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07-17 05:58张俊花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审美语言文字语文教学

张俊花

摘 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判断美、欣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语言文字;形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80-01

语文教学,它不仅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个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判断美、欣赏美,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课本中的有些文章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美景,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些文章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如《草原》一文赞颂了草原的“自然美”,又借草原赞美了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朴实无华的美好情谊,由此看来,我们在语文课上除了传授知识,把语文这个工具交给学生之外,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美育的重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弄懂什么是美的,什么是高尚的,从而提高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

1、美在语言文字中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行、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所以我们自幼才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的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变出来。”教学时,我们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2、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

收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如在《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的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的栩栩如生,在教学中,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仔细体味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感受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闭目想象出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似乎就在眼前。教师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理喻,完成对美文的鉴赏和品味。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理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丝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精美饰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

1、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上课伊始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庐山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中,缭绕的仙境之中。”我关掉录像,让学生想象: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沙,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的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美的景象。

2、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泛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如《荷花》一课“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节的开头,教师带着梦幻的表情,用抒情的语调引导学生:“看着看着,我们也陶醉了,陶醉了,展开神奇而美妙的想象。”伴随着动听的音乐,教师开始了饱含感情的范读,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与荷花融为一体的美妙情境里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感受领悟到的内容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加上动作朗读),表现出人与荷花同欢乐的美妙景象,通过感情朗读,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入于眼、闻于耳、记于心,读着读着,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学生仿佛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受到美的熏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蒋小丽.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2] 叶美玲. 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9(18)

[3] 朱凤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论[J]. 科教文汇

猜你喜欢
审美语言文字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