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性文学作品意境的当代意蕴阐释——以苏轼《定风波》词为例

2015-08-15 00:50柳路涛
语文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抒情性定风波实境

○柳路涛

(甘肃省庄浪县朱店中学,甘肃 庄浪 744607)

所谓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形象系统及所诱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创造出美丽的意境,并且能够让我们走进去,引发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对苏轼《定风波》词意境的当代意蕴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点。

一、以情景并茂为基础的意境表现

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它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景中含情、景中含情和情景并茂。这首词意境的表现特征是典型的情景并茂。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中雨后的景色与词人的感情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第一句写的是客观存在:沙沙的雨声敲打着树叶,并且“穿林”,给人以灵魂的刺激。但是主人公竟然说“莫听”,则大有一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如如不动”的禅者风范,主人公“宠辱不惊”的人格境界跃然纸上。“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主人公人格的外化,发自本心的吟诵和长啸,伴随着轻盈自在的脚步,构成了一幅不受外物牵引的达者雨中徐行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三句既是实景,也是一种情感宣泄或人生感语。这是接上上句,进一步抒写了外在事物所引发的内在的智慧和境界。主人公徐行的脚,穿的是草鞋,雨中行走不便,但是正因为是草鞋,也多了份自在。竹杖和草鞋的搭配,更显出内心深处的自由。从小序可以看出,主人公并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雨中行走并不着急避雨,这种人格境界非为那些骑马的外人所能道也。骑马之人的“忙”和主人公的“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洒脱呢?那些为着外在东西蝇营狗苟奔波的人,他们永远也难以体验一颗找到灵魂归宿的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读了这三句,才明白前面所写是主人公在有点醉意的状态下的情景。正因为如此,所以下雨并不觉得冷。当然也暗含着一种自然状况,就是当时没有风。这时主人公酒醒了,雨也停了,风却起了,而且是“料峭春风”,所以感到“微冷”。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来让主人公在体验人生的苦乐顺逆中成长,并且感悟,特意送上“山头斜照却相迎”,让他在风雨中看到光明,在悲伤中历练性情,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格物致知,乃至正心诚意,最终达到圣贤之人的境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的意蕴更加深刻。明明有萧瑟、有风雨也有晴,但居然在“归去”的一刹那间没有了。但是到底是“有”还是“无”呢?《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据此体会主人公此时的心境,才明白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是不一样的。因为陶渊明最终归隐了,而作者就其一生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辞官归隐生活,所以这种归隐,不是给肉体找一个退避的理由,而是要给灵魂找一个美丽的归宿——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词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情,情景并茂,正体现了上乘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

二、以虚实相生为中心的意境结构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二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但是虚实之间不是简单的结合关系,而是相互生发的关系,因为缺少的任何一方,另一方便失去意义和价值。《定风波》这首词不仅做到虚实相生,而且使虚实融为一体,从而涵盖更多的思想内涵。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许是主人公的境界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相互生发了,因此词的意境呈现了更广阔的内涵,更深沉的意蕴。眼前景是“实境”,心中事是“虚境”,然而几乎每句“实境”,又暗含了“虚境”,或者说,虚实相互生发,实在无法分清到底是实还是虚。《金刚经》曰“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执”一“破”,其实就是虚境和实境相互生发之后的升华,从而涵盖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实”也好,“虚”也罢,说到底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境界和解脱。《定风波》所呈现出的这种虚实意蕴,恰恰证实了高尔基的断言:“文学是社会诸阶层和集团的意识形态——感情、意见、企图和希望——之形象化的表现。”[1]1

三、以韵味无穷为意义的意境审美

意境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它包括情,理,韵,趣,味等多种因素。这首词以微酒状态下路途的偶然遇雨,来比喻人生的风风雨雨,形象贴切。上升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生命体验、人生阅历、社会历练之上的智慧境界。在这种审美情趣中,有雨声、竹杖、芒鞋、春风、斜阳这一系列自然景象,也有吟啸、微醉、酒醒、感悟这一系列人生感受,更有暗含的主人公在汲取了大地的营养、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气、圣贤的能量、自我的感悟之后的一种超然状态。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孤苦的老人,在雨中蹒跚而行,“穿林打叶声”真的不足萦怀吗?竹杖芒鞋真能胜过骑马吗?“回首向来萧瑟处”时真的打算归去吗?作者把风雨情景结合起来,并放置于广阔的空间,使其审美特征具有超乎寻常的统摄性。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这首词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蕴含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体现了抒情性文学作品意境的最高意蕴,也恰恰反映了龚鹏程先生所说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即在于它本身就是人类探索意义、发掘意义、建构意义的主要典范”。[2]112

上面,我们以苏轼《定风波》词为例,从以情景并茂为基础的意境表现、虚实相生为中心的意境结构、韵味无穷为意义的意境审美三个方面探讨了抒情性文学作品意境的意蕴。当然,抒情性文学作品意境的意蕴并不只这三个方面,笔者仅书管见,以求教于大家。

[1]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M].缪灵珠,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龚鹏程.文学散步[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抒情性定风波实境
定风波
临床实境考核在眼科住院医师实践技能结业考核中的应用
“实境课堂”为青少年点亮前行之光——泰兴市少先队实施红色基因工程
邱 含
《苏东坡·定风波》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