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轻舞飞扬”——对一个朗读指导过程的反思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三亚落日小女孩

邓 玲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家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浪漫是语文的气质。落日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意象,自然具有它特殊的文学意味。

一、案例回放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落日的美丽和壮观,我让学生先划出其中描写夕阳滑落时的句子和词语,接下来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看谁读得最棒。前两个学生读得都不错,第三个学生是个女生,她的朗读没能得到我的认可,于是,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这个小女孩又读了一遍,但和前一遍相比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小女孩低下了头。我也显得有些失望,但马上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说:“没关系,咱们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读出对三亚落日的这种喜爱之情的……”

下课后,本来想找那个小女孩交流一下,但她却一溜烟儿地离开了教室。于是那个“低下了头”的小女孩便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也打开了我思考的空间,我在想,她为什么读不好呢?

二、理性思考

1.触动心灵,才能产生独特感受

叶老师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就是说只有文本内容联系或引发起了儿童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会有味道。

这个小女孩之所以读不出“喜爱之情”,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文章没有引起她生活经验的再现,比如记忆中原本就没有“海边落日”这一表象,这在小学尤其在农村地区是极有可能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图片、想象等帮她建立起这样的表象,进而去感受落日之美,当然也可以借助其他喜爱的事物“迁移”到朗读指导中来;第二,虽然引发起了她的生活经验,但这个经验可能是痛苦的至少不是美好的,而这个可能的“痛苦经验”又直接影响到了她的审美情趣,面对这么多充满个性的孩子,我想这个可能是不能排除的。

朗读中的“有感情”不完全是文章本身所要传达的感情,也不是老师所认定的某一种感情,而是一种“真感情”,是文字所引发出的个体的心灵波动。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充分引发、调动起主体的真实情感体验,才能做到尊重个体的独特心理感受,也才能避免整齐划一或者矫揉造作。

2.“好”与“不好”的标准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平时就不善言谈,朗读基础也比较差,那么与自己以前的朗读情况相比,今天她的朗读也许就能称得上是“好”,是“进步”,关键是这“好”与“不好”的标准到底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

不能不指出的是,面对一篇文章,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之前,已经在脑子中有了一个“先在”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等。这个“先在”的标准就成了衡量一个同学朗读“好”与“不好”的一道门槛儿,而这个标准恰恰是从课文本身、从老师的审美感受出发制定出来的,并没有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也许小女孩会伤心:“我感觉这一次比以前读得好多了,但还是不好。”也可能会说:“我喜欢日出,就是不喜欢日落,怎么读出喜爱之情?”

我顿时明白了,朗读指导过程中的评价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因素,而尊重个体的情感体验也并不意味着朗读中“有感情”这一要求就没有了一个大致标准,事实上,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朗读还是要立足于文本,读出这种感情基调。所以,我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模子”自上而下地套在所有学生的身上,而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有针对性的审美情感引导。

3.朗读指导的“形”与“神”

朗读自然需要一定的技术才能准确传达出内心的情感,这是朗读指导中“形”的问题;但倘若朗读者并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中的情感波动,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整个朗读过程,这朗读情形及其对孩子日后的影响又会是怎样的呢?在如上这个朗读指导过程中,我的着眼之处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欠缺的恰恰是“神”的问题的解决,这种缺乏情感引导的朗读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指导效果甚微。长此以往,朗读就会沦落成为一种充满着矫揉造作“伪情感”的机械模仿。

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指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在其“神”,它实际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导航。

猜你喜欢
三亚落日小女孩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大漠落日
『贵州小三亚』——罗甸
尚赫训练营燃情三亚
落日
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