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下的钢琴系统性教学分析:评《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

2015-07-17 11:39林林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教程科学性曲子

书名: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

作者:刘艾芗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定价:52.00元

钢琴教学在我国的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不仅是一种乐器的教学,而更多的是能够促进整个国家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门教学。钢琴音乐中深邃文化的弘扬离不开钢琴教学。钢琴教学自古以来就肩负着传授钢琴知识及技巧、传承音乐文化以及培育音乐文化的伟大使命。因此我们要把关注的重点投向钢琴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钢琴教学。众所周知,钢琴教学有多种多样,如何才能让钢琴教学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这就需要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下的系统性教学。《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着重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法,让学习者摆脱钢琴教学中沉闷繁琐的机械重复,尽快地掌握练习钢琴的技艺,从而使钢琴教学变的简单、生动、有趣。

《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认为,钢琴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科学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钢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融合,通过他们的完美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演奏作品的理解,从而弹奏出更加美妙的音乐,不断提高钢琴演奏水平。没有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钢琴教学,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或无效的,也难以使钢琴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书认为,要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现在很多高校的钢琴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部分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知识以及如何灵活掌握弹奏钢琴的技巧而展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的作用,统一地对学生进行授课,这是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老师将大量的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以及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因为,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对学生们传授知识,不能充分激发每一个钢琴学习者的最大潜能,使得不少学生失去对钢琴学习的动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失去了兴趣,恐怕难以长期坚持学习。钢琴的学习需要不断练习,持之以恒,才能更加熟练。因此,钢琴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若失去了兴趣,就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对钢琴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与改善,进行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成,才能让钢琴教学步入新的阶段。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尤为重视对学生演奏技巧的练习,教给学生一系列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书本上的演奏技巧,然后再加以反复的练习。这种教学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弹奏这个曲子的演奏者在演奏时所注入的感情。其实钢琴本身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乐器,就像其他别的乐器一样,并没有高低之分,并不能说哪一种乐器好,哪一种乐器不好,哪一种乐器更加高级或低级。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其所发出的声效是别的任何一种乐器都不可替代的。每种乐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听众传达和表现他们所具有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很多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训。教师在课堂上强调钢琴的演奏技巧是多么的重要,于是很多学生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注入到钢琴的演奏技巧上,从而忽略了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挖掘。当演奏者拿到一首曲子时,首先想的不应该是演奏技巧,怎样去把这首曲子完整地弹奏下来,如何熟练地运用手指去把他弹奏下来,不出现任何的差错,不应该只是流于形式的比较空泛的演奏,而首先要想到的是这个作品、这首曲子本身所带的感情。谱曲人是带着怎样一种感情去完成这首曲子的,当要弹奏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如何把自己对于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感情倾注进去。只有在演奏前去深刻地理解作品,在弹奏时就会先让自己陶醉其中,从而带动听众,用曲子所具有的情感以及弹奏者弹奏时的情感去感化听众,通过演奏者的演奏对曲子赋予生命。如果学生在演奏时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感情,在演奏时就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带到曲子中,那么即使是完美地将一首曲子演奏出来,也无法打动听众,不能很好地表现出音乐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讲,一首曲子所具有的感情是他的灵魂。

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在高校的钢琴教学课上,不少钢琴教师对钢琴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过分注重钢琴教学的科学性,很多时候都会选择运用大量的或者非常难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每个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是不同的。对于水平高一点的学生来说,或者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学生来说,教师讲解难度大一点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或许很轻松,但是对于一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而言,会有一些吃力,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钢琴学习就会落下,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学习跟不上教师预定的学习进度,就会慢慢地对钢琴学习产生疲乏感,对钢琴学习提不起兴趣来,产生厌学的负面情绪,同样也会失去对钢琴学习的极大动力,跟之前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因此,没有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系统性钢琴教学,就不能让钢琴教学产生繁荣的前景。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完钢琴课程后的就业方向是担任中学或者小学的钢琴教师,通过对钢琴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及反复的练习,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下一批学生,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钢琴课程是自己空闲时间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完钢琴课程后在业余或者是专业乐队中进行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在学习理论和技巧的提升。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钢琴教学的诉求。在必要的条件下,教师应设计各种不同的演奏情景,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和表演欲望。因为弹奏钢琴不仅仅是手指的运动,在不同的情景中,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跟着音乐悦动起来,培养一定的乐感基础和舞台上演奏的经验。教师要带着学生到校外广阔的天地中进行一定的实习,找寻贴近现实的场地和舞台,让学生在舞台上表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临场感,并通过多次实地培训以降低他们的怯场感,这样会让学生在以后的演奏生涯中发挥自如,最大程度地将整部作品完美地演奏出来。

该书认为,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科学性地对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只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钢琴教学的科学性与钢琴教学的艺术性进行融合,通过他们的完美结合,以此提升钢琴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如前述所,在开始弹奏一部曲子之前,演奏者要对曲子进行深入的反复研究与琢磨。曲子不仅仅是一个乐谱,更是编曲者的心声,他们将自己所富有的感情通过谱曲注入到一首曲子中。一首曲子或许非常短小,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是经过反复的推敲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所以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与乐曲有关的背景。教师应当对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作品和作者的故事以及经历,主要包括这部作品出现的时代、作者创作的地点、作者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心情、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教师只有对学生讲解一些作品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从而弹奏出更加美妙的音乐。

《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这本书关于如何将钢琴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内容介绍的十分详细。此外,《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还描述了如何加强钢琴教师的教育素养。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到钢琴教学的体系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如何让他们进行系统性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对学生的钢琴培训,还要通过集中的教师培训等一系列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去挖掘和发现新的具有实际效果的钢琴教学方法。有效地钢琴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具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地配合钢琴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对教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及时复习,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这意味着,要学好钢琴,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而且需要课后的努力练习。唯有如此,钢琴教学才会良性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时,要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加强钢琴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积极互动,教学相长,为更加完善的钢琴教学体系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钢琴基础应用教程(二)》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角度探讨钢琴教学,介绍了大量关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艺和方式方法,内容丰富,材料详实,方法得当,反复认真研究这本书,可让我们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教程科学性曲子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有风吹过
吹曲子
挽碧制作教程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