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自评估工具 有效识别和评估操作风险

2015-07-22 15:45朱震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4期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

摘 要:操作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组成,但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多数商业银行往往重视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而容易忽视操作风险的管理,也缺乏一套完善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的手段和方法,导致近几年重大操作风险案件或事件屡屡出现,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极为不利。本文就商业银行如何开展操作风险识别评估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识别评估并针对性地缓释操作风险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评估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及危害

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业一个古老的风险,具有五大主要特点:

1.广泛性。操作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个业务条线和各级机构,不仅经营部门和机构存在操作风险,随着管理集中化和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管理机构和中后台部门的操作风险也不断出现。

2.内生性。从操作风险的成因来看,内部流程、系统和人员均是内部因素,而且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也多有内部管理不善、应对不当的因素,因此操作风险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内部特征。

3.不对称性。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不同,不能因承受更高的风险而向客户收取更高的经营回报。

4.难以量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开发并长期应用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评估和计量工具,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起步比较晚,而其复杂性又导致成熟的量化工具比较少,对操作风险开展量化评估和计量比较困难。

5.高危性。低频高损的操作风险事件对银行的危害极大,甚至是致命的。英国巴林的交易员在新加坡的违规交易,导致开业百年的巴林倒闭,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科维尔的违规交易,导致法国兴业银行损失近百亿美元并险些导致该银行被收购。

在九十年代一系列金融机构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之后,尤其是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之后,操作风险的危害才真正引起国际金融业的重视。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的新资本协议中将信用、市场、操作三大类风险都纳入资本监管范围,并提出“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

二、自评估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日益复杂,而监管日益严格且处罚更加严厉,这些因素导致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及时识别评估操作风险并有效采取防控措施。而操作风险自评估则是全球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工具,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操作风险自评估能够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领域、产品和管理活动,操作风险自评估的使用弥补了过去单纯依赖审计检查的被动式风险识别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主动风险管理的工具,通过业务条线及基层员工自己查找问题背后的根因,为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风险和相关控制信息,使业务部门能够从自身角度意识到操作风险给银行正常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威胁,更加主动和有针对性地防控风险;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评估并持续改善业务流程,为完成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鼓励员工为自己的业务部门设计和维护最佳的风险管理系统,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积极改善风险管理职责,加强控制力,使风险敞口最小化。

三、商业银行如何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

1.开发自评估的识别和评估标准。在风险识别上,可以使用两种方法:

一是以流程为基础的识别方法,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查找关键风险点。在具体实施中,以流程为基础的方法需要通过编制详尽的流程图,对流程进行梳理更新,找出业务进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该方法可以基本覆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流程以及流程的所有环节,使得识别的风险更为全面、更为系统化。

二是以风险类别为基础的识别方法,从流程、系统、人员和外部事件四个操作风险的成因出发,识别不同类别的操作风险。以风险分类为基础的方法相对更为灵活,更容易把握管理层关注的重点风险以及业务流程之间发生的风险,其中也可将风险分类框架和业务流程进行结合从而评估出业务部门重点关注的风险。各评估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自评估工作。

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流程清晰的自评估对象,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非流程化或流程不清晰的业务或管理活动为对象的自评估。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在风险评估上,主要考虑三个评估维度:一是风险频率,评估风险出现的几率;二是影响程度,评估当风险发生后,其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程度;三是风险等级,根据风险频率和影响程度来确定不同的风险大小,可以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等不同的等级。

在控制识别与评估上,评估控制活动可以从控制措施的设计质量、措施的实际可执行性以及控制的效果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评估,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如外部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变化等。

2.选择评估对象和参评机构。自评估的对象既可以是单一的产品、业务流程或管理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机构或部门整体业务及管理的评估。商业银行在选择自评估对象时,可以针对同业或本机构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内外部监管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并参考损失数据和关键风险指标,将反映问题比较集中或突出的产品、业务流程或管理活动作为评估对象。商业银行在选择参与评估机构时,应该重点考虑评估对象在分支机构的开展情况,还要重点考虑操作风险问题突出的机构、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地、发生重要变革的组织机构等因素。

3.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引导会议法、调查问卷法来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引导会议法需要自评工作组织人员召集相关管理人员和员工,针对特定的问题或者过程进行面谈和讨论,力求在会议上针对各种风险达成一致意见,由自评工作组织人员汇总风险评估人员的意见,形成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结果。调查问卷法使用范围广泛,评估时间较短,在实施时具有一定灵活性。由自评人员根据自评目的、对象、范围等要素设计调查问卷,由受访员工做出簡单的回答,自评人员利用调查结果来评价操作风险与控制措施状况。实际评估工作中,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4.制定和实施控制优化方案。商业银行对于剩余风险评估等级比较高或控制措施存在控制过度情况的,需要由自评部门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优化改进方案。各自评部门自评小组应在自评估工作完成后将风险与控制措施的识别评估结果和针对不接受风险制定的控制措施优化改进方案报告给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审批。

5.总结分析报告自评估整体情况。自评估牵头管理部门在自评结束后,对全行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统计,以全面揭示全行的风险状况,并提示高管层对重大风险和内控缺陷情况采取相应举措。

6.加强自评估的日常管理。商业银行应做好自评估各类文档的维护、编制风险点和控制措施手册、监督并持续跟踪有关控制措施优化改进方案的实施,深化和推广自评估成果应用,开展重要风险部位的检查等。

四、商业银行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需要注意的事项

操作风险自评估专业性比较强,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机构、人员比较多,商业银行要在操作风险管理中有效应用自评估这一工具,还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自评估工具应用的配套管理制度。该制度至少应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自评估工作的政策、管理原则、职责分工(涵盖高管层、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定义、种类和方法、工作流程、适用范围等。

2.建立自评估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鉴于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都对商业银行自评估要覆盖主要的业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制定自评估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根据经营和风险管理需要,科学规划各年度间的自评估计划和整体发展规划,避免出现自评估无法覆盖主要业务和相关机构的情况。

3.开发支持自评估工具应用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自评估工作涉及流程梳理、风险点识别、控制措施识别和评估、剩余风险评估、制定和实施控制改进方案等多个环节,开展的周期比较长;参与评估的机构从总行到营业网点,机构层级多链条比较长;而评估人员涉及总分行的业务专家、骨干以及风控人员等,人员数量比较多,且需要梳理制度、绘制流程图、填写和输出各种表格,甚至涉及一些量化的計算工作,如果没有IT系统支持,则工作量大、效率低、评估成果不能有效展现和利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开发一套能够满足自评估需要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能够支持自评估、损失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情景分析等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运行,具备以上工具的生产运行、统计分析、报表管理等功能。

4.加强控制优化改进方案的执行和监督。自评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执行控制优化改进方案发现的问题,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完善有关控制措施,防范操作风险。因此,对自评中制定并通过审批的控制优化改进方案,相关部门必须要制定执行计划,落实实施责任部门、实施时间、步骤和检查监督等内容,以确保控制优化改进方案的顺利执行。在控制优化改进方案执行范围内,各级部门和相关机构及相应的人员应密切配合方案的要求和规定,对人员配置、流程和管理机制进行整改和完善。自评估牵头管理部门在方案执行期间,需要随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以减少控制优化改进方案的执行偏差。

5.建立引导和鼓励应用自评估工具的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应将自评估工具的应用情况纳入对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绩效考评或风控评价体系中,引导和鼓励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各岗位员工积极应用自评估工具,以主动识别评估风险、改进和完善内控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对于未能按要求认真进行自评工作并导致风险损失的机构或者员工给予处罚。

参考文献: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J].管理评论,2008(11).

[2]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编,陈斌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

[3][瑞士]汉斯·乌里希·德瑞克,查萍译.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M].中信出版社,2004(06).

[4]恩诺·库纳特,拉薇妮娅·斯塔布斯:构建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的数据模型,Robert Hübner等编,李雪莲,万志宏等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新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01).

[5]Roland Kennett.如何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Robert Hübner等编,李雪莲,万志宏等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新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6).

[6]John Thirlwell.建立并运行操作损失数据库,Robert Hübner 等编,李雪莲,万志宏等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新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1).

[7]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1):203-223.

[8]魏海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和监管方法[J].新金融,2002(8).

[9]张静,马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管理现代化,2003(5).

[10]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11]谢济全.FSA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及给我国的启示[J].新金融,2003(7).

[12]钟伟,王元.略论新巴塞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13]嵇尚洲,陈方正.金融风险中的新领域——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上海金融,2003(1).

[14]田玲,蔡秋杰.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3(8).

[15]赵家敏,张倩.银行操作风险计量与管理综合模型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8).

注:中国银监会在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明确“商业银行用于识别、评估操作风险的常用工具有自我风险评估和关键风险指标。自评估定义为:商业银行识别和评估潜在操作风险以及自身业务活动的控制措施、适当程度及有效性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作者简介:朱震(1971- ),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现职称: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操作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关于当前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及对策探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探讨
浅谈统计测量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