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中的语言应用

2015-07-14 04:57叶巧玲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523820
大众文艺 2015年7期
关键词:讲解员受众博物馆

叶巧玲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523820)

博物馆讲解工作实际上是以博物馆陈列品为依托,由博物馆讲解员通过对陈列品的充分认识和了解过后,对讲解词进行提炼、选择、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和真挚感情,直接向观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教育活动。很显然,讲解员的讲解工作本质上来说是属于教育事业。所以,讲解员不仅是一名“宣讲员、接待员、研究员、交际家”,更应该是一名教育家。为此,讲解员的语言应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的出现是认知革命的一大成果,人类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让我们能共享非常多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完成自身与社会关系的确定。正如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所言“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信息证实通过他们传达给我们。”而讲解员正处于这样一个沟通历史知识和当下人们的节点,是两级传播理论最好的印证。这样的重要性也意味着讲解员的语言应用对于博物馆知识传播效果的决定作用。

一、注重因人施讲

孔子延续千年的智慧告诫人们对于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而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的语言应用同样需要因人施讲。讲解员对不用的受众群体应进行不同的语言应用,在这个方面西方国家有很多我们值得参考的经验。我国传统的博物馆一般只选择展览和讲解两种教育方式进行服务,这就缺乏了对参观对象的针对性。而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则是多种讲解方式交叉并存,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讲解语言风格和形式。

例如英国的多数博物馆可以同时给儿童、教师、成年人准备适合他们身份和年龄特征的教育服务。像是为儿童进行讲解中穿插角色扮演活动,运用轻松活泼的语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为教师准备与教学有关的博物馆资料等等。日本的博物馆也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分层,主张实行适合教育对象的社教模式。

针对博物馆在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培养上的特殊地位,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工作在面对青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更因该采取因人施讲的思路和手段,以达到博物馆像一个儿童乐园,让孩子自由穿梭其中,在玩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式教育的效果。讲解员首先要突破“传者扬其言”的思维,转为“受者晓其理”的观念,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引导青少年儿童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加深对博物馆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孩子记住,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博物馆的匆匆过客。同时,在语言应用上,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博物馆的展品陈列,无论是讲解词的趣味性、真实性还是语言解读方面的生动性,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设计。

二、注重有声与无声结合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充分调动语言,表情,观念等从视觉,听觉的维度进行渲染。

首先当从语言风格入手。要学会使用创造性的讲解语言,而不是一本一眼的历史宣讲。为了能让受众对博物馆陈列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形成初步的观赏印象,对将要进行的参观活动有一个清晰地了解,一个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语言的“再创造”,把一些原本看来不能作为讲解切口的话题自如,合理地展开,从而在语言表达上打破常规,吸引观众。最后,要摈弃讲解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提倡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表达方法更灵活,讲解语言不断变化,话题不断拓展,帮助受众领会讲解内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三、讲解语言的艺术性

讲解语言的艺术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然性,既讲解的语言能如实详尽地介绍博物馆的展品。第二个层次是意识性,指针对不同的展览和不同的人群,能以不同的讲解方式与语技,语言生动,行为得体,肢体无声的语言丰富,能扣人心弦,使不同的人群,各得其所。最高一个层次是艺术性的讲解,要求博物馆讲解员不仅有高超的讲解艺术,而且必备较高的文化、技术、知识涵养,对你展览的各种内容要理解深透,能纵观全局,心有重点,把深奥的文化知识以受众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优美而又精致的讲解。

讲解是讲与解的共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讲是基础,是必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而解是上升,是提高,同样是不容缺失的过程。要达到讲解的融会贯通,使讲解成为一门艺术,就要求讲解员在对讲解词的分析,理解的同时,还要有着对讲解词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感受,是美的规则。正如蒋勋先生说的“美比历史更真实,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而引用马卡连柯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对于讲解员应具备的语言状态的理解并加以转化为: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所以,讲解过程中的艺术性,讲解中文字美学的应用,是会对受众产生深刻影响的。

四、特殊情况下的语言应用

诚然,讲解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属于信息的人际传播。就不可避免的有着讲解员和游客中间互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游客自身对游览过程中的各种反馈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会出现有些游客不愿意倾听讲解,忙于个人事务,大声喧闹,对讲解内容不感兴趣等等。

这时,便需要讲解员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统筹全场,灵活应对,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采取不同的讲解语言应用。当游客缺乏游览的兴致时,讲解员应把讲解词讲出新意和语调的变化,以此激发游客的兴趣。可以通过提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以达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再者,在讲解词中设计一些悬念,已达到意味深长的效果,给游客留下思考空间。

当游客提出一些怪异,晦涩的问题时,应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个问题请您指教,请留下联系方式,我了解清楚再给您答复。”而不是胡编乱造不懂装懂来忽悠游客。而当有意见分歧时,讲解员的语气应戒骄戒躁,耐心,友好地与其探讨,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综上而言,作为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的语言应用,因在固有的模式中寻求创新,将广博的知识,艺术化的语言,真诚的态度相凝结,带领游客体会博物馆的厚重感和文化魅力。

[1]李瑞英.《博物馆讲解工作探索与研究》.商情,2011(2).

[2]盛天文.《与时俱进、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Z1).

[3]徐凯.《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展探讨》.神州(上旬刊),2013(9).

[4]潘耀.《浅析博物馆儿童教育问题》.文教资料,2014(14).

[5]章巍,丁北琦.《博物馆讲解员应具备的语言状态》.学园,2014(9).

猜你喜欢
讲解员受众博物馆
博物馆当讲解员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讲解员培养模式探索(英文)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曲艺受众分析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