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抑或情感:3—6岁幼儿的信任判断偏好及发展

2015-07-17 06:04龚文进甄珊珊
关键词:通过率正确率娃娃

龚文进,甄珊珊

一、引 言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采信外界信息是有选择的,他们能够依据线索判断该相信谁,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信任信息提供者[1,2,3]。

最新近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儿童选择性信任的诸多线索以及年龄效应,结果发现:3—5岁幼儿能基于信息传递者提供信息的准确率进行信任判断,更相信准确率高的人[1,2,4,5];幼儿能根据信息提供者的知识状态进行信任选择,更倾向选择该领域的专家,比如命名不熟悉品种的狗时更多选择养狗专家的命名,但在其他物品命名上没有明显倾向[6];幼儿也会根据熟悉度进行信任选择,他们更偏好相信熟悉的照看者或本地口音的信息提供者[7,8];信息传递者的社会性属性也会影响幼儿的信任判断,幼儿更偏好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善意的人、旁观者提示等[9,10,11]。3岁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心理状态感知还不太稳定[1,2,7],5岁后基本稳定。

影响幼儿选择性信任的线索如此多,幼儿是如何去权衡(weigh)这些线索的呢?当线索之间彼此矛盾时,幼儿又会如何选择?他们的选择是否会随着年龄或者经验的增加而变化?这些不仅是幼儿要面临的信任选择问题,也是成人在信任决策时会面临的问题。最近国内外的研究者已经展开对不同线索权重的研究。Corriveau 和Harris 研究了幼儿如何权衡熟悉度和正确率,发现当熟悉的照看者命名正确率为0 时,3岁幼儿的信任选择依然更倾向于熟悉照看者,4—5岁幼儿的信任选择则更倾向于正确率高但不熟悉的照看者。[7]Lane 等人向3—6岁儿童和成人配对呈现故事人物,故事人物之一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好、聪明、诚实)但没看见箱内盛放物;另一位的人格特质、消极(坏、笨、不诚实)但看见箱内盛放物。当询问儿童谁知道箱内东西时,5岁以下的儿童选择了积极特质却没看见物体的个体。[10]李庆功、徐芬和周晓梅等人让幼儿面对能力强和不挑食两类人作信任判断,结果发现3—4岁幼儿的信任判断受老师评价偏向的影响,即老师评价哪个小孩好幼儿就倾向信任谁,而5岁儿童的信任判断则不受老师评价偏向的影响。[12]这些结果都显示,3—4岁幼儿和5岁以上幼儿在信任判断时偏好不同的线索,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前人在比较不同线索对幼儿信任的影响时,多采用老师、母亲或者抚养者作为信任对象,这些信任对象自身具有多重线索。对幼儿来说,老师既是熟悉的又是权威的,母亲虽是熟悉的但可能日常互动经验是消极的,信任对象身上这些无法分离的多重线索都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例如,研究老师评价偏向对幼儿信任判断的影响,很难说幼儿是依据老师的权威性和积极互动经验做出选择还是依据信任对象个体特质做出选择;再如研究幼儿在信任判断时偏好正确率线索还是熟悉度线索,研究者选择了与幼儿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照看者作为熟悉者,但是共同生活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日常互动经验也会影响幼儿的信任判断[7],正如不同依恋风格儿童的信任模式存在差异一样[13]。当研究者选择老师或者抚养者等多重线索共存体作为信任对象时,都会面临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的风险。

面对诸多的信任线索,是否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以便将来能系统开展儿童信任研究?McAllister 认为划分不同信任维度的方法有许多,但是这些维度最终都可以归为认知与情感两类。[14]Chua和Mills 指出,人类的认知信任是建立在理性计算和相互交换基础上的,情感信任则是以人类相互交往和吸引为基础而建立的。[15]依照这个观点,幼儿在信任判断时使用的线索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认知的线索,是指幼儿能依据信任对象正误率、专业性、能力和个性特质等认知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另一类是基于情感的线索,指幼儿依据对信任对象的熟悉度、喜爱度进行信任判断。以往研究者多从信任对象个体特质的角度开展研究,幼儿自身的喜爱偏好、情感因素导致的信任偏好研究较少,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是相互参与并伴随发生的,缺一不可。另外,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和依恋理论,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2岁,基本任务是能形成依恋联结,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因此幼儿感知和使用情感方面的信任线索可能更早。那么,这种更早使用的情感信任线索是否强于来自社会学习产生的认知线索?当理智遇上情感时幼儿会怎样选择?情感信任的本质是否是依恋关系的泛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从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两个维度出发研究幼儿的信任偏好和年龄差异,为幼儿的信任发展模式提供一些参考。为了避免信任对象自身既存在情感信任线索又存在认知信任线索(如老师、家长)等问题,本实验采用了线索单一的信任对象:随机抽取的卡通动画人物和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娃娃,并通过实验设计平衡了顺序效应。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广东省广州市某幼儿园随机抽取90 名经老师确认具有正常的言语交流理解能力的3—6岁幼儿作为三个实验的研究对象,剔除4 名无法配合实验被试后,最终有效被试为86 人。其中,3岁组幼儿15 名(39—47 个月,平均年龄43.40 +2.38);4岁组幼儿23 名(48—59 个月,平均年龄52.91 +3.38);5岁组幼儿31 名(60—71 个月,平均年龄64.19 +2.88);6岁组幼儿17 名(72—79 个月,平均年龄75.71 +2.08)。

(二)实验材料

实验地点在幼儿园一个安静的小房间,内置一张桌子和两张小凳子,一台14 寸手提电脑,通过电脑运行E-prime 2.0 软件完成实验及收集数据。

练习阶段所需材料包括1 张幼儿所喜爱的卡通图片,1 张幼儿陌生的物品图片,2 张幼儿熟悉的物品图片。实验阶段所需材料为4 张不同卡通图片、4 段不同卡通的10 秒动画片视频、3 张外形相同但颜色不同的娃娃图片(分别为灰色、黄色、棕色)、16 张幼儿陌生的物品图片和5 张幼儿熟悉的物品图片(全部为水果及动物图片)。实验结束后给幼儿发放小礼品。

实验所使用的图片全部均经过背景处理,图片规格大小一致。实验所使用的图片对于幼儿熟悉与否、幼儿对电脑播放形式的适应情况、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幼儿是否理解实验指导语等问题均经过在另一所幼儿园随机抽取的30 名3—6岁幼儿及多名老师的有效评定。实验中的指导语与提问都由研究者统一录制,由电脑统一录音播放。

(三)实验程序

实验任务的程序借鉴Clément,Koening 和Harris[16]的物品命名范式,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对其实验设计进行了适当调整。本实验采用了确认性任务、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但是没有采用最后的确认任务,即“听完两个娃娃的答案,你觉得这个陌生物品是什么呢?叫什么名字?”之类的提问,因为在预实验中发现幼儿不能及时记住陌生命名,一般会答出留在短时记忆中的最后一个词语或是相对比较好记的命名。确认性任务是指对图片的熟悉度进行确认,以保证幼儿不认识或认识图片,即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请教性任务是指面对陌生信息,幼儿愿意向谁寻求帮助,即提问幼儿:“面对不认识的图片,你想请教哪个娃娃?”判断性任务是指幼儿对信息传递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正误的判断,即提问幼儿:“喜羊羊说这是**,灰娃娃说这是**,你觉得哪个娃娃说的对?”

实验前,主试随机抽取不同年龄组的幼儿,单独带到游戏室进行实验,主试带领被试坐在电脑屏幕前,并向被试介绍实验:“小朋友,今天和老师玩一个游戏好吗?等一下你会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一些图片,大部分图片是你不认识的。但没关系,游戏中会有两个娃娃跟你一起认图,我们可以请教两个娃娃,好吗?我们先来做个示范!”然后进行与实验范式一样的练习任务,熟悉实验过程。

接下来的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别为part 1:幼儿情感信任形成实验;part 2:幼儿认知信任形成实验;part 3:幼儿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偏好实验。

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作为思政教育造就 “四有”新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对工匠精神内容的学习可以塑造他们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懂得精益求精与求实创新的精神,从而也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

1.幼儿情感信任实验

幼儿情感信任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幼儿是否对卡通形成了情感信任,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选择喜爱的娃娃,建立情感联系。电脑屏幕上先呈现6 张娃娃图片,分别为喜羊羊、叮当、小鲤鱼、海绵宝宝、黄娃娃、棕娃娃。其中喜羊羊、叮当、小鲤鱼和海绵宝宝这四张图片是从儿童动画片中随机选取的卡通形象,作为引发幼儿情感信任的实验材料;黄娃娃和棕娃娃是研究者设计的卡通形象,作为part 2 实验中引发幼儿认知信任的实验材料。然后让幼儿在6 个娃娃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卡通参与到part 1 与part 3 的游戏当中。如果被试选择黄娃娃或者棕娃娃作为最喜爱的娃娃,则不再进行下一步实验(因无法在part 3 中分离幼儿的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选好卡通后播放被选卡通的10 秒动画片段,以加深幼儿对该卡通的情感联系。第二阶段,正式开始实验。实验总共有三个任务,第一个是确认性任务:主试向被试介绍实验:“小朋友,识图游戏开始,现在是卡通(例如喜羊羊)和灰娃娃与你一起玩游戏”。屏幕中央随机呈现4张陌生图片中的一张,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接下来是请教性任务:屏幕左上方及右上方分别随机呈现喜羊羊和灰娃娃的图片,中下方呈现确认性任务中的陌生图片,问:“面对不认识的图片,你想请教哪个娃娃?”第三个是判断性任务:让喜羊羊和灰娃娃命名陌生图片,两个娃娃的命名也是陌生的,幼儿判断哪个娃娃答对,问:“喜羊羊说这是**,灰娃娃说这是**,你觉得哪个娃娃说的对?”实验重复4 次,直到4 张陌生图片全部呈现完毕。

2.幼儿认知信任形成实验

part 2 实验目的是让幼儿形成对不同正确率玩偶的认知信任,实验任务同part 1。不同的是,part 2要经过两个阶段,先完成熟悉物品命名阶段,再完成陌生物品命名阶段。熟悉物品命名阶段,黄娃娃和棕娃娃依次对5 张熟悉物体图片进行命名,一个娃娃的命名正确率为100%,另一个娃娃的命名正确率为0%。陌生物品命名阶段,不同正确率的两个娃娃分别对陌生的4 张图片命名,他们给出的名字也是陌生的。实验结束后再次确认被试是否对高正确率娃娃形成认知信任的印象,问:“小朋友,在刚刚的游戏中哪个娃娃一直答对?”

3.幼儿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偏好实验

part 3 实验目的是考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偏好,采用了物品命名判断任务和物品保管任务。物品命名判断任务实验程序同part 1,被试喜爱的娃娃或者正确率高的娃娃依次对8 张陌生图片进行命名,被试完成请教性任务和判断性任务。物品保管任务主要从人际信任的角度考察儿童的信任偏好[17],主试向被试问:“小朋友,如果现在你手上有一颗糖,让你给卡通(例如喜羊羊)或者是黄娃娃保管,你会给谁?”若答案为黄娃娃,则继续询问被试:“卡通与黄娃娃,你喜欢哪一个?”

4.结果记录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情感信任形成实验的研究结果

预分析part 1、part 2 和part 3 的所有数据,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不显著,因此后面不再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讨论。

part 1 两个任务的通过率见表1,t 值代表各通过率与随机水平(0.5)比较的差异性。请教性任务和判断性任务的实验数据都表明,3—6岁幼儿选择喜爱娃娃的概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即3—6岁幼儿在两个任务中都是倾向于选择有情感连接的信息传递者。

进一步分析年龄差异情况,分别对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中的通过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6岁幼儿在请教性任务上年龄差异不显著,F(3,82)=1.36,p =0.261,η2=0.047;在判断性任务上年龄差异显著,F(3,82)= 4.30,p =0.007,η2=0.136,对其做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幼儿在判断性任务中选择有情感联系的信息传递者的通过率上,3岁幼儿的通过率显著高于4—6岁幼儿(ps <0.05),但4岁至6岁之间幼儿的通过率不存在显著差别,说明3岁儿童更倾向于选择有情感联系的娃娃。考虑到年龄差异在两个任务间的表现不同,进一步考察请教性任务和判断性任务的一致性,对两任务通过率数据进行4(年龄)×2(任务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年龄主效应显著(p <0.05),但是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被试在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两者中的选择通过率呈一致性。

表1 3—6岁幼儿选择情感联系娃娃的通过率(M±SD)及与随机水平(0.5)的差异检验

(二)幼儿认知信任形成实验结果

part 2 的实验数据见表2,3—6岁幼儿在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的通过率都显著高于随机水平(ps <0.05)。表明3—6岁幼儿在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中已经形成了基于信息提供者正确率的选择性信任。

表2 3—6岁幼儿基于正确率的认知信任通过率(M±SD)及与随机水平(0.5)的差异检验

分别对两个任务的年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6岁幼儿在判断性任务上年龄差异不显著,F(3,82)=1.29,p=0.283,η2=0.045;在请教性任务上年龄差异显著,F(3,82)=5.57,p=0.002,η2=0.169。对其做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3岁幼儿和6岁幼儿的通过率是一致的(p >0.05),显著高于4岁和5岁幼儿(ps <0.05),4岁至5岁幼儿的通过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

(三)幼儿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偏好实验结果

3—5岁幼儿在part 3 的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中选择通过率都显著高于随机水平(ps <0.05),但是6岁儿童差异不显著(p >0.05),说明3—5岁儿童在两个任务中都更倾向于选择有情感联系的娃娃,但是6岁儿童对正确率高的娃娃和有情感联系的娃娃的选择没有明显偏好。

表3 3—6岁幼儿选择情感联系娃娃的通过率(M±SD)及与随机水平(0.5)的差异检验

分别对两个任务的年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6岁幼儿在判断性任务上年龄差异不显著,F(3,82)=1.55,p =0.20,η2=0.054;在请教性任务上年龄差异边缘显著,F(3,82)=2.48,p=0.067,η2=0.083。对其做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3岁幼儿的通过率跟4岁和5岁幼儿比较差异边缘显著(p=0.054,p=0.061),显著高6岁幼儿(p=0.009),4—6岁之间幼儿的通过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说明3岁儿童在请教性任务上更倾向于选择有情感联系的娃娃。

(四)糖果保管任务实验结果

part 3 的糖果保管任务中,3岁幼儿有1 男把糖果交给正确率高者保管;4岁幼儿有2 男1 女、5岁有2 男1 女、6岁有1 男把糖果交给正确率高的信息传递者保管。其余幼儿都是把糖果交给有情感连接的信息传递者。86 名被试仅有8 名被试将糖果交给了正确率高的信息传递者。

四、讨论分析

(一)三种任务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Koening,Clement 和Harris[1]等人开创请教性任务与判断性任务的实验范式就是为了探讨幼儿在信任过程前后其信任行为能否保持一致性。本研究采用了三种任务从多个角度检验研究结果,其中请教性任务和判断性任务是为了考察幼儿信任行为的一致性,糖果保管任务则是考察结果是否能迁移到幼儿的人际信任选择中[17]。研究结果与前人基本一致,除了3岁幼儿基于认知的信任判断中两种任务差异显著外,其他条件下3—6岁幼儿在两种任务上差异都不显著,既表明了幼儿信任选择的一致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实验的可信度。唯一出现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3岁幼儿的认知信任处于不稳定状态造成的[1,2,7,17]。糖果保管任务相较于前两种对偶命名任务更能反映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偏好,结果是3—6岁幼儿毫无疑问地偏向于喜爱的娃娃,远胜过在对偶命名任务中的表现。这个结果值得研究者注意:即使在对偶命名实验中发现了幼儿对不同线索的信任偏好,但是这种信任偏好是否会迁移到人际交往中,仍需进一步探讨。

(二)幼儿倾向选择情感线索进行信任判断

Part 1 结果表明,3—6岁幼儿在面对知识请教与信任判断时,都倾向于选择有情感连接的信息提供者,且3岁幼儿的倾向性更强。儿童年纪越小,基于情感的信任越强;当需要在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线索间迫选时,3—5岁的幼儿仍然偏好情感信任线索。那么形成情感信任的机制是什么?为何幼儿在信任判断中更偏好情感信任线索?

有研究者认为幼儿的情感来源于依恋,幼儿在面对母亲与陌生人时,其信任选择显著性地指向与自己有深厚情感连接的母亲[13]。依恋是婴儿和母亲通过抚育建立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途径,儿童通过与抚育者交往产生对成人反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形成儿童对同类事件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奠定了人际交往的基础,情感信任来自依恋关系的泛化。本研究中的信任对象是动画卡通,跟儿童之间并无生活经验或者互动经验,用依恋的理论来解释情感信任显然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Corriveau 和Harris 在著作中提到,幼儿是灵活的,有时候他们会向依恋对象获取保证,但是他们也能够利用自己的观察来做出最后的决定。[13]如果不是依恋,那么是什么让幼儿产生了情感信任?Corriveau & Harris 的实验解释了幼儿在信任判断时倾向于选择熟悉照看者的四种可能,依次是曝光效应、对照看者权威的知觉经验、日常生活互动累积的信任经验和晕轮效应。[7]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幼儿对情感信任线索的偏好有三种可能,曝光效应是可能的解释之一。第二种解释就是幼儿的自我中心论和晕轮效应。研究者发现,3—4岁幼儿会依据特质效价而非特质意义对信任对象进行判断,评价好坏会直接影响信任判断。[12]本研究也发现年幼儿童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作出判断,自己喜爱的卡通会带上“好”的光环从而左右其信任判断。第三种解释可能是:情感线索相较于认知线索更少耗费认知加工,更易做出判断。社会综合理论认为,情绪从人的愿望或目前出发,他们依赖于直觉推断而不是依靠耗尽人力的理论推理;情绪是更灵活的控制系统,在时间和工作记忆的要求上,比精确的推理更算计得有效;并且情绪能很快地产生直觉的评估,去纠正推理的错误;情绪能应付工作或生活事件,直觉地让人知道该去做些什么。[18]因此,当情绪因素存在于选择性信任情境中时,幼儿可能会忽略信息传递者的正确率,或者是未能依靠理智对信任情境及信任对象的表现进行精确的推理并做出选择,而是依靠情感很快地做出直觉的选择。这是在社会判断时面对有限信息采用的选择策略,这种策略在成人身上也有所体现。Dunn 和Schweitzer 的研究指出,当对受信者的信息了解有限时,积极情感对人际信任产生了增进效应;[19]而当对受信者的信息了解非常充分时,情感不影响人际信任,即只有在对受信者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信任者才可能会做出低情感注入策略的直接加工信任判断。[20]

(三)幼儿对线索的信任偏好具有年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3—5岁幼儿在信任判断时都偏好情感线索,以3岁幼儿最为明显;而6岁幼儿对于情感和认知线索没有变现出明显偏好。早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轻信和盲从在儿童早期表现的最为突出,质疑与悬置判断这些更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只有到了更晚些时候才学会。2—3岁的儿童进行抉择时通常会出现轻信偏差,即完全听信成人的说法,即使他们的说法跟自己的已有信念违背或者成人的话一再被证明是假的[21—24]。这是因为,不加质疑地相信可以让年幼儿童迅速而高效地获取自身经验之外的知识和信息,这在信任判断任务中会更具优势。

随着年龄发展,这种轻信偏差越来越理性,儿童对自身经验越来越确定和自信。另一方面,儿童信息加工容量的增加也能让他们能够同时对多种线索进行认知加工,他们的判断会更加理性。这符合信息加工理论对于儿童发展的观点,即信任加工容量和速度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

五、结 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情感信任形成实验中,3—6岁幼儿都更信任自己喜爱的信息传递者,但3岁幼儿的信任度更高,这可能是信息加工容量不足更偏好于情感线索的信任;(2)在认知信任形成实验中,3—6岁幼儿都更加信任先前正确率高的信息传递者,形成了基于信息正确率的认知信任;(3)当面对情感与认知的信任选择时,3—5岁幼儿更偏好有情感连接的信息传递者,但6岁幼儿对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对象偏好不明显。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盲从于情感信任的趋势减弱,表现出一种理性趋势或者说能够利用多种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这可能是信息加工容量和速度发展的结果。

[1]M. A. KOENIG,P. L. HARRIS. Preschoolers Mistrust Ignorant and Inaccurate Speakers. Child Development,2005,76(6):1261—1277.

[2]M. A. KOENIG,F. CLÉMENT,P. L. HARRIS. Trust in Testimony:Children’s Use of True and False Statem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10):694—698.

[3]P. L. HARRIS, K. H. CORRIVEAU. Young Children’s Selective Trust in Informant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11,366(1567):1179—1187.

[4]C. M. MILLS,C. H. LEGARE,M. G. GRANT,et al.Determining Who to Question,What to Ask,and How Much Information to Ask for:The Development of Inquiry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10(4):539—560.

[5]E. S. PASQUINI,K. H. CORRIVEAU,M. KOENIG,et al. Preschoolers Monitor 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Informa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5):1216—1226.

[6]M. A. KOENIG,V. K. JASWAL. Characterizing Children’s Expectations about Expertise and Incompetence:Halo or Pitchfork Effects?Child Development,2011,82(5):1634—1647.

[7]K.H. CORRIVEAU,P. L. HARRIS. Choosing Your Informant:Weighing Familiarity and Recent Accuracy.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9,12(3):426—437.

[8]K. H. CORRIVEAU,K. D. KINZLER,P. L. Harris.Accuracy Trumps Accent in Children’s Endorsement of Object Label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3):470—479.

[9]O. MASCARO,D. SPARER. The Moral,Epistemic,and Mindreading Components of Children’s Vigilance Towards Deception. Cognition,2009,112(3):367—380.

[10]J.D. LANE,H. M. WELLMAN,S. A. GELMAN. Informants’Traits Weigh Heavily in Young Children’s Trust in Testimony and in Their Epistemic Inferences. Child Development,2013,84(4):1253—1268.

[11]曹梦露,龚文进,汤永隆.旁观者非言语线索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673—678.

[12]李庆功,徐芬,周小梅.3—5岁儿童基于能力特质进行信任判断的策略及其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2):140—144.

[13]K.H. CORRIVEAU,P.L. HARRIS,E. MEINS. Young Children’s Trust in Their Mother’s Claims:Longitudinal Links with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 Development,2009,80(3):750—761.

[14]D.J. Mc ALLISTER. Affect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1):24—59.

[15]M.S. CHUA,J. MILLS.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in Exchange and Commu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9,37(1):12—24.

[16]F. CLÉMENT,M.KOENING,P.L. HARRIS. The Ontogenesis of Trust. Mind & Language,2004,19(4):360—379.

[17]张兰萍,周晖. 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其持续性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3):9—14.

[18]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6.

[19]J. R. DUNN,M. E. SCHWEIZER. Feeling and Believing: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on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5):736—748.

[20]R. B. LOUNT,Jr. The Impact of Positive Mood on Trust i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8(3):420—433.

[21]G. D. HEYMAN,L. SRITANYARATANA,K. E.VANDERBILT. Young Children’s Trust in Overtly Misleading Advice. Cognitive Science,2013,37(4):646—667.

[22]V. K. JASWAL. Believing What You’re Told:Young Children’s Trust in Unexpected Testimony About the Physical Worl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0,61(3):248—272.

[23]V. K. JASWAL,A. C. CROFT,A. R. SETIA,et al.Young Children Have a Specific,Highly Robust Bias to Trust Testimony.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10):1541—1547.

[24]L. MA,P. A. GANEA. Dealing with Conflicting Information:Young Children’s Reliance on What They See Versus What They Are Tol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10,13(1):151—160.

猜你喜欢
通过率正确率娃娃
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Portal Dosimetry验证通过率低故障维修
新时代下如何提高高职机电类专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基于高职英语教育效果市场化探索研究——以英语AB通过率为例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三个娃娃一台戏
生意
简易娃娃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