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方法

2015-08-15 00:51张冬兰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空白处课文情感

张冬兰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正确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语法的过程中,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在文本情节空白处进行训练

在学生阅读理解处进行训练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进行阅读情节空白处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引领学生充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阅读理解的过程之中,进而真正理解文章“空白点”的寓意,充分把握整篇阅读的脉络,有效地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叙事策略,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

在进行针对性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情节空白处训练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并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二年级上册的阅读课文为例,通过对课文进行整篇文章段落结构的内容讲解,随后要求学生找出情节中的空白处,并且解释空白处的含义,再结合自身理解进行内容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实际探究中有效获得了阅读能力的训练,为今后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学生情感共鸣处进行训练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更是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事物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可以有效实现小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情感共鸣处进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有关文献教材进行研究,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共鸣进行训练,在阶段性的实验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句型与句式变化的对比,让学生体味句子不同的情感色彩,并且结合递增式的修辞手法,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以文中内容为指引,让学生在情感交融的过程中,有效地领悟到了句型、句式之间转换的运用,为今后更好地进行语文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保证。

三、在学生思维发散处进行训练

语文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教学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在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创新的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当下语文教学中应该实施的重点。

在针对语文教学质量问题进行提高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之后一个阶段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实验组老师在教《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秋天的美好事物与季节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正确表述出其他几个季节的特点与具有季节特征的事物。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语文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问题有争议处进行训练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与学生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并且予以正确解答,这是当下国内教育有效发展的前提保障。针对我国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善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情况应当予以重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学生进行更加积极的发言与提问,在学生疑问处进行相应的训练,这样才是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教育理念的正确教学方式。

我们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发言,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与不同的看法向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反应,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疑问处的专项训练。

实验组老师在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通过对阅读内容中主人公为什么会仰面摔倒这一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章内容的研究与思考,并且围绕这一内容,不断向同学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解答,并且围绕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阶段性讲解,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真正做到将感知与理解完美统一,为今后的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空白处课文情感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创意美术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