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谈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

2015-08-15 00:51顾文斌
语文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诗境情意情思

顾文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内容。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含在所描绘的事物当中。但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怎么融合才会呈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画面呢?这就不得不先解决一个概念“意象”。

意象就是指诗歌中带有情味的事物。事物本无情无味,属于自然界最本真纯粹的存在。但在诗人眼中往往是融入了一定感情的,有特定含义的。我们就称之为意象。而我们把这些意象在脑海里堆砌组合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就构造出了意境。简而言之,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组合创造的整体空间。所以鉴赏诗歌关键还是要从意象、意境入手。有了意境的美,才有了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美的标准,意境也就有了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语言形式、美的音韵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笔者试从古诗词诗境缘生入手,把握古诗词的意境特点,探索古诗词审美教学。笔者认为,古诗词诗境产生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不自禁惹情思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其意是指诗人事先没有准备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触动思绪,于是在对物、景进行描写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了,达到意与景的交融。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显而易见,诗中“闺妇”本无愁,喜妆赏景是其上楼的初衷,怎想煦日春色下杨柳拂拂,惹得她勾起了对上京赶考的夫婿的思念,于是喜淡思浓。这是诗中的人物随景生情。诗人自己也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

比如,崔颢的《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崔颢本意在登临黄鹤楼远眺,无奈繁盛草木之景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难以自抑。在这类诗中,诗人或者诗中人物的情意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没有预设,触景生情的过程比较明显。

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白居易的《春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一个宁静的乡村之夜,作者目见霜草,耳听虫声,环视无人,忍不住勾起了寂寞孤独之感,想要排遣而出门,却又辽望田野,惊现洁白如雪的荞麦花,心情自然转忧为喜了。所以诗人之情是由物所发,并随物变情。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景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是隐蔽着自己也不自知,耳目一旦触及外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便唤醒了心中的意念情思。

二、苦心孤诣传情意

王国维崇尚“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有时候,诗人有万千情意想要传达,苦于无处可泄。因为情思是无形的,虚的,怎么办?只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情思为景物,就是移情入景,以神求形,通过境来表现意。

比如,宋代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深秋重阳,深守闺房的李清照已又一年未见夫婿赵明诚,清秋渐冷,思绪与日俱增,念意难传,只能通过“黄昏时独酌的酒”、“菊香”以及“比黄菊还瘦的人”几个意象来衬托自己怀思憔悴的心境。类似的还有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试问:秋天是归来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红叶沉沉的季节,人心更多眷恋,更渴望温暖,为何作者会觉得这个秋天更令人伤感、冷清?缘皆因离别,所以,尽管是清晨美景,作者看到的仍是凄寒晓风,凋残明月,却足以引发自己当时的离恨别愁和难舍思恋。

再比如,杜甫的《春望》中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乃无语之物,怎会溅泪和惊心?而其时,作者早已溅泪和惊心。显然易见,他是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了花鸟身上。从而营造出了一副国破家亡,草木萧条,人心伤悲的意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词一物,一句三词,看似简单、通俗,没有具体的描绘,只是景物的随意堆砌,但仔细一瞧,选取的每个景物都流露一种枯瘦昏暗的冷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是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连结成一脉景致,现于沉沉迟暮中,都寄托了在外游子浪迹天涯的伤悲之情。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移入其中,构造出来的意境就浑然天成了。

移情入境的前提是选取的景一定是最适合达情的媒介。如果你所选的“景”无法成功传达出这个“情”,也就没有意境可言了。

三、物我相融成一体

有时候,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即所谓的情景交融。例如,典型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诗中早莺似乎争着飞上枝头欢叫,新燕似乎争着筑新窝,面对早春的到来,他们也充满了喜悦之情,再加上迷人眼的乱花,没马蹄的浅草,不停踏春的游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整个春天的景象洋溢着快乐。而诗人感受着这样的气氛,自己也情不自禁地快乐着。物情与我情自然交融在了一起,勾勒出一幅惬意欢乐的游春意境图。

再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回忆去年的景色令人伤感,看到今春又将过去更添愁韵,可谓情景交融。

诗境是古诗词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赏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理解并明确区分每一类诗境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诗词内核,进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获得真正的艺术美。而作为教师,围绕诗境产生的特点顺藤摸瓜,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的花园,也不失为赏“生”悦“己”的文学之旅。

猜你喜欢
诗境情意情思
佘景峰
诗境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心愿之选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拗九粥情思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