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洗尽铅华才能简约高效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一节课文本课文

庄 莉

当今,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涌进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要想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必须让语文教学回归本原。

一、教学目标的清晰

对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要简明、清晰,才能够在教学中以研读专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就是要解读课程标准,考虑各学段特点。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语音、字词、语法和修辞等方面,而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上。而各个年级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低中高学段的侧重点,确定一个大体的目标。通过解读课程标准,了解各个学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了解本学段学生的学习程度,使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程度调整,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标准,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必须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制定教学目标。目标偏高,学生会有畏惧心理,定得太低,则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发展水平,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

当然,教师在针对某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如何去学等等。

二、教学环节的简洁

教学方法要“简”,实际就是优化精讲的环节,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繁琐的或面面俱到的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造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简单。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主线。在教学时,只要抓住主线,松弛有度,有放有收即可。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可以抓住这样三条主线,一是走进文本,抓住“撑立”引导学生走进这株神奇的柳树,体会其顽强的生命力;二是学习写法,迁移仿写,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引领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对比的手法,进而模仿训练,真正落实语文的实用性;三是升华文本,贯穿“精神”,在赏析文本中启迪人生的道理,升华情感。

因此,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语言的内化,有情感的积淀,有理解的升华,这是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应该说,简洁的教学环节才能成就课堂“收成”的丰富,也才能让教师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三、教学语言的精炼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对语言的精炼要求极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求教学时注意语言要简明、扼要。语言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语言,抓住课文的要点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轻松掌握课本内的知识。在教学时还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同样,在教学时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是最准确的、最能憾动心灵的。因此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总能引领学生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保护了学生应有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达到了保持学生学习语文欲望的极好境界。

崔峦老师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单”,不是“单一”、“单薄”,而是蕴含着“丰富”,抓住了语言文字这个根本,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简单”而“丰富”,在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中才能流淌动着灵动的美,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洗尽铅华,简约高效”。

猜你喜欢
一节课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背课文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