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道: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多维途径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熏陶德育情感

朱 倩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应该更多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

一、立足文本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陶行知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古往今来,道德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阅读教学正是德育教育的首要阵地。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好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有风雅隽永的文章,有启迪他人的智慧思想等,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心灵的启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德育因素。比如,在学习《“生命桥”》时,我创设了感人至深的情景:在凄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看到了被猎人逼得走投无路的一群羚羊们,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举动,巨大的视觉反差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逐步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感受老羚羊们的伟大、神圣而又悲壮的爱,树立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又如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和文中的重点字句,让学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从而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就会有希望。德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二、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弘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的情感特点,以“情”为纽带,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形成情感氛围,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例如《第一次抱母亲》,我以播放《母亲》这首歌曲为导入,音乐渲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每个孩子都能融进情感的氛围,爱的温暖感在班级弥漫开来。接着,抓住重点语句来感悟课文的内容,达到真情互动,润物无声的效果。最后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感恩母亲以及长大后报答母亲的情感。

三、熟读背诵古诗文,逐步积累熏陶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要文以载道,德以载人。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虽然短短几十个字,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想看到更美的风景,需要做一番努力,要像诗人那样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生的境界才能升华。又如:于谦《石灰吟》一诗中,诗人表面写石灰历经磨难,赞美它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则是诗人借赞美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磨难,才能成为一个拥有石灰精神的人,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由于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德育的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成长阶段,贴近思想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与语文相关的历史话剧表演、诗朗诵、知识竞赛、故事会等活动。如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编排课本剧,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排演形式,学生能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等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并且也能让学生能感受到语言文化的厚重底蕴和魅力和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教师通过这些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的课外活动中。

猜你喜欢
熏陶德育情感
用艺术熏陶家风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艺术熏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此熏陶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