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2019-01-06 06:29刘照雷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酰胺外排嗜血

刘照雷

(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276400)

副猪嗜血杆菌是导致猪格氏病出现的病原菌,是猪多发性关节炎和纤维素性浆膜炎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为治疗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使用了大量抗生素,使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增强。因此,想要有效控制和治疗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促进养猪业发展,对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进行调查和耐药性机制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1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

在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数量庞大和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可以将耐药性分为获得性耐药性和固有耐药性两类,其中,获得性耐药性是指抗菌药物诱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基因突变或本身产生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在细菌体内发生变化、外排泵发生改变、产生酶类破坏抗菌药物活性及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等。副猪嗜血杆菌是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有关专家学者对副猪嗜血杆菌研究的深入,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也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早在数10年前,就有专家学者发现了副猪嗜血杆菌中存在多重耐药的现象,随后各国专家学者通过对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的调查均发现,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包括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青霉素、替米考星、红霉素等。通过各国对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存在显著差别[1]。我国相关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存在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的耐药性也存在不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调查和研究还需要进行长期监测。

2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机制研究

2.1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于药物作用靶位改变造成的,如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中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是这些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有关专家学者对副猪嗜血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进行基因克隆和测序发现,部分基因位点发生突变使青霉素结合蛋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能力降低,使副猪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此外,基因位点的突变还可能对肽基转移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能力、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合成等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副猪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程度降低,使副猪嗜血杆菌表现出耐药性。

2.2 主动外排作用

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表明,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菌株的主动外排作用有关[2]。经证实,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与主动外排作用有关。

2.3 形成生物被膜

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其耐药性有关,有关专家学者已经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能起到抵抗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作用。通过对副猪嗜血杆菌研究发现,野生型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和生物被膜缺失菌株均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如恩诺沙星、萘啶酸、磺胺等,但生物被膜缺失的菌株相较于野生型菌株的耐药率更低,同时,野生型副猪嗜血杆菌相较生物被膜缺失的副猪嗜血杆菌而言,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更高,因此,生物被膜的形成也是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机制的一种[3]。

2.4 耐药质粒转移

耐药质粒转移也是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都存在耐药质粒转移的现象。早在2013年,有关专家第一次在革兰氏阴性菌副猪嗜血杆菌的一个小质粒上发现了耐药基因,表明耐药质粒可以在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之间传递,进一步研究发现,耐药质粒还可以在副猪嗜血杆菌与其他细菌之间传递和转移。

3 结语

总之,通过各国对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的结果发现,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别,引起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主要与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主动外排作用、形成生物被膜和耐药质粒转移有关。通过对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新型耐药性抗菌药物的研发,提高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

猜你喜欢
内酰胺外排嗜血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RND外排泵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多粘菌素外排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柳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住口
花脚蚊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聚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三排式吻合器中的双吻合钉推进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