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 关注现状 展望未来 当代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大学召开

2015-08-07 14:48杨佩璋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沈阳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

杨佩璋

回顾过去 关注现状 展望未来 当代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大学召开

杨佩璋

2015年5月8日,由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办的“当代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杨佩璋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纤维艺术家林乐成教授倡导发起,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解勇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主任助理李林博士联合担任学术主持,以研讨定位国际视域的符合国情、面向未来的中国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发展方向为宗旨。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沈阳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分院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美国的著名当代纤维艺术家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对今后的工艺美术相关课程及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相关专业老师与研究生旁听了会议。

解勇教授就本次会议的几个主要议题进行了介绍与阐释。解勇教授指出,当代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里面涉及到理论、实践及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次研讨的主旨是:以国际视域定位的符合国情、面向未来的中国院校工艺美术教育,主要从三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一是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二是关注现状,思考问题;三是展望未来,预期未来教育模式的建立,从而深入讨论工艺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思路,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一是回顾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历程,以此对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判断。二是研讨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当代工艺美术教育中技术、观念、艺术的关系。三是从宏观到微观讨论院校培养的工艺美术人才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一些经验和建议。四是大家对当代院校工艺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给出一些实际建议,特别是基础教学方面适合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特殊性的课程设置和方法。五是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的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评判标准问题。六是怎么把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内核,保持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性和社会实用性。之后,李林博士结合以上会议宗旨与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理论阐释与具体解读。

在自由发言阶段,各个院校的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换了经验与意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林乐成教授结合自身经验,首先从工艺美术教育的对象——青年学生——的招生与培养情况入手,指出现阶段院校在招生与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应该面对现实提出问题,使研讨成果具有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在国家对工艺美术教育的支持力度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专业美院、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以及高职教育工艺美术类专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与原因是多样的,解决起来也需要多方的协同努力,要探讨建立满足不同层面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进而为社会输出更适合不同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这也正是本次研讨所要解决的最终极的实际问题。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分院院长王凯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从理论层面结合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厘清了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他指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各大院校的设计专业逐渐丰富起来,工艺美术专业反而边缘化了。现在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公共艺术专业包含了多种工艺美术的教学,包括省经职院在内的很多院校都重新开设了工艺美术的相关教学,工艺美术教育又有新起色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院校为了抢占艺术设计教育的生源和市场都盲目地创办设计专业,甚至医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等都开设了设计教育专业,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国家教育市场的宏观控制造成了不良影响,不能不令人担忧。

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主任庄子平教授结合其近年参与的由李铁映同志发起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编纂工作和多年的专业美院教学工作实践指出,在院校的教育领域我们有一段时间对工艺美术定位比较模糊,原来八大美院中有些院校是有工艺系的,如鲁美就有工艺系,后来经过学科划分,有些就分出去改变了名称,工艺系就消失了。这些年来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些模糊,事实上它是在公共艺术学科中产生的多专业的一个系。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是比较完整的体系,使专业的发展又回归到一个原始的点上,这对工艺美术教育是很好的促进。现在,对鲁美来说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为了拓展专业领域,也是对专业归属的重新认识,但在教学上、在很多资源的共享上还达不到非常理想的状态。关于工艺美术的演变,有些美术学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工艺系,因此,概念的清晰对学科的建设十分必要,我们要弄清工艺美术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与其他设计专业的关系是什么。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工艺美术发展更明确化一些,更专业化一些,也就是要更具有指向性。

关于这一问题,解勇教授指出,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所对应的是它的社会需求,因为有需求很多专业才能发展存在,包括现在我们将工艺美术定义在设计学科的大范畴下。我们不得不回答美术院校的教育和社会上传统的手工艺之间的关系,以及院校教育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的问题。如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将工艺美术诸多门类归为公共艺术,这也是以依托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的,如果是继承就把传统的工艺技法教授给学生,但这和现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杨佩璋结合自己的研究与观察指出,关于传承的方式,古今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是以血缘为基础家族式或师徒式的,属于行业内部的传承。现在的院校教育方式则有三个特点:第一,院校的教学在工艺上打破了地域性与工艺种类的限制;第二,虽然院校的专业划分很细,但近些年院校教育却有逐渐打通专业之间壁垒的趋势;第三,院校的艺术视野和学术理论建构方面存在着优势,艺术交流的平台广阔,学生的思维也活跃,相对来说没有行业传承那么多的局限。

鲁迅美院染服系吴青林副教授在发言中提出,美术院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有独立的办学思想和自由创新意识。他提出,作为学院的工艺美术教育还要打破学院各专业与社会行业之间的隔阂,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一个开放的空间,过去有句老话叫“请进来,走出去”,不限形式地真正把好的工艺和即将消失的好的传统工艺继承下来,把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审美的高度注入进去。作为学院的教育者和学者应有一个很实际且可操作的体系,在这样一个大的体系和框架下,才能解决工艺美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的诸多问题。

沈阳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席秀良副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明确了工艺美术学科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定位与存在意义;其次,给出了他对工艺美术的概念问题的解读,并认为工艺美术一定是要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最后,论及到当前工艺美术行业和院校工艺美术教育共同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日益迅猛的社会发展中,陈旧落后的东西必然会被淘汰,如何使工艺美术获得生机与活力,其教育核心还在于理念。技术的东西都能解决,但审美观照与人文关怀是终将存留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最重要的还是尽快培养起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来自美国的著名纤维艺术家南希女士的参会,为本次研讨会带来了更为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她认为,中国有灿烂的工艺美术历史,此次在辽宁省博物馆里也看到了很多古代的优秀作品,今天的学术研讨会更说明了当代中国对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视。她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与艺术教育经验指出,当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得不面临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而从事公共艺术是很好的途径,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是其选择从事公共艺术的原因和初衷。艺术很重要,生活更重要,让艺术和生存环境、美食、音乐、服饰结合在一起,才能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杨佩璋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当代中国院校工艺美术教育模式探究”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此次在合作导师林乐成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沈阳大学举办专题研讨会,收获颇丰。通过在座专家的主题研讨,了解到了不同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教学中所面对的很具体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其中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招生与就业等各个方面的讨论,碰撞出不少火花和亮点,这为当代中国院校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具有地域性的翔实的信息和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会议最后,研讨会学术主持李林博士结合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学术总结。在历时近四小时的畅所欲言、切磋交流后,研讨会完成了所有既定议题与专题讨论,在热烈而轻松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此次会议是辽沈地区第一次专题性的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研讨,一方面加强了辽沈地区相关工艺美术院系与国内著名美院院校间的教育教学联系,另一方面也为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工艺美术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沈阳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鹰疾如风
《浮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分试卷点评(素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