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对高考学生志愿填报的影响实证——基于浙江农林大学2012~2014年定向新生的调研

2015-08-14 09:42何振波缪鲁加徐慧燕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农科农技定向

何振波,缪鲁加,徐慧燕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农科专业在高考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录取分数偏低是考生和社会的集体印象。同时,受就业待遇偏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传统社会观念等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基层就业率持续低迷,导致基层农业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知识老化、服务能力弱化,直接制约着农业科技转换率的提升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实现。为畅通农科专业大学生通往农村的道路,继2006年8月对36个本专科农科专业实施免学费优惠政策之后,浙江省又于2012年6月在全国率先推行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政策试点,期望吸引“立志为基层农业事业服务”高考学生报考,培养“能胜任基层农技推广岗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本科层次的农业专业人才”,缓解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短缺压力。

作为浙江省农科专业定向培养唯一承担院校,2012~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7个农科专业在省内47个县(市、区)共招收376名定向学生。据统计,2012、2013和2014年定向招生农科专业的高考录取平均分明显高于学校同期免学费招生农科专业,高出分数依次为 12.9、24.9和 17.3分(图1)。其中一批线上分数导定向学生共有117人,占3年定向学生总数的31.1%,而同期同为二批提前录取的免学费农科专业学生中无人超省一批线。一般认为,毕业后可获得事业编制等优惠政策是吸引考生报考定向招生农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但是,学生填报定向招生农科专业的主要动机、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对学生高考志愿填报行为的影响程度、农科专业定向学生的专业坚持程度等问题直接关系着定向招生政策效能提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对高考学生填报行为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完整的“决策—执行—评估—反馈”的政策运行链条,利于完善政策内涵,改进工作方法,选准培养路径,提高政策效果。

2 研究方法及样本情况

自2012年12月开始,该研究连续3年对浙江农林大学当年全体农科专业定向新生展开问卷调查。在前期与浙江省农业厅等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学生及其家长的访谈基础上,研究自编“农科专业定向培养学生入学状况调查问卷”,其中设置专门项目用于调查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对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状况,主要涉及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政策感知、决策行动、专业体认等方面内容。问卷调查是在定向新生入学后3个月左右进行的,因此属于回溯性调查。

调查问卷采取集中填答法填写,共发放问卷376份,回收有效问卷367份,有效回收率97.6%,涉及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7个专业定向新生。全部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核检,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利用SPSS15.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基本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构成基本情况

3 数据分析

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及其家长在了解招生信息的基础上,将考试成绩与其专业兴趣、职业规划、家庭经济、社会需求等进行有效结合的决策过程。鉴于高考考试的高成本性、志愿填报不可逆转性以及影响重大等特征,广大考生及家长对待报考的态度是慎重认真的。该研究主要从政策感知、决策行动、专业体认3个方面探讨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对高考学生志愿填报的影响状况。

3.1 政策感知:信息了解下的高度认同

3.1.1 人际传播为主的多元信息渠道。数据显示,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定向学生获取相关报考信息渠道多样,主要渠道有父母亲(59.1%),省教育考试院编的《招生计划》参考书(34.9%),地方农业部门定向招生公告(30.5%),网络(如省教育考试院网、学校招生网等,29.4%)、亲友与同学(29.4%),参见图2。目前,浙江省每年农科专业定向招生计划仅100余人,有的县(市、区)当年仅招收1人,属于典型的小众化招生。调研数据说明,在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父母亲、亲友与同学等人际传播是高考学生获取定向招生信息的首要渠道,学生父母平时较注意收集各类志愿填报信息,因此成为学生最便捷的信息来源,与“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的现象是相吻合的。同时,省教育考试院编的《招生计划》参考书、地方农业部门定向招生公告、省教育考试院网、学校招生网等则因信息权威性也颇受重视。

3.1.2 对政策内容知晓程度较高。数据显示,72.5%的定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有一定了解,表示不了解的占4.1%,了解较少的占22.9%,说明多数学生对政策基本内容是知晓的(图3)。在知分填报志愿模式下,高考志愿填报依然具有高利害关系的特征,多方收集信息,吃透政策成为考生及家长的必修功课。目前,定向招生政策仅限于1所高校与部分县(市、区),因此社会大众对政策的知悉广度尤其是了解的深度还相对有限,有必要加强定向招生宣传力度。

3.1.3 对优惠政策普遍持赞同态度。毕业后可获得事业编制是浙江省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最大含金量所在,考生及家长对此优惠政策的支持程度直接关系着定向招生专业的填报人数、录取分数及后续培养质量。研究数据显示,98.7%的定向学生对优惠政策表示赞同、较赞同与非常赞同(图4),与政策预期高度吻合,表明对公益色彩浓厚的农科专业与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等予以政策倾斜支持是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

研究还发现,77.7%的定向学生表示愿意、较愿意或非常愿意推荐同学或亲友报考农科专业定向招生计划,仅2.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9.4%的学生则表示要看情况再说,显示了谨慎负责的态度(图5)。学生愿意推荐他人填报比例较高,是从另一个角度有力地说明定向学生对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的认同品质是优良的。

3.2 决策行动:理性选择下的功利倾向 在招生录取机制中,基于保障考生选择权,高校选拔权的双重需要,浙江省农科专业定向招生计划被安排在文理科二批提前录取批次,较普通文理二批的填报、录取时间早10天左右,以县(市、区)为投档单位,遵循“志愿优先,再看分数”的传统阶梯志愿录取规则。考生若未被录取到定向招生农科专业,则可继续填报、录取至普通文理二批专业,从而有效排除了平行志愿下多个院校与专业的选择干扰,有利于考生表达填报意愿,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选拔定向生源。基于此,该研究涉及的考生志愿填报行为可单独进行归类分析,且具有较高可信度。

3.2.1 主动理性的报考动因。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的理性选择理论指出,理性人的行动目标是效益最大化,同时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性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目的是个体实施行为的基础,也是测量主观意愿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定向学生填报的首要动因是分析定向学生报考行为、反映定向招生政策影响力的重要方面。研究数据显示,有206人认为其报考定向招生农科专业的首要动因是为了获得一份稳定工作与收入,占56.1%;为个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有63人,占17.2%;有志于基层农业工作的有44人,占12%,见表2。

若按照报考倾向中主、被动的标准来归类,上述3种动因大体上可归为主动报考群体,占样本比为85.3%,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报考定向招生农科专业。而受他人影响、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高考成绩适合等则属于被动填报者,共有54人次,占样本比为14.7%。说明定向学生总体上对于填报定向招生农科专业总体态度积极,但呈现较显著的个体功利特征,表现在以获得稳定工作与收入、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为首要报考动因的有269人,占73.3%。原因或许与高考学生尚处于社会化过程之中、与社会接触不多、对高校专业与社会工作岗位等内涵了解不深、对个人职业规划思考相对欠缺有关。

表2 考生报考定向招生农科专业的首要动因

3.2.2 考生为主的决策模式。高考志愿填报是社会的热点、家庭的大事、更是学生个人发展的要事。样本统计数据表明,54%的学生表示是由自己决定填报定向招生农科专业,44.7%的学生表示是由家长决定的,而由高中老师、同伴等其他人来决定的则很少(图6)。可见面对择校、择专业的关键抉择,农科专业定向学生在志愿决策中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同时,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影响力较大。当然这与青年学生尚处于社会化起始阶段、决策能力相对较弱,以及核心家庭中家长与子女关系相对紧密有关。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与家长就高考成绩、就业、定向招生政策回原籍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沟通,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家长相对强势,直接要求学生填报农科专业定向招生志愿。

3.2.3 功利色彩的填报行为。在肯定性问题之外,调查问卷还设置了相关的否定性问题,以此来检视农科专业定向学生真实报考意愿与受定向招生政策影响程度。研究数据显示,若没有定向招生优惠政策,现就读学生中52%的人表示肯定不会或者不太会报考农科专业,仅29.7%的人表示肯定会或者可能会报考,此外还有18.3%的人表示说不清,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或者持模糊的观望态度(图7)。显然,70%以上的学生就是因为事业编制等优惠政策而填报农科专业定向招生志愿的,专业兴趣、职业取向或者人生理想等内驱因素相对缺乏。这也与2006年浙江省推出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之后,浙江农林大学农科专业录取平均分仍较其他普通理科专业低15分左右,以及在单独列入二批提前录取批次之前,农科专业一志愿录取率较其他专业低等情形相印证。

该研究还提出一个假设问题,即“如果有其他学科专业也实行定向招生,你还会首选农科专业定向招生吗?”以此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农科专业定向招生的支持稳定度,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肯定会继续首选填报农科专业定向招生的学生占7.1%,可能会的占57.5%,肯定不会的占9.5%,说不清楚的占24.8%(图8)。可见在同样实行定向招生政策的条件下,学生报考其他定向招生专业可能性更大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态势相比,农业总体属于弱势产业,反映到高考录取中,农林院校招生专业吸引力偏弱,别敦荣等[1]对2005~2010年38所“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质量排名分别为第29、38位,均居于后列。访谈发现,很多定向学生对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就业心存其他想法,有的明确表示五年服务期满后,一旦有机会就会选择到城市就业,这需要引起地方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培养高校的注意,要积极协作提高定向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性、学习效能感和职业自豪感。

3.3 专业认可:需要加强培养的专业感情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中尚未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与升学指导教育,许多学生直至高考填报志愿前才收集一些招生院校与专业情况信息,专业认知粗浅,匹配程度低下,给大学阶段课程学习、转专业、毕业后就业带来较大压力。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旨在培养能扎根基层的农技人员,学生的专业认知与职业情感直接关系着政策效果,因此,该研究还对学生填报志愿时与入学3个月后的专业认知,以及服务期满后的职业坚持倾向进行了测试调查。

3.3.1 有待提升的专业认同感。研究数据显示,2012~2014年,35.5%的学生表示在填报志愿时较喜欢或者非常喜欢定向招生农科专业,42.5%的学生表示感觉一般,但尚能接受,而22.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喜欢或者不喜欢。经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引导课等之后,入学后3月后学生对定向招生农科专业较喜欢或非常喜欢的比例提升至41.5%,很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比例降至8.4%,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半数学生表示感觉一般,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强化专业认同感(表3)。说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许多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前并不了解或者不关注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性向等重要问题,因此报考院校专业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对于专业倾向尚未定型的大学新生而言,有效的专业教育对其加深专业认识,建立起专业感情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

表3 定向学生填报志愿时与入学3个月后的农科专业喜欢程度

3.3.2 需要加强的职业坚持度。研究数据显示,定向学生对于终身从事基层农技工作存在一定疑虑或者不同想法,32.2%的学生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终身从事基层农技工作,13.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还有53.4%的表示要看以后情况再定(图9)。表明许多学生的职业倾向不明朗,也不排除其中部分学生在存在投机报考行为,或者主要受外部影响填报定向招生农科专业。尽管浙江省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只是规定学生毕业后,应当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服务期为5年,并未要求终身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但是,作为一项具有发展型社会政策特征的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本质上是希望有志青年长期乃至终身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作为定向学生个人而言,基层服务5年后已经年届30岁,属于业务骨干,事业正处于上升时期,转行成本较高。这就要求培养高校及相关老师持续加强专业教育,关心定向学生个体成长状况,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取向,保障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目标有效实现,提高基层农技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基于考试成绩,对专业兴趣、职业预期、家庭经济与人生抱负等进行综合权衡的复杂过程。对于定向学生而言,尤其要提前明晰专业性向与职业规划。对于地方用人单位和培养高校而言,招到适合优秀人才,是有效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和育人功能的基础。正因如此,相关利益者要把握好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再度回归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好定向招生政策引导作用。

4.1 要积极发挥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吸引力 研究发现定向招生优惠政策是促使逾70%定向学生报考农科专业的关键因素,同时,农科专业定向招生政策具有良好的公信力。但招生只是第一关,要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基层农技人员,还要根据政策目标开展相关工作,努力提高政策效能。首先,要优化定向招生选拔机制,从“招分”转向“招生”,要在现有的统一招生(招聘)工作机制中增加面试与职业性向测试环节,而非高考分数再加上体检合格即照单全收,同时将投档比例从1∶1.2适当扩大至1∶2或1∶3,选拔出更多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其次,要完善定向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发展前景、具体岗位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等在招生简章中予以公布,有利于考生了解并理性选择填报,提高专业与职业适配度,夯实定向学生学业提升与职业成长基础。再次,要综合配套好基层就业倾斜性政策,要确保定向学生毕业到岗后事业编制待遇落到实处,同时,地方政府还要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待遇,增强职业自豪感,防止政策效能过早衰减。

4.2 要引导考生合理报考定向招生农科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具有高利害,高风险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学生求学方向和成长品质。研究显示,不少定向学生报考行为呈现短期趋利特点,在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方面缺乏内驱动力。这就显示出在应试教育导向下,中学和家长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面对高考志愿填报时诸多不确定因素,其填报质量常难以保证,适才适学难以实现。对此,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实基础教育内涵,积极推进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晰学业性向与职业倾向;同时,要细化推进高考改革,发挥综合素质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地方用人单位和培养高校要按照归口负责的原则,协同创新,深入相应县(市、区)生源中学,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专业推介,协助中学做好专业性向测试与个性化升学辅导等工作,形成引导学生合理填报定向招生农科专业的长效机制。

4.3 要注重定向学生的专业与职业信念教育 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人具有很强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能。定向学生入学前后对专业喜欢程度的正向变化也说明这一点。当然,人才培养中更应关注那些专业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职业倾向不稳的学生群体。地方用人单位和高校要深入调查分析具体原因,细致做好定向学生的专业与职业信念教育。首先,要发挥定向培养协议作用,搭建用人单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机制,鼓励督促定向学生到社会、到田间地头去探索发现和尝试解决相关三农问题,强化其职业认知与公共服务意识。其次,高校要以订单式培养,个性化成才为工作原则,形成合理的定向招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跟踪掌握定向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状况,采取思想教导、学业引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困难帮扶等举措,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定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再次,要形成常态化的家校联系制度,定向学生毕业后是要回原籍基层单位工作的,因此要有效借助父母亲的影响力以及其他非正式制度来辅助开展专业与职业教育工作。

[1]别敦荣.2005年-2010年“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统计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4):4.

猜你喜欢
农科农技定向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定向越野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