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研究

2015-07-10 16:07李明
山花 2015年8期
关键词:双关语双关原语

李明

在近年来国内外戏剧作品的双关语翻译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比利时学者德拉巴斯蒂塔的研究。德拉巴斯蒂塔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德语、法语、荷兰语等语种译本为语料,借助描述翻译学的研究工具,对其中的双关语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由于德拉巴斯蒂塔采用的是描述翻译研究的视角,所以同其他戏剧作品的双关语翻译研究相比,他的阐述更客观、更全面。

描述翻译学最早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麦克法兰的一篇题为Modes of Translation的文章[1]。到20世纪90年代,描述翻译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倡导者以巴斯奈特、勒菲弗尔、埃文—佐哈尔、图里等人为代表。与传统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同的是,描述翻译学的着眼点不在于制定规范和做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描述所有翻译现象。因此,描述翻译学使翻译研究客观化,使其具有实证学科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奠定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打下基础。在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规范性的翻译研究,尽管也有学者开始提倡描述性的翻译研究,但这种研究范式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有学者认为,这也许正是我们的翻译研究无法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

基于此,本文将以描述翻译学为视角阐述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

德拉巴斯蒂塔戏剧双关语八分法及翻译模式分类法

德拉巴斯蒂塔[3]在对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中出现的双关语进行了语料收集和统计之后,根据这些双关语语言结构相似的类型及程度将戏剧中出现的双关语分为:(1)同音异形双关:拼写不同但发音相同的若干词语或词组;(2)异音同形双关:发音不同但拼写相同的若干词语或词组;(3)同音同形双关:拼写和发音均相同的若干词语或词组; (4)异音异形双关:拼写或发音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若干词语或词组。对于最后一类双关,德拉巴斯蒂塔[3]认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侧重于将拼写视为形式关联的基准,即较之于发音,拼写更能体现词语或词组之间的形式相近;另一种侧重于将发音视为形式关联的基准,即较之于拼写,发音更能体现词语或词组之间的形式相近。

在定义了以上四类双关之后,德拉巴斯蒂塔[3]将横轴和纵轴加入此四分法中,得到了“能够从组织形式层面描述任何一个双关语”的戏剧双关语八分法。根据德拉巴斯蒂塔的界定,当互为双关的词语或词组在语篇中同时出现时,这样的双关是水平双关,这时我们在原文中可以看到两个或多个双关语;当互为双关的词语或词组仅有一个在语篇中出现时,这样的双关是垂直双关,这时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双关语,与其构成双关的另一个语汇需要读者自己领悟。

基于对戏剧双关语的全面分类,德拉巴斯蒂塔[3]从描述翻译学角度将他从《哈姆雷特》译本中观察到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分为如下几类:

1)双关语>双关语,即双关语译为双关语;

2)双关语>非双关语,即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

3)双关语>类双关语,即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

4)双关语>零,即双关语的零译;

5)直接照抄;

6)转移;

7)增译:非双关语>双关语,即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

8)增加(新的语篇信息):零>双关语,即原文本中没有双关语,但译本中将原文处理成了双关语;

9)编辑手段:通过加脚注、尾注等方式对原文中的双关语进行解释。

德拉巴斯蒂塔[3]发现,在这九类模式中,前两类在戏剧作品翻译中出现频率最高,因而对这两类模式下的子模式又进行了分类,第一类分为“双关语>同类双关语” (即使用和原语双关语相同类型的目的语双关语来翻译)和“双关语>非同类双关语”(即使用和原语双关语不同类型的目的语双关语来翻译)。第二类分为“双关语>选择性非双关语”(即用非双关语的语汇来翻译原文,但只保留原文双关语两层语义的一个)和“双关语>无选择性非双关语”(即用非双关语的语汇来翻译原文,但保留原文双关语的所有语义)。德拉巴斯蒂塔指出,同一部戏剧作品的不同译者在使用这两种最典型的模式时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解析

当译者处理双关语时,最理想的状况就是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双关完全对等的同类型双关,因而译者会首先考虑采用“双关语>同类双关语”模式。但由于受到德拉巴斯蒂塔提出的“统计法则”的影响,该模式的使用十分有限。德拉巴斯蒂塔[3]这样描述“统计法则”:当原语双关语处于语音层面时,如果原语代码和目的语代码有历史关联,在目的语中找到同类双关语的概率就相对较大;当原语双关语处于语义层面时,在目的语中找到同类双关语的概率与两种语言代码的历史关联无关;当原语双关语处于句法或词形层面时,如果原语代码和目的语代码有语言类型关联,在目的语中找到同类双关语的概率就相对较大;当原语双关语处于语音层面或语义层面时,如果原语代码和目的语代码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语际借用,那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同类型双关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

“统计法则”并非一个规则而是德拉巴斯蒂塔观察戏剧译者选择“双关语>同类双关语”时表现出的规律而得到的总结。在这个法则的制约下,“双关语>同类双关语”的可行性会受到一定局限,此时译者如能将原语双关进行适当转换,也可通过“双关语>非同类双关语”模式,创造出与原语双关不同类型但仍具有双关特征的语汇来实现用双关语译双关语。

德拉巴斯蒂塔发现,戏剧作品中出现的转换通常发生在三个层面:语言机制层面、形式结构层面、语义结构层面。语言机制层面转换主要表现为改变原语双关的类型,如将语音层面双关转换为词形层面双关。形式结构层面转换大多表现为由垂直双关转换为水平双关。此类转换能够强化双关的自我标志,使其更显而易见地出现在目的语受众面前。语义结构层面转换倾向于牺牲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来呈现双关。三种转换虽然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原语双关的属性,体现在语言、形式或语义特征的变化,使翻译后的双关与原文双关并不能完全对等,但却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符合八分法的目的语双关,从而最大限度地传递双关的幽默效果。

转换虽然能使原文中的双关语以另一种形式进入到目的语中,但它的操作受限于“统计法则”,同时也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密切相关,它要求译者深谙双语文化,还要极富创造力,所以转换通常不会大概率出现。当“双关语>非同类双关语”模式行不通时,译者常会采用“双关语>非双关语”模式,即采用非双关语的语汇来翻译原文,这就涉及语义传递的问题:原文双关的两个语义是否都译出,若只译其中之一将如何取舍,那么这就关系到是采用“双关语>非选择性非双关语”模式还是“双关语>选择性非双关语”模式。

德拉巴斯蒂塔发现戏剧译者对于这两个模式的选择与原语双关是水平还是垂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他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当原语双关水平时,即互为双关的两个词语同时在原文中出现时,“双关语>非选择性非双关语”模式使用频率高于“双关语>选择性非双关语”模式,简言之,就是译者会倾向于把两个双关语的语义都译出。当原语双关垂直时,即互为双关的词语仅有一个在原文中出现时(另一个词语由读者心领神会),“双关语>选择性非双关语”模式使用频率高于“双关语>非选择性非双关语”模式,简言之,就是译者会倾向于仅把文中出现的那个词语的语义译出。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律是由水平双关和垂直双关的形式决定的,译者直观地采取“一对一,二对二”的解决方案也是情理之中。这说明大部分戏剧译者是秉承着忠实于原文双关语表象形式的理念来选择双关语翻译模式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戏剧译者在翻译双关语时,常首选“双关语>同类双关语”模式以实现双关语翻译的最大化。但由于受德拉巴斯蒂塔“统计法则”的影响,该模式的可行性常受到限制。戏剧作品呈现出的翻译现象表明,这种情况下,戏剧译者通常首先考虑采用“双关语>非同类双关语”模式,通过多层面转换,牺牲原文双关语一部分原有的语言、形式、语义特征以期尽可能地创造出具有双关语特征的目的语词汇来传递其幽默效果。然而,由于受到“统计法则”和译者主体的限制,通过转换得到的目的语双关也十分有限,这时大部分译者会选择“双关语>非双关语”模式,在目的语中选择非双关语语汇时,以忠实于原文双关语表象形式为理念进行语义的取舍。

结 论

德拉巴斯蒂塔的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只是客观总结研究者观察到的翻译现象,并不加入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判断,因而属于典型的描述翻译研究。这也正是德拉巴斯蒂塔将“双关语>非双关语”这一被传统翻译观认为是不完全翻译的“翻译”列入戏剧双关语翻译模式的原因。在德拉巴斯蒂塔这样的描述翻译研究者看来,翻译学者的使命并不一定是提出某些翻译标准,“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不喜不恶、不偏不倚,才能得到真确、可信的研究结果,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4]这种思想与东方翻译界所推崇的翻译研究者应以探索翻译规范、提高翻译水平为己任的倡导大相径庭。事实是,在双关语翻译研究领域,以德拉巴斯蒂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早已领先于中国,而中国的学者则只管埋头苦干,从头做起[5]。从这一点来看,笔者认为,转变当前的翻译研究范式,重视科学的客观理性精神,将是中国译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当前阶段,如何平衡规范性翻译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地位,二者是取舍关系还是共存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翻译学者们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2011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生态翻译学框架下的‘译者指纹研究”。

参考文献:

[1]Hermans,Theo.Translation in Systems[M].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1999.

[2]张美芳.翻译学的目标与结构[J].中国翻译,2000(2).

[3]Delabastita,Dirk. Theres a Double Tongue: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Wordpla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amlet[M]. Amsterdam/Atlanta: Rodopi,1993.

[4]张南峰.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3,(1).

[5]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2001,(4).

作者简介:

李 明(1980— ),女,湖北省襄阳市人,硕士,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双关语双关原语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双关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双关语翻译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