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5-08-15 00:51胡艳秋刘志军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习惯读书

胡艳秋 刘志军

(吉林省洮南市第二小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要想真正获得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发性学习,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情感的培养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感情,从来就不会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是的,情感是一种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首先,学生要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低年级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年级阅读《淘气包马小跳》《绿野仙踪》……高年级阅读《爱的教育》《三国演义》……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记得,我在教学《比力气》一课时,阿凡提和大力士比谁的力气大,阿凡提用智慧战胜了大力士。由此,我想到了《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在一幅漫画里,画了他们用比力气来确定谁是老大,张飞扔的是羽毛,关羽扔的是树枝,刘备拿的是石头,结果刘备第一,关羽第二,张飞第三。当然,这只是一种人们在漫画中的想象,但我觉得很有趣,就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三国演义》,并告诉他们,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同学们听了异常兴奋,当天回家,有很多同学就向家长索要这本书。我班颜宏宇逼着爸爸马上到书店给他买了这本书,回去一口气就读了很多故事。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养情感的过程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听讲、作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应是自觉的、有兴趣,能动的惯性运动。

1.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毛泽东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尽信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就是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语言简意赅地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在夏天里成长》揭示主旨的句子:“我们在夏天里成长”,可在旁边批注“我们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长大”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3.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每学期我会让学生背诵20 篇古诗词,遇到精彩片段或文章要求学生诵读,并根据不同年级背诵一些特色积累,如一年级背诵《弟子规》,二年级背诵《三字经》……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4.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教的一年级学生,我让他们读《格林童话》和《一千零一夜》,读后,让他们写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说明的道理,还要摘录一些精彩词句段。开始,学生写起来很费劲,但经过一学期的坚持,如今,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读书后写笔记的习惯,并且写起来轻松愉悦。我想,长此坚持下去,一定会下笔千言。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将以上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每一篇课文的教授中。学生的阅读量大了,自主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想问题的深度也拓展了。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习惯读书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