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2015-07-17 04:07李彦波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李彦波

摘 要:教师要用准确简练的表达,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设法引导学生提问设疑,积极讨论,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关键词: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75-01

开展创新教育,大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就是要自觉地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探讨一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家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抓住导入这一环节,利用这一契机点燃学生学习知识的思想火花,唤起学生求知欲,主动学习新知识。教师要用准确简练的表达,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设法引导学生提问设疑,积极讨论,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学习长度时,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填单位”的 问题:课本的单位、自己身高的单位、橡皮的单位、教学楼高度的单位。学生亲身体验,热情高涨,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把学生放到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才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执着追求和艰苦的劳动中产生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重、难点上,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期。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在指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结合认知规律,可分五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第一步,教师提出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公式都是应用"转化"的思想,由已学过的图形转化而来。那么今天学习“圆面积”,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第二步,教师介绍“切拼法”,每位学生尝试动手操作。(1)把圆平均分成16份。(2)逐份剪开后,观察每一份是什么图形。(3)师先演示,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用学具圆(己剪成16等份),拼成一个你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拼的图形,自己试着提出问题:(1)拼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2)拼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3)怎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步:围绕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最后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再指导学生看书,理解书中是怎样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第五步: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向纵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求圆面积必须知道的条件是圆的半径。

以上这五步教学,在问题的生长点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主动参与学习,大胆探究,自主寻求结论。这样做,既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又给学生充分创造的自由,去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整个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认知冲突”下,由学生一步一步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寓创造性思维培养于传授知识之中。

四、鼓励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与其“给”学生提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寻根究底”的学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会开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提出了荒唐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批评他,更不能嘲笑他,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如教学《归纳整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课,其中一道例题:学校给五年级买来45本儿童读物,按4:5分别借给一班和二班,这两个班各借得多少本?当归纳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意义时,一位学生大胆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题里4:5是一个比,可是却叫按比例分配呢?什么是比例呢?教师听后立即表扬他,并因势利导启发其他学生思考:“他提出的问题你有没有想到?如果有疑问,你为什么没勇于问老师?我们要向他学习,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要善于并敢于提出别人想不到的又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在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下,学习的动力被充分调动起来,燃起了创造火花。

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教师要为他们发挥潜力创造条件,使其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充分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宜林.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J]. 教师之友. 2003(12)

[2] 陈淑娟.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教育艺术. 2010(02)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