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015-08-15 00:46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嗜血猪只猪群

宦 震

(扬中市三茅街道畜牧兽医站212200)

1 病原

本病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HPS),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通常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因此,采集供分离副猪嗜血杆菌的样品需冷藏于4℃保存并在1-2d内及时分离。目前,该菌可分离出15种血清型,其中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能够导致猪只急性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一般导致猪只出现浆膜炎与关节炎症状,而3、6、7、9、11型毒力相对较低,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本病菌对外界无较强抵抗力,置于60℃可存活5-20min,一般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本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土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林可霉素、氨基苷类和红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工作带来难度。

2 流行特点

2.1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菌寄生在猪只鼻腔等上呼吸道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来感染健康猪,经呼吸系统与消化道传播。2周-4月龄的猪均可发生感染,而多见于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

2.2 本病无显著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以早春和深秋时节气温变化较大或过冷过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

2.3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为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同以下的应激因素密切相关:①圈舍通风不良、阴冷潮湿、饲养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②饮水量少、日粮数量不足及饲料营养失调;③引种长途运输、转群和断奶等生产管理应激。④疾病因素:副猪嗜血杆菌作为继发性病原菌,常继支原体、蓝耳、圆环病毒、流感、伪狂犬病毒之后发生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加大死亡率,导致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 临床症状

炎症损伤部位决定了本病的临床症状,通常1-8周龄仔猪感染发病后表现出典型症状,育肥猪感染后呈慢性经过,哺乳母猪亦可感染致病。高度健康的猪群一旦接触副猪嗜血杆菌会在几天内发病,呈急性病例。临床症状表现为高温发热、咳嗽、食欲降低甚至废绝,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被毛散乱无光、反应迟钝、跛行、可视粘膜发绀。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公猪慢性跛行、母猪流产。转入慢性后,症状多为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咳嗽喘气逐日加重,皮肤发绀,交替出现便秘、下痢,四肢无力,最终衰竭而亡。部分耐过猪也因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4 剖检病变

剖检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脑膜炎为特征。腹腔积液呈淡红色,肝脾与肠黏膜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呈黄白色,豆腐渣样:胸腔大量积水,肺间质水肿。心包积液显著,心脏与胸腔壁粘连。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肿大明显。

5 诊断

5.1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即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

5.1.1 涂片镜检:无菌采集剖检病猪的关节积液、心包积液、胸膜腔的积水以及心腔内血液直接涂片,干燥固定后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发现有有纤细杆状或球状、长丝状是革兰氏阴性菌体。

5.1.2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集剖检病猪的心、肺、肝、脾、肾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与巧克力平板,37℃条件下培养观察48h后在两种平板上可见有针尖大小、圆形透明及边缘整齐的菌落,无溶血现象,染色发现丝状、球杆形和短小杆状等不同形态的细菌体。

5.2 鉴别诊断

5.2.1 本病同蓝耳病的鉴别:蓝耳病常伴有显著的母猪流产和种猪的一系列其他繁殖障碍,而本病主要危害于2周—4月龄的仔猪和生长猪。

5.2.2 本病同胸膜肺炎的鉴别:本病病猪表现为短咳和微咳;而胸膜肺炎病例多为喘咳与呼吸困难显著,且程度剧烈,多伴有犬坐张口呼吸。

5.2.3 本病同猪流感的鉴别:猪流感的发生于流行多见于冬春时节,且发病急剧,能够在猪群中快速传播并蔓延,病猪临床症状多为咳嗽、喷嚏以及精神萎靡症,若无继发、并发症,一般病例不见体表耳朵发绀症状,而且多数病例一周左右常自愈康复。

5.2.4 本病同链球菌病的鉴别:鉴于猪链球菌病临床有关节炎与脑膜炎症状同本病出现的关节肿痛、跛行极为相似,再鉴别上要注意,猪链球菌病很少有典型的皮肤潮红、耳朵发绀症状。

6 防治措施

猪群发生本病时,通常副猪嗜血杆菌病同其他病毒及细菌混合感染,尤其是在本病同猪瘟或猪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时,往往使用药物治疗也没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甚至无效,为此,对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猪应果断淘汰,一方面可防止疫病传播,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本病的防治应坚持“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结合”的原则,采取管理、环境控制、疫苗以及药物预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自繁自养”的原则,对于引进的种猪,不仅要做好隔离工作,而且也应在进入种群前进行免疫或用药物净化体内的细菌性病原体。同时,猪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不同年龄猪只避免混养,猪群饮水中可添加增强免疫力及补充营养的添加剂。做好猪舍(圈)卫生工作,制定严格的消毒措施,可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对圈舍墙壁和地面进行喷洒,再用碘制剂消毒。

6.2 加强猪群免疫。鉴于各菌株致病力以及血清型不同,不可能有一种疫苗同时对所有的致病菌株产生交叉免疫力。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疫苗,颈部肌肉注射2ml/头。免疫程序为仔猪2周龄首次免疫,3周后二免;后备母猪产前8周首次免疫,3周后二免,以后每次产前4周免疫一次;种公猪每6个月接种一次。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所使用的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一定要同猪群出现的嗜血杆菌血清学相对应,这样才能够提高免疫效果。此外,有条件的猪场可分离本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经提纯培养后,制成自家疫苗,免疫效果将更加确切和显著。

6.3 确诊为本病病后要及时隔离猪并做好消毒工作,必要时应淘汰病重猪,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扩散。药物治疗本病,应本着以下原则:①及早用药:本病发表初期要选用大剂量敏感药物进行肌肉注射,诸如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等,并辅以地塞米松治疗;②联合用药:采用达诺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和阿莫西林等两种无配伍禁忌的药物混合肌注;③中西药结合治疗:清开灵注射液+头孢噻呋钠,每天一次,连用3d。或对于出现体温升高,运动障碍以及神经等症状的病猪可采用以下方剂:麦门冬30g,竹叶心、丹参各35g,玄参、生地、连翘各40g,金银花50g,犀牛角(可用水牛角代替)50g。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病猪能够采用由甘草25g、葶苈子30、贝母40g、板兰根45g以及桔梗50g组成的方药煎汁灌服或者饮服,对于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6.4 消除各种应激因素。保持猪舍通风保暖,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冷热应激;降低猪只饲养密度;提高饲料品质,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在猪群混群、转群、断奶及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添加诸如维生素C等抗应激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1]付文贵,翟少钦.规模化猪场如何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J].畜禽业,2010(1).

[2]曹广芝,赵鸿璋.副猪嗜血杆菌病致病机理与综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猪业,2008,11.

[3]胡明明,张艳禾,王春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10(1).

猜你喜欢
嗜血猪只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住口
猪群中暑咋预防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