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形成的标志——周代“制礼作乐”

2015-07-13 11:23丁国伟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雅乐舞蹈教育礼乐

丁国伟 (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 100000)



舞蹈教育形成的标志——周代“制礼作乐”

丁国伟(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100000)

摘要: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原始自然形态到自觉化过程,从娱己、娱人到娱己娱神又到育己育人的教育流变,使我们看到古人乐舞的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等所经历的历史蜕变。周初统治者的“制礼作乐”,是想用礼乐互补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因为“乐”与“礼”之间有一种自身的内在联系。如《尚书》《周易》《诗经》《周礼》等文字文献,还有地下出土的实物文献,共同承载了礼乐的记忆。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套“雅乐”体系,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

关键词:舞蹈教育;“制礼作乐”;雅乐;礼乐

中国礼乐之邦的美称肇始于周代的礼乐之治,周在总结前人礼治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发展,乐在礼治中上升为与礼相须为用,后序发展的社会文化制度。因此此文是在概括前人先秦礼制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的礼之概念进行梳理,阐明乐在周代礼治中的重要位置,礼乐的紧密相联性直接反映在社会五礼中乐内容的整体布施中。周王朝早期除了在治理朝政方面有杰出的优势外,其次在礼乐方面也有重要的突破。西周早期便开始对舞蹈进行逐步完善,并且对原有瑕疵进行改进,保证舞蹈传统礼数的完美性。随着朝代的推移改进,夏朝和商朝在舞蹈应用制度完善方面也有了逐步改进,将舞曲融入祭祀礼仪,这样更能体现出对过世者的尊敬。经过多年艺术的推敲,西周已将舞蹈融入艺术实践当中,更能体现出当代的艺术特色。

一、礼与乐

礼关乎乐,乐彰显礼,二者始终是须臾不离的,这正是中华文明形成之初所独具的特征。周代礼乐之制在产生之初已主宰了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趋向,彰显中国传承千年礼仪之邦的制度和文明的初期成果。周代礼在高度规范化的施政中,乐在周代文化体制中得到完善的构建,周代的礼乐体制推动了周代社会文明的渊蔽发展。“礼”之概念和内涵,自古以来争论不息,而对于乐在礼治中的应用则是酌信不移的。礼中有乐,乐中含礼,周代社会中施政应用的五礼包含着周乐的实施,并且在五种礼制中周乐的社会意义有着最为广泛的堪明。礼与乐在周人的仪节礼义中表现出来的极高的合拍程度,说明礼乐文化经过三代的蕴育发展至周代,己构建成为了周代社会所完整培育和严格规制的体制文化。许之衡言:“上古雅乐动谓与政治相通,此在三代以前,却有精理。盖吾国相传政治以礼治为本,而乐者即辅礼行者也。纯以礼治而无乐以佐之,则过于束缚,民将不堪,故又作乐以调节之,此古代所以礼乐并重也。”礼乐之并重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正是上古人类社会发展的状貌构建了其结构的缘由,周代礼乐之制的初期概貌又是如何的呢?周公之制礼作乐,其形式又为何呢?这首要一点应该是先要了解礼之概念,礼乐之文化在周代社会中各具的特征,再之后为乐在礼的规治下,在周代社会中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的应用手段为何。

礼与乐二者是并同相谐之关系。礼乃是自史前社会的部落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礼仪,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行为。而所谓乐,最初也不过是配合宗教仪式行为而进行的另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行为。由于这二者原来就是原始宗教仪式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尽管它们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有了功能上的分化,但仍然总是联系在一起加以强调的。既然礼与乐二者相联系的统一体关系,那乐在周代礼制之下的形式为何呢?文献古籍中多载,如《说文》云:“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稗,木其虚也。”《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没武也。”《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把乐之本质的文化属性一一阐明,而周代礼制社会中,乐是彰显礼之内涵的外有形式,除去乐之本质的文化属性之外,它亦鲜明的体现在礼之等级差别中,故杨朝明《鲁国礼乐传统研究》中指出:“分而言之,礼与乐有别;统而言之,则乐和狭义得礼都是礼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我们所说的礼乐就是广义的礼。”

二、周代的乐舞机构

关于周代的乐舞机构,在《周礼》所记述三百多种职官职务里面有所提及。周代掌管乐舞机构的,有类似行政职官的,如冢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宗伯、大司寇、府、史等。有具体掌管、掌教乐舞的乐官,如大司乐、乐师、舞师、鼓人、钟师、司干、典庸器、方相氏、狂夫、巫师、徒等。这些乐官或乐工,他们的职务大小、责任范围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乐官都肩负着月舞教育的职责。

从乐官、乐工所掌教的乐舞内容来看,主要有六大舞、六小舞、四夷乐。东夷乐、散乐、弦歌、乐器、巫舞、舞雩、傩舞等。所涉乐器有:竽、笙、埙、箫、管、应、雅、编钟、土鼓等。

乐舞机构的职能范围,包括了祭祀、礼宾、教育、演出等。这与后世秦汉以降太常、乐府、教坊等乐舞机构的设置模式,有一定区别。

三、结语

周代乐与教的黏合使用构成周王朝的教育体系,此为周时代文化的独有特征。周代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为乐的实施,周乐构成周王朝教育施政的主宰和依据。西周重视礼乐,不仅继承、整理前代乐舞,还创立礼乐制度,礼乐成为强化统治的手段之一。总汇言之,周代乐与三种文化所彰显的独有社会关系,鲜明的表现出周时代精神文明辉煌的发展是与周乐汇融整合为一的硕果,周乐是周王朝治国方略的制度文明之一,以乐治国是周乐的鲜明特征,周乐推动着周时代社会文明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l月第l版.

[2]刘芹.《中国古代舞蹈》.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4月第1版.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李福顺,刘晓路.《中国春秋战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5]姚汉荣.《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简史》.学林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6]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闵红.《西周教育制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年4月.

[8]郭坷.《<周礼>乐官辨》.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5月.

[9]王伟.《先秦乐舞文献研究》.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0]陶波,彭超.《周代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艺术探索,1998年3月.

[11]徐炎.《周礼乐舞资料析探》.舞蹈,2000年1期.

猜你喜欢
雅乐舞蹈教育礼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雅乐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中国雅乐的价值重构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雅乐的来龙去脉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舞蹈活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