分的电影批评,是否像其他艺术样式一样,具有完全的批评时空的自足性?

我们认为是否定的,这就是电影批评的特殊性,也是电影批评的本体原则。

在这种意义上说,电影批评的纯度性就是电影批评的本体原则性。

根据电影批评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将对电影的“批评”分为三类:民间大众的“说”的电影批评、传统媒介的“评”的电影批评和理论为本的“论”的电影批评。

“说”的电影批评的“说”,在这里指的是百姓大众对电影活动的一种批评:三言二语、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对电影活动的闲话式“评头论足”。

百姓大众对电影活动的这种“说”的电影批评,就如中国清代戏剧家焦循,在为他的评价流传在乡里农村的地方小戏的《花部农谭》一书所作的序中所言:“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可见,看完一出戏,“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七嘴八舌地议论,这就是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戏评”或“剧评”,也就是“说”的戏曲批评。

所以可以这样说,从人类创造艺术这种精神交流的行为开始,就有了百姓大众的“评头论足”的艺术批评活动。但作为艺术的电影的百姓大众批评,却是与电影的发生和发展构成正比例关系——不但随电影“与生俱来”,而且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发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这种状况,与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艺术样式并不相同。这是因为,随着戏剧等传统艺术样式的“非流行化”和逐渐的“小众化”,戏剧等的样式批评日益向小众化和专业化衍化。闲话式的“说”戏剧、闲话式的“说”音乐、闲话式的“说”舞蹈和闲话式的“说”美术等,已经慢慢退出了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圈。换句话说,他们已经不成为百姓大众日常生活的谈论对象。

但电影批评的闲话式的“说”,却正好相反。

由于电影本体的大众性和流行性特征,电影的观赏不仅成为百姓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的批评也成为了百姓大众日常生活的批评“闲话”。特别是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网络以及建筑在网络基础上的微博、微信的风行一时,电影的这种闲话式“评头论足”,更是如鱼得水、方兴未艾。虽然,在这种闲话式批评中,往往会伴随一些小道八卦而相掺和在一起,但正是这种闲话式的批评风格,极大地扩展了影片的传播与流通。据中国新华社媒体报道,甚至“社交口碑已成电影票房‘晴雨表”。“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口碑比以往对票房产生更直接的影响。以往我们无非从一些户外广告或电视宣传获得新上映电影的资讯,这些传播通常并不能直接促使我们走进影院,而如今社交媒体的影响则更简单直接,‘润物于无声”[1]。

“评”的电影批评的“评”,指的是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批评——一种经典式的电影评论。这种经典式的电影评论,与传统的戏剧评论、音乐评论、舞蹈评论和美术评论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电影还是从这些“老前辈”那里学过来的。不仅如此,只要运用这种经典式的评论,不管是学院批评、媒体批评还是职业批评,其形态与作用都是类同的。

经典式的艺术评论,往往左右了一台戏、一个画展和一场音乐会的生杀大权,某个领域的批评家“高高在上”,尤其是媒体的批评,成为艺术作品以及艺术的创作者、生产者的裁判和鉴定师。这是因为,经典式的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之间,常态状况下是“分割”的,一般不用考虑艺术的商业需求,其目的是为了求得批评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但对电影来说,却适得其反。由于电影作为艺术的特殊性——技术、商业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的特性,从本体上规定了电影批评的特殊性——艺术与商业的双重特性,所以经典式的艺术评论,一般离不开它的商业属性。“电影产业既可以为时尚报纸提供资讯,同时又是媒体广告服务的主要客户。”[2](p.192) 这也可以说是电影的影像资本性在电影消费链上的必然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影片的票房好坏,正是这种从新闻舆论到民众谈资,再到观片欲望的一系列的递进结果。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因果链,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消费链。

在这里,无论是就电影作品,还是电影人(演员、导演或制作人),甚至是对影片投资的评论,其意义和结果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就电影的批评而言,参与者无论是专业电影理论研究学者、影评人、媒体记者或业余影评人,其意义和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论”的电影批评的“论”,顾名思义,指的是理论型的电影批评。所谓“理论型”,并不是单纯提高电影批评的理论性,而是将电影的评论当作学术性的理论来研究。如果说,常规的电影评论与批评是指在电影欣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影片或一些电影现象所做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那么,“论”的电影批评就是一种将电影作为历史对象与艺术物化对象进行现象、本质探讨的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学理性的研究——它研究影片或电影现象之所以如此的最基本原理与规律。

从另一角度讲,“论”的电影批评不是“就事论事”的批评,所以它与资本投入无关,也与票房利益无关——这里说的“无关”,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关系不大或关系较疏远。这是因为,“论”的电影批评的形而上属性,决定了它与社会的联系或影响,也是纯思辩性或纯理论性的。

就这种意义上说,“论”的电影批评其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或创造。

提出电影批评的纯度,是为了询唤电影批评的特殊性。而且我们可以这样说,电影的批评有着非常强烈的特殊性。

电影批评的特殊性在于,与戏剧、歌剧、舞蹈、绘画等其他艺术类型相比较,电影是作为一项大众娱乐形式被“评论”,因而在刊发媒体、阅读对象和文风书写上,都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电影的批评对影片的票房至关重要,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媒体上宁可见到“不赞扬”,甚至“讲坏话”的影评,但一定不可以没有影评,这已经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一个盛行的观点。“如果这部影片不好,得到的评论很差,而且公映效果也不佳,它不一定会失败。但是如果一部影片没有什么评论,例如动作片或者青少年影片,而且公映情况一般,那么它很可能会无药可救。”[2](p.194)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种电影批评的内在功能性的“电影化”——市场性与商业性。也正是这种内在功能性的转移,电影评论的传播性就带有很强的票房作用,电影评论自身的对影片艺术效应的延续、扩展和阐释、评判作用,已经为影片的票房作用所掩盖。换句话说,电影的艺术、技术与商业的三位一体特性,使电影评论极易商品化和娱乐化。“面对广告和营销的攻势,影评的权力是被某种知识的和文化的合法性所肯定的。一方面是参与大众讨论和社会生活的作品批评,一种人文主义,一种来自18世纪启蒙时代的悠久传统。另一方面是同样悠久的商业传统,加之20世纪以来不断加强的广告活动,为了推销产品和服务,这些活动以高度产业化的形式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3](p.73)

可见,电影批评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特别强烈的消费性——消费欲望与消费所得。

所以我们说,在一定程度上,电影批评是电影新闻的某种状态延伸——“窥视欲”的延伸、“知情欲”的延伸和“娱乐欲”的延伸。

传统型的纸质报刊评论,如文学评论、戏剧评论对电影的批评——“评”电影来说,总有点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因为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常常是电影圈内业者不屑一“顾”,广大电影民众不会一“顾”。

唯其如此,电影批评的纯度,不是对商业性的祛魅——去掉商业性的评论,而是针对电影特殊性的细分化的批评,一种迎合电影本体特征的批评。这就是,广而泛的“说”电影,深而精的“论”电影,却把常规性的“评”电影,反而是采取聊胜于无的态度,将之放在双重的功利性之外。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艺术批评相异的、重两头轻中间的电影批评策略。

电影批评的纯度,是一种激扬电影本体的批评。我们将工业文明发明的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样式的批评权力,还之于它的消费主体——大众百姓,让“说”电影成为电影批评的常态,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话资料,或者说是一种闲聊的话题。这种情况深刻说明了后工业大众社会和大众生活对闲聊的乐趣,也表明了闲聊作为交流的娱乐性与互为知情的满足感。某种程度上说,一部影片的票房好坏,正是这种从新闻舆论到民众谈资,再到观片欲望的一系列的递进结果。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因果链,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消费链。

显而易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平台的日新月异,“说”的电影的空间将得到几何级别的扩张,它与电影的大众性审美将会得到交互式的发展。

电影批评的纯度,也是一种创立电影本体的批评。“论”的电影将是一种与其他艺术类型绝然不同的理性批评,它带有方法论的体系和方法论的创新,更带有认识论的切入和认识论的争辩,使电影的批评成为了一种理论建树的批评。这样的批评,虽然没有“说”电影的大众性,却具有了“论”电影的深度性,它不但会为广域上的电影发展提供“智慧”的痕迹,也会为电影的发展留存必要的文献。

电影评论中原有的批评功能和理论功能,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它以学术的面貌——学术批评与评论,与电影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连接,而成为电影理论业态的一部分。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电影批评对某一电影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实际上是一定的电影理论、观点的具体运用。

从文化策略和文化政策导向看,我们认为,应该加速电影批评的上下并举:对“说”电影——闲话电影——的向下位移和对“论”电影——理论电影——的向上提升,即加强对“说”电影的支持力度和参与度,尤其是网络的各种形态(微博、微信等)的支持力度和参与度,加快制定网络法规上的引导;加速对“论”电影的规划与落实,尤其是“论”电影对传统纸质媒介的稳固地位及新电子媒介的尝试性介入,譬如专业性“论”电影类的期刊的创办与扶持,专业性“论”电影类的电子网站的建立等。

我们的结论是,遵循电影批评的特殊性,开掘电影批评的特殊新空间。

(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星际穿越》热映启示——社交口碑已成电影票房“晴雨表”[N].新华社,2014-11-19.

[2][美]珍妮特·瓦斯科著,毕香铃、迟志娟译.浮华的盛宴——好莱坞电影产业揭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法]洛朗·克勒通著,刘云舟译.电影经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
电影视觉革命时代的“技”与“艺”比较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交合同构
中国电影IP创作的文化伦理反思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身体
关于新千年以来武侠电影流变的理性审视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