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推进机制的构建①

2015-08-11 05:27李岳兵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太极拳武术校园文化

李岳兵(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推进机制的构建①

李岳兵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站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互动关系的立场上,重点分析高校武术课程推进体系构建,阐释了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地方主流文化相融合;构建运行体系、服务体系、推广体系来推进武术课程教学;提出以太极拳大会为核心平台,以平台驱动项目的实施,联动部门人文文化,带动校园文化和各部门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传承武术课程推进机制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是包括对文化的保存和继承,以及在保存和继承基础上对文化的正确理解,更加关键在保持和继承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优秀文化。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推进体系的构建,是形成在校学生文化自觉和素质教育自觉的一种途径,是可建设、可发展的明线。地方高校对继承区域文化传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其区域内向外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从另一层面思考,地方高校特色项目的推进还必须与地方文化的相融合,使地方高校的特色项目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使地方文化成为高校特色项目推进系统体系的立足之本。地方高校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结合学校的特点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根植地方、面向地方首先就要融入地方文化。浙江省各市地文化特性明显,如宁波商帮文化、绍兴吴越文化、温州渔民文化、台州和合文化等等。

1 项目建设的渊源及“和文化树”的理念

作为一所坚持立足地方的高职院校,学校开展以武术教学为抓手武术(太极拳)特色项目,其根是天台山和合文化,学校的五和文化“和谐管理、和谐发展、和谐团队、和谐文化、和谐环境”赋予了特色项目生存的空气和土壤。天台山作为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其和合文化的资源相当丰富,根植在和合文化中的特色项目,表现为:(自然)人与天和合、人与地和合;(社会)人与人和合,既天、地、人合一,这是生存的本土文化理念;太极拳就像是这个文化理念派生出的树干,强调内外三合: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足相合、以及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心合,是人自身相合的具体表现。它的“中和”理念与台州地方的“和合”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拳理中的“舍己从人”更是和合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传承视觉下、在拳的理念中让学生体悟地方文化精髓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在思想上提升全体学生对传统的爱护与探索之情,在行动上提升学生对接纳校园文化的践行,在实践专业学习中助推人文素质的提升。在文化自觉和素质教育自觉的指引下,武术课程教学的建设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传承中华文化、崇德尚武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教育。

2 武术教学积淀成武术特色的发展历程

武术教学积淀形成武术特色项目是需要推进机制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定位的目标要进行反复的实践、多次去伪存真、不断地充实修正,使其科学有序,然后进行推进,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形成规模化、更加系统化。武术项目繁多,从中抽取任何一个流派都可以成为教学项目,将太极拳引入课堂教学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传承文化。教学积淀到一定程度就思考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由此注重太极文化和台州地方文化、校园文化相契合的思考,多年的实践形成在文化传承的视角下,太极拳融入学校“对接主导产业和融合地方文化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吸收校园五和文化,不断壮大最终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其成果也是根植地方文化、弘扬地方人文精神的体现。

3 武术课程教学推进系统的结构目标

武术课程教学的推进体系总体目标是传承中华文化、强身健体,贯穿着整个校园文化开展的实施,是统领整个项目的精髓,是在学校长期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历了“孕育、发展、升华、完善”四个过程,是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一种目标。其具有长期性、地域性、稳定性以及优质性等明显特征,是发挥学校教学优势以及和学校总体人文素质相一致的特性。结构目标的实施包括可以实施的平台,为此综合武术教学、检验、参与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组成以太极拳大会为实施平台。它是文化传承、教学展示、强身健体的一个平台,是实施结构性目标的核心平台。

4 武术课程教学推进机制的框架

武术课程教学结构目标的实施需要向配套的结构性框架。该框架(如图1)包含了运行体系,服务体系、推广体系。

4.1武术课程教学运行体系的构建

图1 武术课程教学推进机制的框架

图2 武术教学的三级模式

4.1.1课堂教学

课堂是武术传承的主阵地,只有渗入到课堂,通过课堂教育才可以现实其想要的结果,所以将武术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确保了在全校学生中实施武术课程教学。将传统武术列入课堂教学,首先要对武术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课程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武术本质的民族性、地方性、文化传承性等特点。突出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突出学生“武侠”情结,使学生的体育梦中有“武侠梦”,实施的关键是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使学生在长期的运动中得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从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构建武术课程的内涵教学,弥补单一技术教学的枯燥、单调,由此不但传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也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快乐,并在享受中提高了体质。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将武术课程作为选项课的必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每年实行武术教学成果的展演(集中考试,教考分离),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效果。

4.1.2课外社团

课外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校的学生社团项目多、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武术项目吸引的人毕竟是少数的,为此学校的各部门高度重视,实行每个院系由体育部组织成立太极拳表演方队,每年将1/3的新生纳入表演方队,由校太极拳协会的骨干成员进行指导和各院系的体育部进行管理,各院系根据需要给予参与学生相应的学分和补助,确保特色项目推广的群体性。为了使特色项目更加的深入人心,教工在工会的支持下也成立相应的教工社团,对各院系喜欢太极拳的老师,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特色项目的教学与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1.3业余训练

业余训练队建立是提高武术专项水平为目的,在全校普及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挖掘和培养高水平业余运动员,也是学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力军,最终形成如图2的结构。

4.2武术课程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

4.2.1太极拳大会

服务体系是武术课程教学运行的保障,要达到相应的高度必须要建立配套的平台。诚然要想把武术做成特色项目靠一两项政策是很难深入群体的,特别是一个具有庞大群体的高校,用什么平台来驱动这个项目的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创办太极拳大会。用一个平台来推动特色项目的发展,所以太极拳大会的定位是一个服务的平台,这个服务平台也是一个多部门联合构建的一个传承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演的平台。学校每年参与这个平台的人数达2000余人,他是以服务全校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为传承文化为目的,通过书法、摄影、征文、徽标设计等文体活动为抓手、以千人太极拳展示和个人太极拳锦标赛为体悟载体,使在校学生形成对武术课程文化的反思与超越,从而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多部门通力协调的一个平台,学校的各个院系、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各部门形成了载体联动机制。太极拳大会是一个聚集和培养大众太极拳爱好者,开展教学、传承文化、展演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师生身心健康和繁荣校园文化为核心,提供高质量的校内外文化活动为使命的服务性平台。

4.2.2科研研究和基地建设

学校科研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学校至始至终有一批师生为特色项目推进和持续发展研究。科研研究也是领导进行顶层设计的理论依据。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我与太极拳”、“太极拳给我的大学生活”、“太极拳与我的专业”等专题的征文比赛,每年可以收到近200篇的相关文章。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活动的影响力大,期间也有不少的金点子,为制度的制定和项目的推动提供参考。

基地建设上,扎根台州的“和”文化,以武博厅为主、网上资源库为辅,形成网上网下多种资源的基地联动机制。武博厅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教学基地和训练基地,同时也是展示武术文化的窗口,包括训练厅、展示厅和书法室。展示厅陈列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器以及各种武术图籍、杂志和音像资料,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网络资源为辅,依托部门网站、56网站平台,对太极拳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拳种,进行网上视频演练,实现了虚实联动,是学生本位的根本表现。

4.3武术课程教学推广体系的构建

一种文化的形成和维持,需要持续地生产和再生产。特色项目的推进体系中,不断创新他的推广模式,使得这种文化在学校具备了自我增强的能力。培养一届一届的学生骨干参与到文化的创建,使得太极拳活动超越了课堂技术教学的范围,成为学长和学弟、学妹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被激活。

4.3.1品牌的形成

体育特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主流文化的支撑,将体育特色项目提升到校园文化品牌的层次,进而用校园文化品牌来宣传特色项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达到特色项目推进体系的完美构建。根据校园文化品牌鉴定要求,将特色项目做到“能够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服务学校、推动发展的作用,通过文化活动平台,激发师生员工成才和发展的需求”。使之成为校园主流文化之一。

4.3.2媒体推广形成窗口效应

多层次的媒体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采用现代传媒的广泛性,大众性、及时性等特点,进行快速的传播和推广。如学校的第五届太极拳大会、第六届太极拳大会均在中国武术在线等武术文化类大型门户网站上成功推广,特别是第六届太极拳大会被全球功夫网转载,仅一天的点击次数达到110多万次,充分反应了媒体推广的广泛性和大众性。地方媒体的多次报道,提升了学校美誉度也展示了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

4.3.3社会服务是文化自觉和素质自觉的表现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在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为当地的村民以及留守儿童传播太极拳以及太极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自觉的表现。

5 结语

为保证武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将课程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能够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教学,是实施的核心;将课程教学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主流文化相融合,是实现武术课程教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搭建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践习、可宣传的综合型的服务平台是激活课程教学的关键。课程教学推广体系的构建是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经石.太极图谱解释[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2]张义敬,张宏.太极拳理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李庚全,张玉田.和谐社会建设中体育价值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13-15,31.

[4]伟人关注太极拳[EB/OL].http://q.sohu.com/forum/4/ topic/101462.

[5]李岳兵.武术课程实践模式构建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 (5):118-120,128.

[6]李岳兵.太极拳和谐健身方法的实践研究[J].南方论刊,2010 (2):87-88,86.

[7]傅巧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8]杨静.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8(5).

[9]刘强.课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从工具主义到本体主义[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068-02

课题来源:①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研究课题:zgt201316。

作者简介:李岳兵(1977—),男,浙江台州人,副教授,硕士,中国武术六段,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太极拳武术校园文化
中华武术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