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2015-07-08 02:46张华艳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家

张华艳

(曲阜师范大学 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65)

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张华艳

(曲阜师范大学 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65)

本文对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分布及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西文学存在的差距,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的文学构成不合理,各类文学作品发展缓慢;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制约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提升;我国作家的修养尚需提高,并据此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学水平的具体可行措施。

诺贝尔文学奖 中西文学比较 中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至高荣誉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是中国人广泛而深重的情结。2012年,莫言打破了这一局面,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莫言的获奖似乎并未引起全国轰动和喝彩,社会关注度较低,甚至引起了很多人质疑和非议[1]。人们仍普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掺杂东西方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政治因素[2]。莫言的获奖虽然给我国文学界带来了骄傲,但并不代表我国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他的获奖反而激发了文学界深刻反思中西文学差距。本文通过对历年(1901-2014)诺贝尔文学奖分类和整理,从四个角度总结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学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一、从历年诺贝尔文学作品的类别分布反思中西文学差距

“文学”的范围很广,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而且还包括形式和风格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文字作品”。因此,本文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剧本和其他文学(如历史、哲学、散文等)四大类。由于诺贝尔文学奖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没有颁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两人平分。从1901年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以来,共有111个获奖作品,其中诗歌29个,小说92个,剧本13个,历史、哲学、散文及其他作品7个。获奖作品中小说所占比例最大,约为55.9%,诗歌、剧本及其他类型作品分别占26.1%、11.7%、6.3%。二战以前的38项获奖作品中,诗歌、小说、剧本和其他作品分别为16、10、8和4项,分别占42.1%、26.3%、21.1%、10.5%,诗歌占据首位。

从一百多部诺贝尔奖获奖文学作品的分布可以看出,二战以来小说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与我国的文化现状类似。但是,获奖作品中非小说作品的比例也很高,一直维持在50%左右。尤其是诗歌,一百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4以上,经久不衰,说明西方诗歌具有稳定的传承性和影响力。在现代中国,诗已被许多人疏远,诗人的时代心声和领袖地位慢慢消逝。我国曾是诗的国度,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是最高、最美,也是最凝练的艺术,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和结构美,曾是国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诗词要发展,“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然而在这个时代,诗歌已经没有了文化地位,被挤到了文学殿堂的边缘。现代诗人更多的则是一味地歌颂五四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体诗,抛弃了传统的古体诗。古体诗的精髓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新体诗虽经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却仍然严重贫血,处于危险境地,几乎成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逐渐被读者抛弃[3]。同样,我国剧本、散文、哲学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从文学最重要主体的小说来看,中国几乎找不到一个短篇小说家,小说家们都应是从短篇写起,从中篇过渡到长篇。我国短篇小说成为无足轻重的练笔,长篇成为短篇的扩写,小说界也一直缺乏揭示现实、引领未来、唤起人性理想的优秀作品。

二、从获奖作家的洲际分布反思中国文化生态环境

二战前,诺贝尔文学奖主要集中在欧洲,38位获奖人中有35人是欧洲作家,2人为美国作家,亚洲仅有印度的诗人泰戈尔获此殊荣,诺贝尔文学奖仅在主要的欧洲国家轮值,被指为是欧洲中心主义模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诺贝尔文学奖逐渐走出欧美,走向世界。到目前为止,111位获奖作家分别来自39个国家。其中欧洲23个国家82人获奖,南北美洲7个国家18人获奖(美国10人、拉美国家7人,加拿大1人);非洲3个国家4人获奖;亚洲5个国家6人获奖;大洋洲1人获奖(澳大利亚),欧洲以外的得主达到了26.1%。尤其近三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频报冷门、小国作家崭露头角,第三世界国家得到关注,中国文学界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获奖的梦想。但应看到,由于诺贝尔奖评委会注重英文和法文,很多文学成就较高的作品如果没有英文和法文译本,往往就不会引起评委会的注意和重视。即使将中国作品翻译成外语,西方读者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也不能像中国读者那样能体会该作品的魅力所在[4]。另外,欧美澳以外的获奖者仅17人,而且这些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有一定的欧美文化背景,只有莫言是个特例。

不过,上述现象不能成为漠视中西文学差距的理由。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成功途径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尤其是三位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作家——泰戈尔(印度)、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日本)。目前为止,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语种是英语,泰戈尔的获奖诗集 《吉檀迦利》使用的并非南亚梵文,而是英文。这部诗集的英文版轰动了英国报纸,赢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几名院士的支持,并最终获得了此项殊荣,英语作为媒介为泰戈尔的成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泰戈尔从小接受英国式教育,又有留学英国的经历,他熟谙西方文学,特别是英国的文化与风俗,使他成为一位学贯东西的不朽诗人,其诗歌创作是南亚古典文学、中世纪虔诚诗歌和西方文学的会师和融合,凝成了诗歌的独特个性,这是整个世界的共同财富。川端和大江虽不精通英语,也无西方文化教育经历,但他们自青年时代便对西方文学的最新作品、最新动态和思潮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创作中,均可以找到西方的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法。他们还都十分重视国际影响,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为英语和瑞典语读者所熟悉。他们的作品在获奖之前早已翻译成多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当然,不能否认日本政府的极力推介为二人的获奖起到了关键作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化的突飞猛进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功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它的营养,泰戈尔、川端和大江也不例外,他们都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文学精华与创作方法,才推出了标志着人类现代文学最高水准的作品。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亚洲文学只能成为西方文学的追随者和附庸。相反,泰戈尔、川端和大江无不是将西方文学精华作为发展东方文学的一种必要修行,而坚守东方文化精神与维护民族文学传统[5]。这三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成功途径将是中国文学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对于这三位文学家,莫言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其文学元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其主要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胆大新奇,独具特色,他的获奖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学现状。纵观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文学始终是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梁启超提出的“文界革命”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五四文学革命”将文学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又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新中国成立放初期,文学则是批判旧生活、歌颂新时代的工具;“文革”期间,文学几乎被扼杀;“文革”结束后,文学一度活跃,但不久又有一些作品沦为商品经济的工具。人们舍本逐末,忽视文学的本质属性,盲目抬高文学的“功利性”,是中国新文学“先天不良、后天不足”的根本原因。当前,国内又刮起“国学热”大潮,一味复古。一些文学作品盛行皇帝戏,为封建帝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南辕北辙,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全球化浪潮背道而驰[6]。我们必须从中国文学的曲折道路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反思以往中国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够加入诺贝尔文学奖家族圈。

三、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色与价值反思中国文学的内涵

诺贝尔在遗嘱中特别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要奖励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一标准包含两个要素。其一,必须是最优秀的作品;其二,作品一定要带有理想主义的倾向。此外,历年获奖作品还具有精炼的现实主义史诗性内涵和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的普世价值等特色。作品的优劣需要时间的检验,不易判断,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主要从作家的创作风格上进行点评,获奖作家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新颖的创作技巧。用有限的文学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类生活。如法国作家西蒙打破了通常小说艺术的清规戒律,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和对时间的认识融为一体,通过观察者的参与意识将前后事件串联起来。肖伯纳的剧作“令人激动的讽刺浸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贝克特打破了传统的戏剧格式,开创了荒诞派戏剧的先河。对于理想主义,人们一直存在争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人文背景下理想主义都会发生转变,并具有不同的具体展现。对获奖作家及其作品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如何让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是许多获奖作家共有的理想主义情怀,获奖作家大都有广泛的民族、种族和文化背景,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憧憬。如美国作家赛珍珠尚在襁褓中就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她与中国人朝夕相处,非常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她的作品多数都是中国题材。布罗茨基是犹太人,出生在前苏联,后因政治原因加入美国国籍,一直用俄语进行创作,而且认为俄语给予了他创作的力量。莫言的作品题材主要来自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其儿时的生活。但是,获奖作家浓郁的民族或种族背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狭隘的民族、种族观念。相反,他们通过探讨某一民族或种族独特的经历分析人类共同的命运和面对的困惑,追求多元文化背景下谋求和谐共处的途径。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大都具有现实主义史诗性内涵,这类作品是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和对民族性的超越。作品通过细微的细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历史,描绘出了卷帙浩繁的历史图景。例如,1961年南斯拉夫小说家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以史诗的气魄从其国家中摄取题材和描绘人的命运”。1973年澳大利亚小说家怀特的作品《风暴眼》“以史诗般的气魄和心理叙述艺术,把一个新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2012年莫言的颁奖词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类作品多不胜数,展现出一幅幅社会浮世绘。

历年获奖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是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表现为对真理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对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歌颂,对超越了民族的真善美的肯定,并剖析人性中的优劣之处,凸显普世价值。获奖作品也开始关注弱势人群,提醒人类要凭借博爱之心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从而谋求人类的和平发展。如海明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反映了人类向不可征服的力量进行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展现了人类渴望和平,厌恶暴力,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7]。

目前的中国仍然缺少国际乃至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优秀作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首先,文学作品价值的缺乏。文学价值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唯一标准,但在目前中国的中、青年作家中,学贯中西、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知识全面的语言艺术大师非常少见,很难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次,文学艺术创新观念不够。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虽然在创作观念、写作模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但这种突破和进展应该建立在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基础上,新时期的中国作家还没有将二者融会贯通,无法创造出展现当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全新风格的作品。再次,文学翻译重视不足。文学翻译是大多数诺贝尔获奖者的基本功底,翻译既是吸收西方优秀文学精髓的重要工具,又是扩大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必需途径。文学佳作等候着外国批评家来发现,常常陷入被动局面[8]。

四、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文化修养反思中国作家的素质

中国虽然是具有5000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中国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且独树一帜的“莫言”类作家极少。作家的文学功力是由作者的学历、语言能力、理论能力、艺术修养、运用文学体裁能力等构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文化修养可总结为五个方面:第一,获奖作家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具有大学学历的占到近90%,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竟达半数以上,这与我国近代作家很少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莫言只受过小学教育,主要靠自学成才,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第二,获奖作者几乎都能掌握多种语言,翻译出版过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文学背景。第三,获奖作家大多是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是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首倡者和中坚。第四,获奖作者大多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音乐、诗歌、绘画、雕塑、科学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没有这些修养,心灵是苍白的,作品是贫瘠的,莫言文学语言的粗俗和媚俗在文学界一直受到广泛争议[1]。第五,这些文化巨人几乎都能自如地运用叙述、韵文、戏剧、论文进行创作。他们往往既是抒情诗人,又是哲学家,既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均是多面手,以多种体裁滋润着自己的作品,创作出文采璀璨的人类文明[9]。莫言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但其艺术修养是饱受诟病的。

反思我国现在的作家群,高学历的比例低,理论功底较为薄弱,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的更是屈指可数,科学文化修养比较单薄,创作手法比较单一,综合素质甚至远远落后于老一辈文学家“鲁、郭、茅、巴、老、曹”等杰出代表。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具备老一辈文学家的弘毅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对弱者的关心,对环境的关爱,对强权的反抗,对梦想的渴望,对生命的精神救赎。当下一些作家过于沉湎于技术而忽视了道义,过于看重市场而忘记了责任,过于追求功利而遗忘了理想,迷失一名艺术家或一名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自然难以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五、如何发展中国文学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构成,它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和进步。由于文学没有物质作用的那种直接性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因此其社会作用往往被人们低估甚至忽视。虽然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中西文化差距之大,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增强理想性,注重超越性,以真诚勇毅的精神从事文学创作,树立全球意识,发展民族文学[10]。这些观点虽然很有道理,但都不具实际操作意义。笔者认为还需要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提升中国文学水平。

首先要造就培养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土壤:文学更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国家和政府要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发展方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先进的文艺发展方向,科学引领文学发展。其次,先进的文学需要培养优秀的作家,这是问题的根本。国人对科技落后反省较为深刻,我们不妨借鉴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培养优秀作家的途径。目前中国的科学和文化教育,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漩涡,“八股文”式的文学教育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学人才,语文教材和教育模式需要像科学教育一样进行全面变革。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每年都有十几万的学生出国留学,同时也引进大批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据统计我国科学院院士中半数以上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反观文学人才,又有多少人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学?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用传统文化浇灌,结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硕果。中国文学任重而道远。

[1]王澄霞.骨鲠在喉难莫言—莫言获诺奖所引发的中国当代文学的隐忧.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47-153.

[2]武俊明.中国作家为何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语文学刊,2000(6):19-20.

[3]吕周聚.断裂还是继承新体诗与旧体诗关系新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43-49.

[4]李英杰.从文学翻译看诺贝尔文学奖.长春大学学报,2009(11):52-54.

[5]赵立.东方文学魅力与诺贝尔文学奖——兼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则精神与评选规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65-68.

[6]刘开云.中国本土作家为何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51-157.

[7]刘岩.从帕慕克获奖再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标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0-13.

[8]孙宏新.诺贝尔文学奖的功绩与当代中国作家的反思.文教资料,2007(33):4-5.

[9]孟宪忠.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文化修养——诺贝尔文学现象的一点启示.社会科学,1992(10):64-67.

[10]蔡毅.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发展方向.云南社会科学,1995(3):80-89.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家
作家的画
过去的年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爱如莫言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