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

2015-07-21 17:26江海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

江海涵

摘 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研究热点已逐步从技术支持转为认知层面: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之间怎么来实现共同协商和知识建构?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知识建构;协作知识建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网络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60-03

1 引言

当人们从工业社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和学习的所有领域,同时也引发人们转变教育和学习的观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成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提出的人才要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这一新型学习模式恰好应运而生,主要探讨如何运用计算机(比如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支持和辅助协作学习,已成为当前学习科学、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迈向知识建构的新纪元”是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的主题。从此届大会的主题以及CSCL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已从技术支持转向认知层面——如何使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科技等成为学习者真正意义的“学习伙伴”,帮助或加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并且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这将会是今后新的探索方向。

建构主义强调,真正地接受知识不是个体学习获得,而应该是个体学习者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协作建构,在学习者群体中间产生的。因此,知识建构长期以来一直是CSCL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协作知识建构(CKB/ CKC)则是当前最有吸引力的研究热点。

2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在Proquest外文学位论文检索平台里,输入检索词“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和“Colla-

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搜索到的相关文章分别为60篇,且发表时间集中在2005—2009年度最多。去除跟信息技术无关的其他学科文章,对32篇与教育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后,发现近五年来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关注度呈不断上升趋势。

国际上关于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课题种类非常多,可见,目前协作知识建构在国外的关注度更高。例如:Scardmalia和Bereiter提出协作知识建构社区(1994),协作知识建构原则、内涵(1996);Gilbert和Driscoll(2002)用案例研究法探索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条件;Ahlberg等人(2001)研究讨论如何通过协作知识建构促进教师教育培训;Schrire(2006)则细致剖析了怎么通过异步讨论的方式开展协作知识建构[1]。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的协作知识建构已相对成熟,且把它应用到相关的教学实践中。但发现学者多关注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却很少关注协作知识建构的活动过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可能由于适用于协作知识建构的平台操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国内研究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截至2015年3月,以“协作知识建构分析”为篇名进行检索,没有任何一篇文章与之匹配;以“协作知识建构”为题检索到的文章有45篇。根据查找情况,笔者发现,学者主要集中从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及概念图在其中的应用来进行研究,专门针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较少。

国内对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始自21世纪初,且呈现出逐渐增多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如今,国内研究者从很多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协作知识建构,比如:王海英(2005)着重分析儿童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宋述强等人(2005)将多伦多大学CSILE/KF项目中协作知识建构社群和目的性学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孔鲲鹏等人(2006)则探究了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方面的应用情况。虽然国内对协作知识建构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但大多停滞在诸如概念、原理的介绍,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研究成果表现为面向宏观问题的研究有余,面向微观问题的研究不足;逻辑分析、经验总结有余,实证研究不足[1]。

3 概念界定: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CKB/CKC: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Construction)也被称为协同知识建构,是一种有目的、协作的活动,指学习者在参加问题解决或学习任务等某些有一定目标且是特定的群体活动时,学习者通过群体之间的共同协作、交流来产生一些概念、假设或者理论等智慧产品,即个体学习者是在这个公共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所以,协作知识建构的出现,让教育者不只是关心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是更加关注群体知识的构建和改善[2]。

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来解释协作知识建构是完全相通的。前者认为,知识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是通过学习群体里的个人和其他组员交流互动而产生构建的,学习者个体关注群体里每位学习者的变化发展,并与群体里的学习者成员通过协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所以,共同协商建构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每一位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

4 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特点[3] 一是学习任务情境性;二是学习过程协商性;三是学习环境协作性;四是学习结果生成性。

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协作知识建构,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给学习者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创设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用支架式或结构式知识来支持学生建构知识。给学习者创设结构不良、开放性的认知情境,鼓励、引导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协作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学习者从共同的建构到个人知识的建构,从而真正理解知识。

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协作知识建构具有以下特点:网络环境开放性;基于网络协作的互动性;师生平等合作性;强调学习过程集体协作、学习结果集体建构产生;更关注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endprint

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六要素 Stahl在1999年提出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确保知识建构质量的六大要素 [4]。

1)头脑风暴:学习者尽可能提供跟任务与主题有关的看法意见,或是之前完全没有考虑到的新观点。

2)话语表达,包括解释复杂的或者困难的概念。

3)及时反馈:当某位学习者提出某一种观点或概念时,其他学习者马上做出反应,提出不同意见或扩展观点。

4)组织:按照呈现某种新观点的途径对现存的思想或观点进行组织。

5)分析:将群体协作讨论中提出的所有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若有新的理解则更新原来的观点。

6)归纳概括:从集体讨论的观点中归纳概括新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

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 国外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进行过探讨。其中,Harasin(1989)最早提出协作学习中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主题目标探索、验证辩论、赞成或反对、质疑观点、动态交互以及形成概念[4]。Mason(1993)将此过程应用到在线交流时,发现虽然该过程有一定局限,但已能适应网上操作;Gunawdena,CN.(1995)提出的网络学习群体中的知识建构五阶段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分享、论证、协商、修改、应用等环节;Hansen(1999)提出六阶段模型,即形成小组集体、创设主题问题、开展规划、协作研究、总结归纳、评价应用;Fisher(2002)则提出四阶段模型,即具体的目标任务、抽象的任务知识阐述、阐述意见分歧、达成共识的观点意见 [4]。

在此类相关研究中,Stahl在2000年提出的模型使用得最广泛,在这里就重点介绍这个协作知识建构模型,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5]。

图1中有方向的箭头表示知识的转换过程,方框表示知识的形成结果。每一个箭头指向通过协作学习后转换的结果,可以把这些结果看成开展协作知识建构的组成要素。此模型把复杂的、非固定的知识建构过程具体形象化。图中方框代表知识建构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知识按照图示的相似途径进行建构。如图所示,较大的圆圈表示社会知识建构过程,即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不断补充、构建不同于个人建构的循环学习过程。小圆圈表示个人建构知识的流程为:用清晰的话语把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行表述,在某种合适社会情境下公开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讨论。在集体协作的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观点意见会越来越清晰。比如,当共同探讨某个题目时,参与者之间出现冲突,那么个体的阐述将会更精炼,并得到拓展。在讨论交流中,学习者应该对有分歧的观点进行辩论,这样,转换的流程就会逐步从概念、术语辩论转换形成真正的共享理解。如果交流过程是自由无条件限制的,那么辩论与澄清就更容易达成共识,或者至少形成一定程度的互相理解。如果不同意见之间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学习者接受某种观点意见,那也可以把这个最终结果看作知识形成。在个体观点和知识获得之间,协作和交流在此途径中起到桥梁或媒介的作用。

基于此模式的学习理论也可称为社会认识论,也就是说个体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某种信念,并且通过基于社会文化的知识基础、共享语言以及外部表现等得到进一步强化。经过群体之间的交流、交互、讨论、澄清以及协商,这些信念才能真正形成知识。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知识就是以社会、文化为媒介,在社会群体交流协作的基础上的产物,是个体通过跟群体伙伴交流、协作,从而建构形成的。这也说明知识首先是在学习者社群中形成的,之后才能被个体学习者接受。

综上所述,协作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协商、讨论后,探索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要担任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而真正的建构者永远是学习者本人,只有能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蒋银健.外语协作知识建构课堂的组织方法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3):31.

[2]席蓓蓓.基于Wiki的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4.

[3]谢幼如,宋乃庆.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39.

[4]赵建华,等.网络学习中的协作知识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07(6):38-46.

[5]张洪燕,赵建华.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专业英语网络课程设计理念[J].外语电化教学,2008(4):72-73.

[6]Stahl G. 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EB/OL].http://ijklo.org/Volume3/IJKLOv3p085-105Singh385.pdf.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
增强感知 领悟数学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
知识建构型翻转课堂典型案例研究
高效数学课堂的建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