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关系的新变化

2015-08-15 00:5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代沟代际子女

沈 艳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4)

代际关系一直以来是社会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创新,不过主流的学术界大多秉持有这样的观点,代际关系是近百年来的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急剧变迁的产物。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与社会变迁的急剧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这样的结论:社会变迁快速,代差大,代际矛盾突出。就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时间点来看,世界历史最近100多年,经历大范围的变迁,两代人的矛盾在任何一个被卷入这场变革中的国家来说,都是突出的。学者大都延续人类学学者玛格丽特·米德的前喻、并喻、后喻三个文化时代划分的路径[1]。周晓虹较早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代际关系,并提出“文化反哺”[2],这为代际矛盾的冲突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就中国本土而言,近几年关于代际关系的研究,分别有城市和农村两条路径,在研究方法上访谈和问卷调查较为常见,研究内容也多结合新的社会特征,如“啃老”、“购房”,[3]这些结论仍旧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7个年头,不管是经济上、生活上还是个人的观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代沟的研究永远落后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变迁。如果两代人的差异是社会事实,那么事实也会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器物(电子计算机、手机)变革加剧了全球化一致性的程度,“90后”的子女与“70后”的父母生活的社会环境日益趋同性等很多社会事实发生了变化。代际关系也呈现了新特点。就高校来看,“80后”、“90后”,甚至快要到来的“2000后”,十年间学生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越来越多地愿意跟父母沟通,无论是沟通的次数还是内容上都不同于“80后”,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呈现一种弥合关系,裂缝越来越小,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有时显得是代沟冲突,而实际上可能是差异本身带来的矛盾。所以,有必要厘清代沟的具体内容差异,否则代沟这个经常使用的词汇,很容易标签化,进而强化了代际冲突。本文旨在探讨,“90后”大学生子女与父母的代际关系发生的新变化,探讨代际差别的鸿沟呈现缩小的趋势。

一、关于代沟的界定

学者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其结论也会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对代沟的基本涵义、产生原因进行界定。代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比较有影响力的代沟的定义是周怡的界定:所谓“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和冲突的现象。[4]代际广义的代沟界定起来比较模糊,到底相差多少年为一代并不确定,有一种说法叫“三年一代沟”,是指:两人的年龄每差三岁,两人的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感观等就会有所不同,相差越多差越远。就研究范畴上来讲,代际关系是社会文化范围之内,也可以是家庭范围内,狭义的代沟是放在家庭内部,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因血缘和姻缘产生的交往关系。本文的代沟主要指家庭内部子女与父母的行为和心理的认同差异,以及由差异所带来的隔阂和冲突。

二、争议与“90后”大学生代际关系的新特点

学界和媒体层面对如何看待代际关系的变化有较大的分化。曾经有媒体报道:中国的“80后”和他们的“50后”父母的代际矛盾突出。彭晓芸曾注意到,豆瓣有一个专门控诉父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聚集了8万多自称“小白菜”的年轻人。他们父母的焦虑情绪与专制作风,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80后”子女产生了激烈冲突。[3]不过从学界的定性上来判断,“现存中国社会的代沟,主体上属于适度的良性代沟”[4]大众媒体和学界对代沟的认知层面、使用层面、研究层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

随着“90后”的登场,“80后”这个“小太阳一代”转移到“90后”的身上,而研究新一代的代际关系是较少人关注的领域。从新的社会叙事背景来看,网络产生将近二十年的历史,这种影响较大的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网络社会下的代际关系也有较多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网瘾这一青少年心理症候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不过也有新的研究发现,“70后”和“90后”的代际关系也会因为互联网的使用发生改变,“亲子双方的年龄、教育和收入,不同程度影响代际数字鸿沟和文化反哺”。“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代沟在父母为50后,子女为80后的家庭最大,在父母为70后,子女为2000后的家庭中最小”。[5]代际关系在新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代际关系的新特点首先体现在父母权威方式的改变。“70后”的家长既有“父母心”又有父母之道。子女成长期的家庭关系方向的主要舵手是父母,代沟的弥合,权威的父母一方掌握着主动权。帕森斯曾预言家庭关系的轴心将会从横向夫妻关系取代纵向亲子关系,然而在中国,一胎化的独生子女的家庭,亲子关系仍旧是许多家庭的轴心,但现代意义上的父母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牺牲奉献和交换回报的“父母心”有着较大的不同,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发展与成就主义也较为常见,父母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教育,从“70后”群体自身的特点上看,相比“80后”,“70后”在信息技术和服务型新经济时代是社会的中坚,在成家、买房、购车多属于兢兢业业的个人奋斗型。对于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相比“60后”和“50后”,“70后”也更会做父母。“70后”父母多来自于少子化家庭,受教育程度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网络,使用社交媒体软件,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内在上,他们拥有较为开放的养育理念,也注意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因而,父母的权威构成不同于传统上垂直权力,现代的亲子关系的权威在横向的互动中以表率、示范等人格认同体现出来。

代际关系的新特点还体现在“90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以尊重和平等为基础。父母与子女大多有意识营造开放的交流与民主的氛围,这在初中、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孩子而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的成长特征相差较大。亲子矛盾一般在初中阶段不太明显,亲子冲突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又在青少年晚期而下降(呈现到U字形关系)。在大学阶段的“90后”,尤其是离开家的“90后”会被父母视为“准成人”来看待,而经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初的历练,“90后”对父母亲情会有相对成熟的理解。成年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指导,尤其是在迷茫困惑的大事选择上,“我要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生活”,不需要道理,需要方法,不需要教训,需要劝导。父母客观上“放手”与子女主观上“长大”使得双方的沟通能够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这样的沟通对亲子之间的情感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最后,代际关系的新特点体现在观念上日趋认同,行为上能够共处。如平权观念、竞争意识、反权威、全球眼光、多元价值观,这样的观念子女和父母是共同认同的,越交流,越开放的社会,是容易构成“一致性”的社会。即便父母与子女在爱好和看法上不一致,但不会对抗,或者认为对方“不可理喻”,而是较为理性地考虑对方的角色和立场。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和观点见识更多了,共处能力也提升了。不过相比于观念,行为的矛盾似乎更常见,比如父母要求必须选择某一时候上网,子女抗拒,父母也知道某些行为不合适,但是过于宠爱导致纠正的难度增加,还有隔代养育者落后的观念导致孩子的偏差,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代际冲突不能简单的说成观念差异。对于学业和个人生活安排上,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容易有代际矛盾,但对于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这一矛盾又被相处的远距离弱化了。

三、代沟弥合的因素分析

(一)大致相似的社会背景

现代性、全球化以及技术本身呈现多元化、短暂性,但又有一致性。现代性、全球化既创造代沟,同时也会消解代沟。例如沙发土豆的一代,到现在的低头手机一族,“70后”与“90后”都是共同经历者。“70后”和“90后”都属于“邓的一代”,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代。随着单位制解体、小家庭兴起、技术进步以及流动性增加,独生子女的父母及其子女同时面对市场的解放与自由,稳定性的社会。改革也是个渐进的过程,没有大事件形成社会断裂,两代人有一致性为主的社会背景。但是相比较而言,“70后”与“50后”父母分别属于“毛的一代”和“邓的一代”,这两代人的社会背景相差较大,“70后”本身作为与上一代代差大的一代,在养育子女上应该会受到自身经历的借鉴。

(二)城市化进程

我国城市化的速度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增加,2014年接近54%,现代家庭人数规模是以3~5个人的小家庭为主,流动人口多,即使是农民家庭,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也一定程度上被多元职业农民社区所取代。从观念、拥有器物以及人口流动上看,农民的现代性行为与人格取向[6]也有显著不同,这也与当代代际关系农民群体的研究相互印证,即城市化消解代际差异的距离。同时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先验假设,“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有利于现代性的平等观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形成”。实际上代沟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思维当中,传统的思维模式会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城市的到来使得家庭伦理关系发生变化,乡土社会的回馈式被传递式取代,城市的社会化养老,亲属观念、养育观念也都会发生变化。

(三)互联网的一代

“70后”和“90后”虽然有时间差,但接受度大致相同,社交、信息、网购等都较为普遍地共生在两代人中。“70后”父母也是低头族,网络普及性没有扩大代距离。全国网民的构成上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但网统计报告,如今中国已拥有6.3亿网民,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虽然年轻人是主力军,“70后”群体的网络普及率远远高于“50后”。对于互联网,“90后”的母亲可能就是一个“新新人类”,“90后”的父亲可能曾经混迹论坛。

(四)父母之道有赖于父母素质的提升

素质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无疑是受教育程度,从受教育情况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自从70年代末期恢复高考以来,国家、社会、个人不断重视高等教育投入,90年代在入学方面逐渐有较大的机会,各种学历教育(统考、夜大、成人、进修等模式)成为进阶的主要凭据,学历越来越受到重视。“70后”的父母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比起前辈们有较大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从现在的企事业单位的中层骨干来看,大多数属于“70后”,有着高等教育背景,在商品房的买卖市场中也获取了较大的商业利润的群体,除了满足家庭生活需求外,还有财力和能力在经营父母之道。

教育程度的提升还体现在科学合理的养育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与“50后”、“60后”一味成绩取向的应试教育的父母不同,趋于现代的家长更懂得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性。从90年代开始,育儿书《好妈妈就是好老师》、婴幼儿启蒙书以及成功男孩女孩的成长励志书逐渐紧俏,不断成为各种图书畅销榜榜首。当然这也与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有关,还有各种早教班、兴趣班的火爆,无疑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科学教育的重视。

[1]米德·玛格丽特.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1(2).

[3]彭晓芸.“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J].南风窗,2014(22).

[4]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中[J].社会学研究,1994(4).

[5]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J].现代传播,2014(2).

[6]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代沟代际子女
80、90、00后,年度代沟调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神回复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