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我国版画艺术现状的分析

2015-07-13 11:23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

闫 郢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221000)



关于当下我国版画艺术现状的分析

闫郢(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221000)

摘要:我国版画艺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几次鼎盛时期,现在版画看似走向衰落,但是仔细推敲起来,有些是版画存在的不足,但有些却是表面现象。中国当代版画应该是一种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版画艺术;现状;分析

我国版画包括两个部分:复制版画和创作版画。复制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复制版画以木刻为主,主要使用于印刷与出版。创作版画起始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与复制版画相比其最大特征是画家亲自绘稿、制版、印刷,并赋予版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版画为版画赢得了价值与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种版画形式都出现过创作的鼎盛期。

一、历史上我国版画的几次鼎盛时期

我国版画艺术出现第一次的繁盛是宋元时期。因为有早期唐朝版画艺术的基础性力量,决定了宋元时期的版画创作可以站在一个相对高标准的发展阶段。版画的创作技艺更加的完善,手段更为娴熟,创作内容上也增添了山水画。宋朝时期也一度出现了铜板印刷技术,为当时的纸币印刷做出了推动力量。而元朝时期出现的“平话”刻板技术更是我国现代连环画的技术前身,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对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的版画发展更为兴盛,也较为正规的出现了艺术形式的流派创作。当时参与版画创作的大多为较为盛名的文人墨客与雕刻艺术家,所以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版画作品。明清时期的宗教类版画更是一度达到顶峰,欣赏性的版画艺术也开始崭露头角。版画发展至清朝,殿版也开始凸现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在当时颇负盛名的版画雕刻艺术家朱奎所雕刻的《耕织图》《万寿盛典》等都对后世的版画雕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1931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发起了新兴木刻技艺,我国才真正开始了创作的版画艺术,这不但象征着我国当代版画艺术在技术上的推陈出新,更是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一次全新的革命。新兴版画艺术与我国民族振兴事业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作为我国文化事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木刻运动使版画艺术创作上升到一个令人敬仰的高度,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我国版画至今为止最后一次繁荣时期是文革时期。当时的版画因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特殊的面貌,掀起了自新木刻运动以来第二次版画创作的高潮。此时期是版画大普及的年代,尤其是后期的群众性版画,使“文革版画”成为与大众接触最多,最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它在群众中推广了版画的基础知识,有些爱好者在文革结束之后成为著名的版画家。

二、当下我国版画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版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相比较国内油画、国画的红火,中国版画无疑是冷清和低迷的,有人甚至说我国的版画艺术正在走向衰落。客观的看,现在版画是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问题,但是仔细推敲起来,有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当代版画比之以前还是有一定的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版画界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观念问题。版画是继承传统,还是摒弃传统另辟蹊径。二是人员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冲击和版画家自身的原因,现在版画的创作队伍较之以前缩小了很多。三是市场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中国现代版画市场的冷清。四是大众的认知度。相对于国画和油画在群众中的普及,版画还是以高高的姿态站立于艺术殿堂中。版画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大,大众对版画也越来越陌生。

首先是观念问题。由于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对于版画的真正概念也是含混不清,在西方大多数观点认为版画基本等同于影印,所以特别注重印制效果。但是在中国版画作为再现表象的艺术,本就是一种绘画,这也深刻地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里,如果丧失了版画艺术当中最为基本的绘画元素,就等同于完全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所在。由此看来追求绘画性理应是版画家的必然选择。在世界艺术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盲目地模仿、舍本逐末地丢弃我国原有的传统绘画的精髓之处,是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版画如果丧失了绘画要素的语言,最终会被推出绘画艺术之外。怎样才能够在继承版画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同时在思想、技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是我们当代版画艺术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版画艺术家们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他们已经由原来浅层次反映生活转向了观念理性的表现。版画家们自我表现的意识增强,促使版画在艺术取向方面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局面。但是版画在形式上还有些单一。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很多画种都加快了革新的步伐,相比之下,我们版画的表达方式还略微滞后。大部分的版画还停留在平面的形式。另外材料工具的选择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比如电脑版画,这种新鲜的版画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看到版画的多样化发展时代已来临。

其次是人员问题。现在我国从事版画创作的人员有限。究其原因,首先,由于版画带来的经济效益很低,很多版画家都不再从事版画制作,转行做了其他的艺术,在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里,就有很多是版画专业出身如徐冰、方力钧等,但他们的成功不是以版画的名义。其次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的学生,其毕业创作也是他们对版画的最后绝唱,前人的例子再加上各种原因,毕业之后他们大都离开了这个行业。最后由于版画制作工序复杂,甚至有很多版种和程序必须依靠机器来完成,就制作便捷方面版画远不如中国画和油画,版画让很多大众对它敬而远之,再加上大众接触版画制作过程的机会很少,这最终导致版画丧失了群众的基础。版画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再次是市场问题。相对于国画和油画火热成熟的市场,中国版画市场尤其显得冷清和不完善。版画几乎没有专门的拍卖会,就算有版画拍卖也是在整个拍卖会上占有很少的数量,而且成交率和金额都不高。中国还没有一家专门经营版画的画廊,即使有画廊出售版画,也是数量很少,价位不高。导致中国版画市场冷清的最主要原因是大众对版画认识不足,认为版画可复制,不是唯一性,不值得购买。

最后是大众的认知度。版画繁琐的制作过程使得任何国家的版画规模都不会超过油画和民族画种。在我国,中国画因其本土,有着广泛的群众根基。油画则是由于高考制度,学生们学习的水粉为油画打下了庞大的人员基础。所以我国的大众对于油画和国画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赏析能力,他们爱看这些或多或少能看得懂的画种。相比于油画和国画与人们的亲和力,版画显然带给大众是陌生感。不说我们的普通大众,就算受过正规院校学习的艺术生也对木板以外的其他版种知之甚少。怎么能要求大众对不懂的版画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喜欢呢!

(二)取得的进步

虽然中国现在版画的创作人员数量是缩水了很多,但是版画的质量确实一直是上升的趋势。无论是从其创作的观念思想还是内容技法都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版画艺术加工的过程中,融合了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与艺术追求,丰富立体的展现他们当时所生活社会环境的思想甚至政治统治,中国现代版画艺术品凸显了它深厚的艺术价值所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也已经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近几年中国的版画在国际性的大展中屡次获奖,甚至获得最高奖项,而国外的收藏家也由此开始关注中国的版画。这些都表明我国版画的品质大部分是好的。

三、结论与展望

艺术创作就是将创作者的观念思想通过物化抒发与表达的过程。版画和其他所有的画种一样是艺术家创作的媒介,是他们表达观念思想的手段。所以我们的艺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版画特殊的语言之外,不要过分强调材料或工序以及技法的问题,这只会让我们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应该抓住创作理念,因为艺术家的观念思想决定了艺术品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在这个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如果固守于某一种媒介,那必将制约他的创作空间。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需要创造性地去尝试使用不同媒介。很多艺术家就灵活的使用所有能运用的媒介,并取得了极大地成功。一些知名的艺术家虽然他们不以版画的名义成功,但他们成功的作品很多是以版画的形式。比如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和徐冰的《析世鉴》。所以应该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使用版画这一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不仅能扩大版画创作者的队伍,还能增加版画的影响力。

为了拉近与大众的距离,版画应该主动把自己展示在观众面前。比如多举办独立的版画展览,或者是公开的大众参与的版画展览。对待这种对于大众来讲略微陌生的画种,展览方应该配以专业人士积极耐性的做讲解。版画对于大众而言首先要达到“脸熟”,进而才能要求他们的了解和接纳。官方应该对中国版画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及时通过媒体传递给民众,比如我们中国版画的得奖情况、在国外的收藏情况等等,让大众知道版画虽然存在复制性的问题,但都是真品。中国的版画还是有购买和收藏的价值。这样也可以刺激版画市场的发展。

最后可以在吹塑纸版画、中国木板年画和现代版画之间找切入点,使大众通过制作简单的版画了解更多的版画知识,进而培养一定的群众基础。

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由繁华趋于沉寂、由原来浅层次反映生活转向了观念理性的表现、由单一的语言形态发展到多元化格局、由数量的庞大到品质的提升,是艺术必然的演进。为了继承与发扬版画艺术的传统,寻找版画在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焕发它的创造力和社会审美价值,增强学术导向性的作用,中国当代版画艺术除了要提高版画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理论水平、探究其语言形态的发展趋势,还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使用版画这一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更要加强大众对版画的认知度。我们期待着中国版画在暗流涌进中爆发。

参考文献:

[1]齐凤阁.30年中国版画的格局及演化[N].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15日.

[2]尚辉.跨越世纪的门槛——当下版画的问题与思考[J].文艺研究,1997年6月.

[3]李明.明清苏州、扬州、徽州三地风俗的互动互融——兼谈“苏意”、“扬气”与“徽派”[J].史林,2005(02).

[4]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闫郢,硕士,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