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分析

2015-07-31 23:36杨可林
当代医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证组胃粘膜浅表性

杨可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分析

杨可林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1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均分为脾胃虚弱患者、脾虚痰湿患者、脾胃湿热患者(n=40)。3组患者均采用放免法对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胃粘膜促胃液素(Gas)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对抑制T淋巴细胞(CD 8)及胃粘膜辅助T淋巴细胞(CD 4)进行检测。再选取40例胃镜下胃粘膜表现基本正常的患者为正常组。将脾胃痰湿组、脾胃湿热、脾胃虚弱3组数据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 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Gas显著降低(P<0.05),脾虚痰湿证组也有降低的趋势;脾虚痰湿证组CGRP显著升高(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痰湿证组患者CD 4显著升高;脾胃虚弱证组、脾虚痰湿证组、脾胃湿热证组3组之间的CD 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胃粘膜;内分泌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粘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浓茶、咖啡、胆汁反流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1]。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证候是中医对其治疗的关键。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见的证候,也是近年来中医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从胃粘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角度进行分析,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男75例(62.5%),女45例(37.5%);年龄18~68岁,平均(42.0±13.5)岁。120例患者均是以胃痛为主要病症,通过病理和胃镜检查,均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符合中医的辨证标准。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120例患者均分为3组(n=40),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有40例患者,男23例,女17例,病程0.5~12.6年;脾虚痰湿证组有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病程0.4~11.1年;脾胃湿热证组有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病程0.8~10.3年。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8±13.6)岁,40例患者通过胃镜检查[3]发现,胃黏膜表现均基本正常。

1.2 方法

1.2.1 CGRP和Gas检测 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对其进行测定。取患者胃黏膜2块,将其进行称重,随后将其放入0.1 mmol/0.5 mL HCI的试管中,然后95℃水浴10 min,均浆,将其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5 min,然后取上清,将其用0.1 mmol/mL的NaOH调pH值为6.0,存入-70℃冰箱后等待检测[4]。

1.2.2 CD 8和CD 4检测 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对其进行检测。取患者胃黏膜组织,在冰冻切片机上将其冰冻切片,将其切片后用ABC染色法进行处理,使用图片分析仪的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将其图像输入电脑进行分析[5]。

1.2.3 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判定 对患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快速尿毒酶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如果这3项检测中有2项检测为阳性则将HP判定为阳性[6]。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黏膜神经内分泌激素与不同中医证候的关系 脾胃虚弱证组与脾虚痰湿证组CG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CG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组与正常组CG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正常组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痰湿证CG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胃黏膜CGRP、Gas与不同中医证候的关系(x±s)

2.2 胃黏膜细胞免疫与Hp感染的关系 胃粘膜细胞免疫与Hp感染的关系密切,且Hp(+)组与Hp(-)组的CD 8、CD 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胃黏膜与Hp感染CD 8、CD 4的关系(x±s)

2.3 胃黏膜细胞免疫与不同证候的关系 脾胃虚弱证组与正常组CD 8、CD 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CD 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组与正常组CD 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CD 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正常组CD 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组、脾虚痰湿证组、脾胃湿热证组3组之间的CD 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胃黏膜与不同中医证候CD 8、CD 4的关系(x±s)

3 讨论

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了,其中已知的病因有以下几点:(1)细菌、病毒及毒性感染,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成慢性浅表性胃炎;(2)吸烟,长期吸烟可导致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及胃部血管收缩从而破坏胃粘膜;(3)循环或代谢功能障碍,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会使胃酸分泌减少,细菌趁机大量繁殖,从而损害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4)刺激性食物可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均可破坏胃粘膜。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等[7]。

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腕痛、肝胃不和、食滞胃脘,病因是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犯胃、气机阻滞而引发疼痛。或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以致积滞不化,雍塞于胃而发生疼痛。久病则脾胃虚弱,复感寒凉而致疼痛。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是慢性胃病中最为常见的3种证候,这3种证候是由同一种疾病在其变化的过程中所演变的不同临床症状。状态医学在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8-9]。研究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相关指标的变化时要从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角度进行,从患者病变部位胃黏膜着手进行分析,从而将慢性胃病不同证候的本质进行阐明。

本研究发现,慢性胃病的患者发病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T淋巴细胞中的CD 4参与了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3种中医证候的变化过程,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有着重要作用。

[1] 张声生,汪红兵,陶琳,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胃粘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72-75.

[2] 吴娟.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3] 武一曼,葛振华,周凡,等.胃泌素、生长抑素与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3):215-216.

[4] 劳绍贤,周正,林文良,等.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5):365-368.

[5] 冯春霞,劳绍贤,黄志新,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分泌特点[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3):187-190.

[6] 徐伟,孙为豪.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1):21-23,38.

[7] 梁晶,刘尚梅.胃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7):522-527.

[8] 李达祥.胃黏膜白细胞介素mRNA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4,21(30):19-20.

[9] 金瑞放,黄智铭.调节性T细胞与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5):259-260,2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5.061

湖南 422800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中医医院 (杨可林)

猜你喜欢
证组胃粘膜浅表性
基于无线体温监测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穴位温度变化情况及中药治疗效果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基于CAP技术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湿证与脂肪度的关联性研究*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绿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21例临床观察
脑动脉硬化痰证与TLR4、ICAM-1相关性探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