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走近学生

2015-07-12 07:53黄雪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轼教学活动探究

黄雪梅

黄雪梅,教师,现居内蒙古赤峰。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只有在学生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语文教学才变得有效。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存在诸多困惑,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走近学生呢?

一、语文教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首先,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在教学“梳理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时,借助于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布置学生自由组合,两到三人为一学习小组,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荧屏,深入网络,收集了如:高富帅、白富美、正能量、中超、黑哨等新词语。

讲解《宇宙的边疆》一文时,学生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和月球文化的内容,办成手抄报在班级内展示交流。就解说词的特点,播放家乡风光片试着写一段解说词,我把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学习语文的空间里,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探究的意识、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还锻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其次,开展课外听说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可开展演说会、辩论会、作品赏析、语文游艺等多种活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软件等教学手段,用诗歌朗诵、唱歌、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增强其直观性。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但不必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处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们就及时结合苏轼的《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进行比较阅读,并且补充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部分名诗佳词。同时还补充现代作家的一些有关苏轼研究的文章如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等。通过对这一系列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自己充分感受到苏轼的坚忍、超脱与旷达。最后再适时地开展一次我与苏轼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学与思中获得充实的体验。

二、语文教学要想走近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 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另外,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切实把握好语文教育的四大理念,吃透其精神实质,面对全体,面对人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去教,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同学、教老师。知识在师生的对话中共同生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要教好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语文教学要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走近学生。

猜你喜欢
苏轼教学活动探究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