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广州粤方言语音及词汇差异例析

2015-07-22 09:05徐朝晖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粤语广州香港

徐朝晖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000)

香港、广州粤方言语音及词汇差异例析

徐朝晖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香港人在用粤语交流时都是以正音为主,而广州人在使用粤语交流时则正俗音并用,香港粤语的音译词是以粤语语音为基础的音译;广州粤语的音译词沿用普通话的音译词,却又用粤语语音去读。这种差异的产生与粤语分别在两地的地位有很大关系。香港粤语与内地的词语存在着异形同义、同形异义以及异形异义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也是两地居民在人际交流中造成歧异与理解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香港;广州;粤语;语音差异;词汇差异

在我国广州和香港使用粤方言是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差异现象,下面分析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从而了解香港粤语对广州粤语乃至普通话产生的影响。

一、香港广州粤语语音差异

香港属于粤方言区,粤语在香港作为一种“强势方言”[1]是除英语之外的重要的官方语言,在香港社会具有最为广泛的语用领域。在广州和香港使用粤方言是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了两地使用粤语时语音的一些差异现象。

(一)香港音保持正音广州音正音俗音并用

香港人在用粤语交流时都是以正音为主,即使字典当中也只保留正音;而广州人在使用粤语交流时则正俗音并用,字典当中也会将一些广泛使用的俗音一并纳入。这种差异的产生与粤语分别在两地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1.使(港:si2、si3;广:sai2、si2)

“使用”一词,香港的“使”发[si2]音,读作“屎用”;而广州则发[sai2]音,读作“洗用”,在广州新闻频道节目《新闻日日睇》2010年7月6日的节目中,主持人林洁用粤语讲到“就算你话去到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粤语亦都进入到这些国家语言既前三位,成为咗当地居民主要使用既语言阿。”主持人说的这一段话中,“使”字是发“洗[sai2]”音。在香港方面,“使用”和“使命”都发[si2]音,“使者”则是发[si3]音。而广州在讲“使者”时,“使”是发广州正音中并没有的[si3]音,有时会用到[si2]音。

2.埃(港:oi1;广:oi1、aai1)

香港的正音发音只有[oi1]音,即读作“埃”;而广州地区通常发音是[aai1],在2011年8月5号广州台的《广视新闻》节目中,节目主播在说到“埃及前内政部长”的时候“埃”字也是发[aai1]音,而在平常读“尘埃”的时候,则又发[oi1]音。《广州话正音字典》中把两个发音都视为正音。

3.塑(港:sou3;广:sok3、sou3)

“塑造”的“塑”,香港正音是[sou3],音同“素”;而广州音“塑造”的“塑”则是发[sok3]音,音同“索”。而另外一些词语如“塑料”、“塑胶”和“雕塑”的“塑”,两地则有发[sou3]音和[sok3]音的情况,而且以[sok3]音为多。不过在香港的正音中,只保留了[sou3]音,认定[sok3]为异读,而广州则把[sok3]音保留,并标记为俗音。

4.冥(港:ming4;广:ming5)

正音运动前无论在广州还是香港,通常读“冥”字时两地是相同的都是读作[ming5],也就是读作“明”。无线电视配音组当年采纳了大量“正读”,统一配音演员的读音,为动画《圣斗士星矢冥王十二宫篇》配音时,“冥”字(一般读成“皿”音)全部变成“明”音。正音运动后,导致一部分香港人受到了影响,香港的许多媒体都采用了[ming4]这一读音。由于广州与香港使用语言的不同,在广州正音并没有普及开来,所以广州则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继续发[ming5]音,在正音字典中也是读作[ming5]。

5.园(港:jyn4、jyn2;广:jyn2)

香港配音的动画片《每日妈妈》中,里面的儿子讲到“公园”时,是读作“公元[jyn4]”但广州人很少读“公元”,而是读作“公丸[jyn2]”。广州地铁站“公园前站”的广播在报站的时候也是读这一读音,而并没有按照正音去读,因为如果读作[jyn4],则“公园”和“公元”词读音相同就会产生误会,而读作[jyn2]则没有其他同样读音的粤语词汇,减少误会。另一方面,香港人在讲“维园(维多利亚公园)”时,则会发[jyn2]音。从香港对“园”的发音差异可以看出香港人也并不是完全照着正音读,有时也是具有选择性的。而广州人同时使用俗音和正音的现象相对香港多一些。

6.缓(港:wun6;广:wun4、wun6)

香港电视在报天气预报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和缓的XX风”,这里面的“缓”读的是正音,wun6;而广州地区则通常读[wun4]音,“和缓”、“缓冲”、“缓解压力”等都是同一个发音。不过也有读正音的情况,例如“缓和”一词就是发正音,读wun6。

7.锡(港sik6;广:sek3、sik3)

香港读“锡”时发“sik6”,这是正音的结果,但只用在讲化学元素“锡”的时候才会这样读,如果是日常用语表示亲吻,例如说“锡晒你”的时候则根本不可能有人这样发音。广州发这个音时,在涉及与地名“无锡”和专有词如化学元素的时候读sek3,口语音也读sek3,这是经常发的音。但在人名或其他词中,则发“sik3”如锡杖,锡箔。

产生上面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正音”的影响。香港提倡的粤语正音运动摒弃约定俗成兼早已通行的发音,主张以宋朝的《广韵》音韵为准,现今香港从正音字典到人们交流中的发音,基本保留了从《广韵》等韵书中考究而来的发音。相比,广州粤语的“正音”并没有受到重视,在广州官方语言是普通话,粤语只是作为一种日常交流语言而存在,普遍来看,在义务教育的教学范围当中也不包括粤语教学。总的来说,香港粤语大都以正音发音为主,而广州粤语则复杂很多,因此,在香港粤语“正音”,广州粤语“俗音”情况下,两地使用粤语过程中部分词语在发音中就产生了语音上的差异。

(二)外来词翻译的差异

香港粤语的音译词是以粤语语音为基础的音译,英语原词进入香港,并在词义、词性、语用方面均有了变化,即出现了英语词语的“克里奥尔化”[2]。广州粤语的音译词沿用普通话的音译词,却又用粤语语音去读。而这样一种差异很大原因是来自粤语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不同。例如音译“梅西”、“贝克汉姆”时,广州粤语在普通话系统上,加上广州话的语音系统发音,就读成了[mui4sai1]和[bui3hak1hon3mou5],这与英文原文的发音相去甚远,很多时候失去了音译词的原有记音功能。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广州话口语中,也较多地采用香港粤语的音译方式。见下面表中的例子。

表1香港广州粤语译词表

从表1可以看出,香港都是采用音译的方式,而广州则是采用了意译。实际上,香港的外来词也大多数是音译词,而少数是意译词;而内地(包括广州)则较多的是使用意译词。

香港和内地之所以有不同的翻译名称,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香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商业气息浓厚,其文化也具有中西合璧、灵活贯通的特点,翻译思想比较活跃,在处理外来词上,采用音译的方式更为直接易懂,也更为方便迅速。而普通话的翻译比较“学院派”,讲究系统、严谨性和通用性,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出原名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达原名承载的文化,带给大众美的感受。

二、词汇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3]香港粤语与内地的词语形式相同,意义也相同,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者间还是存在着异形同义、同形异义以及异形异义、同一事物的命名差异的方面,而这也是两地居民在人际交流中造成歧异与理解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异形同义

对于相同的意义内容,香港与内地采用不同的语素来构词,这是两地构词差异中最突出的地方。很多时候,两地所接触的事物以及要表达的概念都是相同的,但是在表述这些事物与概念时,所采用的形式却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个别语素不同

由于香港粤语所选用的语素和内地会有所区分,就会造成异形同义的现象,其中,不少只是语素的个别不同,从不同角度去描述相同的事物,显得各有特色。

如“兼且(港)/并且(内)、录影带(港)/录像带(内)、落班(港)/下班(内)、幼稚园(港)/幼儿园(内)、塑胶(港)/塑料(内)、失拖(港)/失恋(内)、行街(港)/逛街(内)、人工(港)/工钱(内)、质素(港)/素质(内)、跟尾狗(港)/跟屁虫(内)、争拗(港)/争执(内)”等。

(2)语素完全不同

与上述情况不同,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从不同角度去描述,就造成了所使用的语素完全不同的情况。如“打理(港)/照料、管理(内)、声线(港)/音色(内)、资讯(港)/信息(内)、侍应生(港)/服务员(内)、探热针(港)/体温计(内)、捉痛脚(港)/抓辫子(内)、单单打打(港)/指鸡骂狗、指桑骂槐(内)”等。还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在香港用某些词来代表一些事物,而内地并无相对应的词,这时候会用短语来表达,如“高企(港)/保持高水平(内)、“造好(港)/行情变好(内)”等。

(二)同形异义

将香港与内地词汇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是词形相同,但意义却有所区别的。如表2。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香港粤语词的语义要比内地的广,如“总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有多个义项,其中之一指全面主持管理某些机构或企业,这个义项在内地已经很少使用,但香港仍沿用此义。再如“照肺”一词,香港和内地都有肺部透视的意思,但在香港还有比喻捱上司批评的意思。在改革开放后,全民普遍兴起一种从商热,放弃原来的工作去经商即“下海”成为一种时尚,而在香港,“下海”仍沿用旧义,即指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或是女子沦落风尘。还有一些词是由于两地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原本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在香港又会引申出新的意义。如“太空人”,两地都可指宇航员,但在香港还指一些家人都移民海外,剩自己一人留在香港工作的人。

表2同形异义词

当然,内地词汇语义比香港粤语词汇含义丰富的也有不少。如“对象”一词,除了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外,在内地还特指恋爱的对方,而这个意义在香港极少人使用。再如“二百五”,一般就是指数词的250,但在内地还往往用来戏称傻气、莽撞的人。很多的词都是其本义香港与内地相同,但所引申出来的意义为内地特有,这就需要理解该词语所在的文化背景等,所以就容易造成香港人的不熟悉与难以理解。

另外,有一部分词语两地在使用过程中意义可能相似或相关,但在用法上有所差异,词语色彩也往往改变。如“策划”一词,在两地都有“筹划、谋划”的意思,但在内地多带有贬义,而在香港则更多的作为一个中性词,甚至某些情况下还带有褒义。再如“圆滑”一词,在内地使用时多指各方面都敷衍讨好,不负责任的人,常用作贬义;而在香港却是一个带褒义色彩的词,指一个人待人处事成熟。

(三)异形异义

尽管两地的语词有许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但毕竟还是有着相对较大的差别的,这就产生了异形异义的词,如上文所提到的两地特有的词,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要进行合理且容易接受的对译。如香港粤语的“走光”一词,主要意思是指并非出于主体刻意,但不小心暴露并被人拍摄下来。再如“硬颈”一词,在香港粤语中指倔强、固执,而这在内地的词汇中都没有相对应的词。反过来,要将内地的词语对译成香港的词语也不是一件易事。如“别扭”一词,主要意思是不顺心、难对付、或者是意见不合、不通顺等,同样地,在香港粤语词汇中没有一个相应的词可用。这也就涉及到“融合互动”的问题了,也就是两地为了顺畅地交流沟通,所进行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丰富。

(四)同一事物的命名差异

香港与广州之间,不仅有外来词的差异,即使对同一事物也有着不同的命名。有些是香港根据当地风俗而对广州粤语的一种再改造,有些是一开始就对外来新事物有各自的命名,也有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命名差异。

这一类的词语都有着一个独特的衍生过程,并不是根据某种特定规律而成的。下面举例说明。

类型一:“伯友”和“伯母”、“吉位”和“凶位”。在香港,通常我们对男(女)朋友、同学、同事等的母亲尊称为“伯母”。但是“母”字在广东话中与“无”同音。伯母的发音就像“百无”,一些人会忌讳这样的称呼方法。因此有些人将“百无”变为“百有”,也就是“伯有”。

类型二:“素质”和“质素”、“拆迁”和“迁拆”、“擦胶”和“胶擦”,这一组词语的差异是明显相同的。而且“质素”一词早在《说苑·反质》中已经出现,“孔子曰:贲,非正色也,系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但当时的意思只是朴素,直到清末的时候意思才出现了变化,“质素”一词在1936年出版的《辞海》中释义为“生而具有的性质,与言先天性或固有性相同。”意思已经与今义非常接近,而“质素”在内地统一变为“素质”是在推广普通话之后开始的,后逐渐在内地变成用“素质”,而香港包括在澳门则还是用“质素”。而“拆迁”、“迁拆”以及“擦胶”、“胶擦”则是两地表述不一样而已,没有特定来源。

类型三:“硬碟”和“硬盘”、“耳筒”和“耳机”、“记忆体”和“内存”、“音效卡”和“声卡”、“电芯”和“电池”。这一类词汇的差异都是电子产品领域,都是两地在引进外来产品的时候或根据其英文,或根据其特性,或根据其用途去定义的名称。像“硬碟”和“硬盘”,盘和碟在描述那一个电子产品的内部构造时都非常贴切,而且意思基本一样,只是描述其特性的字有不同而已。其他几组词汇也是如此。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由于地区的差异,其中的词语也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变化,但这样一种变化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两地之间的词汇和发音都有相互渗透影响的情况。我们认为分析两地使用语音和词汇差异,有利于香港和内地的语言文化交流,也可为现代汉语语音和词汇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3.

[2]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擅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7-59.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责任编辑:薄言)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7-5348(2O15)11-OO48-O4

[收稿日期]2015-09-1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粤港新词语传播扩散与区域互动研究”(1201421270)

[作者简介]徐朝晖(1963-),男,四川绵阳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语言服务研究中心成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词汇。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of Guangzhou Dialects in Hongkong

XU Zhao-hui
(Co11ege of humanit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Hong Kong PeoP1e communicate in Cantonese is main1y in Pronunciation,and Guangzhou in communication in Cantonese is vu1gar tone,and that Hong Kong Cantonese trans1iteration words is in Cantonese sPeech based trans1iteration;Cantonese trans1iteration words use Mandarin trans1iteration words,but with a Cantonese sPeech to read. This difference is re1at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two P1aces in the two P1aces. Cantonese in Hong Kong and the main1and and the words are synonyms,homonymy and homePhone,and which are both residents in interPersona1 communication cause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iscrePancy and comPrehension.

Key words:Hongkong;Guangzhou;Cantonese;Pronunciation difference;vocabu1ary difference

猜你喜欢
粤语广州香港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2016广东省粤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