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浅析

2015-08-15 00:51宋淑苓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宋淑苓

(河北省围场县先任学校)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5 年,尽管时间不长,但是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如为了高分,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过分地研究答案应该怎样做,而不是阅读本身。阅读,除了领会文章的内涵以外,应该通过文章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学会在生活中究竟应该怎样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立身于社会应该怎样和他人进行交流,所以,尽管做了大量的阅读训练,但是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更深层次的寓意的时候做的很不到位,而且表达能力并没有相对的有很大的提高。

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作文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在课堂上很少练习写作,一个学期,作业大作文要求的数量是7 篇,即使是在写作的时候也只是单独地在讲作文,在讲授作文的时候,似乎与生活完全地脱节。好的文章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却没有让学生脑海中树立一种“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的意识。所以,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程序化、概念化;胡编乱造、抄袭、思想肤浅、内容空洞、矫情泛滥、无病呻吟、词藻浮华、不知所云等现象的出现的确令人堪忧。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这门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第四学段(7~9 年级)的学生阅读和写作阅读应达到的水平,在阅读方面,学生在这些地方做的不到位: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写作方面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 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 字的习作。

通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的规定,表明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水平共同的提高呢?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宋代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朱德熙先生说:“听就是用耳朵来读,读是用眼睛来听;说是用口来写,写是用笔来说。”阅读和写作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把它们完全的割裂开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读写一体化,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又反过来促进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读写相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那么,在授课的时候,究竟如何进行操作呢?

一、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三大文体的讲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当然里面也穿插了诗歌、小说、散文等。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篇目,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写作的优秀范本,但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分的侧重于字词的书写、词语的理解、句意的把握、段落和篇章的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局限于一篇文章,没有能够把文章系统化,没有真正的发散思维,理解一种文体,所以,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分析、感性的品味和局限的赏析层面远远不够,应当把阅读的落脚点放在写作上。如通过《背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材料的详略得当来刻画人物;通过《中国石拱桥》学会怎样用具体、准确、真实的文字来说明熟知的事物;通过《敬业与乐业》学会运用缜密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等。

学生模仿优秀的范本进行写作,教师在此过程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模仿,要注意评价和指导,使学生的写作有针对性形成系统性。当学生充分理解消化阅读课文的写作构思规律或描写方法技巧,真正体味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人文精神,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再加上充分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运用丰富的联想或者想象,就会形成自觉写作的内在动力,进行主动性写作模仿。在此过程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阅读到写作的转化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我们生硬的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对这样的阅读教学更有兴趣。

二、通过写作深刻地把握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模式:解题——范读——分段讲评——串讲,把握主题——总结写作手法——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看成一个已知的对象,然后再对它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那么,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一定程度地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想象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先把阅读教学的题目或者是文章体现出来的主题看成作者为我们创设的写作情境,进行写作;然后,师生共同的评价作文,找出欠妥的地方,然后学生阅读文章,把阅读课文看成优秀的范本,看课文写作的优点在哪,哪些词句、思路、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接下来学生对自己最初的文章进行修改,完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使学生作文与阅读能力融会贯通共同提高。

读写一体化,将阅读和写作二者结合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阅读为写作积淀了素材、写作的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海量阅读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写作,写作中产生瑕疵也会促使学生阅读。如此良性的循环,使读写相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