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补》的解构主义特征

2015-08-15 00:50董立婕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解构项羽

○董立婕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西游补》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该书以《西游记》的人物关系为基础,将故事情节插入在《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之后,与《西游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西游补》是一部世界观念、思想内容和形式结构都独成体系的小说,虽然只有十六回,但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西游补》中闪耀着解构主义的光辉,解构特征充斥全文,颠覆传统是《西游补》的一大特征。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西游补》对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重建,使之人性的一面更加凸显;而通过孙悟空的梦中经历,也对一些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其次,在叙事逻辑上,《西游补》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正叙、倒叙、插叙、补叙,由于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颠覆,其叙述有着独特的魅力与艺术特色。最后,《西游补》所用的语言也呈现出解构主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文和独白两方面。

一、人物的解构

(一)孙悟空形象的重塑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集猴性、人性与神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而《西游补》在塑造孙悟空形象时,加强了孙悟空人性的一面,该书对孙悟空的心理动机和潜在意识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表现了人性在困顿局面时应有的反应和心态。同时,《西游补》削弱了孙悟空神性的一面以及其神力,孙悟空由一个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变成了一个也会投降、作揖的普通人,并且还讲述了孙悟空娶妻生子等许多现实生活故事。《西游补》在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将孙悟空放下神坛,还原到了现实生活中,对《西游记》中读者的原本认识是一种解构:“与《西游记》相比,《西游补》里的一切似乎都颠倒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始终是清醒的、明智的,《西游补》中的孙悟空表面上是清醒的,是在哄骗别人,其实他做的一切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1]17-21

(二)历史人物形象解构

1.历史人物与历史真实的反差。《西游补》中描写了多为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如西施、范蠡、项羽、虞姬、秦桧、岳飞等,并且对他们所经历的重要历史时间进行了重写,通过颠覆而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解构,放逐与瓦解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如在第六回《半面泪痕真美死 一句苹香楚将愁》中,孙悟空为向项羽打听秦始皇消息,于是扮作假虞姬,欺骗项羽,项羽听信了假虞姬的言辞,没有听任何解释便起手将真虞姬杀死。这在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以及项羽形象的认识上形成了一种颠覆:虞姬不是在垓下自刎而死,却是被项羽亲手杀死。《西游补》解构了项羽的形象,使他由《项羽本纪》中所记载的情深义重的西楚霸王,变成一个不分是非、难辨真假的糊涂人,极具讽刺的意味。

2.置换性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影响。《西游补》在对历史的关照上,符合解构主义学说的置换观念。解构主义学者普遍认为,小说与现实和历史之间存在着一种置换的关系,即“作者置换成虚构的叙事者的角色,再将叙事者置换进想象中的角色生活……然后故事(在历史事件或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中)的“本源”又置换成了叙事的虚构事件”。[2]37《西游补》并没有作者主体或是第一叙事人称的介入,这种置换方式主要通过主人公孙悟空而实现。孙悟空本身作为虚构的人物,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中,又通过梦境置换到了真实的历史生活中。虚构人物在真实历史中的出现是对历史人物形象的一种解构,使得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显得异常微妙。

二、时空观念的解构

神魔小说本身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构和重新解读,即反传统、反现实,这使得神魔小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不必再受现实逻辑的制约”。[3]139而《西游补》在情节设定方面有自己的新意,而在时空设定上,《西游补》另辟蹊径,在当时的神魔小说中别具一格。

1.《西游补》时空观念的解构与重建。在空间概念上,同《西游记》所采用的手法一样,《西游补》在孙悟空上天下地的过程中扩大了现实的真实世界,架成了新的世界结构。《西游补》继承了《西游记》的空间结构,而《西游补》中的空间,除了指的是实质的天与地范围外,还将其内涵进一步指向了“梦境”。在以梦境为背景空间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新的世界和新的架构体系,《西游补》的空间范围更广阔。

在时间概念上,《西游补》也进行了解构与重建。同时,其对于时间的结构与重建是与空间相结合的。《西游补》每到了一个新的时间之中,便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如其回到楚汉相争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使得该书显得更加荒诞。所以,《西游补》对时空进行了结构和重建,时间空间相统一,形成了独特而超越天地古今的新系统。

2.《西游补》逻辑结构的意义。《西游补》也构成了特有的逻辑结构,主要具有三点意义。第一,这种逻辑本身就是对现实时空观念的一种解构,形成了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第二,这种逻辑是对“真实”与“虚幻”的一种解构,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双双打破,进一步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西游补》中,孙悟空是通过梦境而进入了“青青世界”、“矇懂世界”中的,这本身是虚假的、不存在的,但是他又在虚假中遇到了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人物,这一切又是真实的。然而,“无论何种被认为高贵的和不朽的事物,其实都是空幻的,未可执著的。他们或者已经不存在,或者终将不存在”。[4]55-65《西游补》瓦解了真与假,对真实与虚幻进行了重新分割和融合。第三,通过这种逻辑结构,《西游补》的情节与内容颇具新意,达到了戏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效果。

三、语言的解构

通常来说,文学作品的解构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其隐喻手法和语言使用上。而在《西游补》中,隐喻手法的解构方式大多是呈现在对现实的关照性和讽刺性上,是神魔小说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而《西游补》语言的解构特征,却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主要通过诗文和对白来体现。

1.诗文的解构性。《西游补》故事情节中穿插了大量的诗文,体现了鲜明的解构特征。首先,在《西游补》的情节之中穿插进诗文,延长了情节发展的时间,使得原本某一点的时间被无限放大,破坏了原本的结构和时空性;其次,《西游补》中的诗文内容往往严谨、肃穆,与荒诞的神魔小说形成了庄谐相对立的情况,但又通过作者的巧妙设计而结合在书中,达到了一种相互冲突的效果,例如孙悟空误杀他人所做的“送冤文”:

“呜呼!门柳变金,庭兰孕玉;乾坤不仁,青岁勿谷。胡为乎三月桃花之水,环佩湘飘?九天白鹤之云,苍茫烟锁?嗟!鬼耶?其送汝耶?余窃为君恨之!

……

呜呼!南北西东,未赋招魂之句;张、钱、徐、赵,难占古冢之碑。嗟!鬼耶?其送汝耶?余窃为君恨之!”[5]4-5

2.独白的解构性。不同于其他神魔小说,《西游补》并没有过多对神界魔境的描写,也没有大量的斩妖除魔情节。反而,孙悟空在人类世界的活动才是其重心,且伴随着其活动,出现了大量的心理独白:“它的故事发展顺序非常奇特,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逻辑顺序,而是按照孙悟空的心理活动来发展的,颇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味道。”[6]29如在全书第十四回《唐相公应诏出兵 崔绳娘池边碎玉》一节,孙悟空知晓孙丞相说的是自己,但他自己却没有立即起来辩解,而是想着“决是小月王一心欢喜师傅,留他不住,恐师傅想我,只得冤枉老孙,编成戏本”。孙悟空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带动情节发展,又强调了他的思维意识、强调了人性一面,又使得该书在幻想之外,展现出了意识流的特征。

运用解构主义学说的理论观点来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但用其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但中国古代小说中,不乏有一些在内涵、结构、审美和特征上,较为符合西方的某些文艺理论,用来进行结合研究也未尝不可。

正如本文对《西游补》中的解构主义特征做出了论述和说明,主要通过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时空观念和语言,认为《西游补》在孙悟空形象和历史人物形象上是一种颠覆,且瓦解真实的时空概念并重建了新体系,并且该书在语言上呈现出明显的解构性。在这些特征之下,对文学评论体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应该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1]刘相雨.颠覆与重构——谈《西游补》的哲理意蕴[J].枣庄学院学报,2012(4).

[2]米勒.重申解构主义[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

[3]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厚怀.《西游补》的妖魔突破与主题的翻新[J].明清小说研究,2010(2).

[5]董说.西游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云燕.《西游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解构项羽
还原
解构“剧本杀”
解构主义对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风格影响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重塑与解构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梦遇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