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预期标记“反而”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2015-08-15 00:50○刘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偏误副词句式

○刘 畅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一、反预期标记及其属性

21世纪以前,中国学者就已经使用“预期”描述汉语某些句式的表义特点。吕叔湘描述转折复句时指出:“凡是上下两事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说不谐和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Heine et al.认为,在根据“预期”(expectation)建构起来的世界中至少包含两种状况:预期状况和非预期状况。使用语言手段区分这两种状况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标注非预期状况的语言手段是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s)[1]。

反预期标记是标示反预期信息的语法手段,以副词和连词为主,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在话语中一般不重读,无真值条件意义,但具有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它是从语用角度分出的一个功能类,语用功能就是标示话语中某一信息与言者或听者的预期相反,只要具备这一功能的语法手段就是反预期标记[2]。

Heine等曾指出反预期标记的两个属性:

1.它们的使用隐含了被断言的情形与特定语境里被预设、预期的情形或者被认为是常规的情形之间的一种对比。

2.前者与后者背离,反预期标记的主要功能是将这个断言与预设或预期的世界以及常规联系起来。

二、关于“反而”的研究现状

作为反预期标记的副词“反而”,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它解释是:“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迄今为止,已经有多位学者对副词“反而”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马真较早对其语义、词性进行了研究。他对“反而”一词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其使用的语义背景: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B.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并没有出现或发生,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A、B、C、D表达不同的意思,“反而”就出现在D层意思的语句里。这四层意思可全部说出来,也可以不全部说出来;可以通过一个单层复句或一个多重复句的形式表达,也可以通过一个句群表达,还可以通过一个单句形式表达。马真使用过下面一个例子:

[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意]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C意]可是并没有凉下来,[D意]反而更闷热了。

上面是“反而”句的完整式。据马真观察,“反而”句也可以以简略式出现:

[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D意]反而更闷热了。

[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意]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D意]反而更闷热了。

[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C意]可是并没有凉下来,[D意]反而更闷热了。

马真这样总结“反而”的语法意义的:“反而”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3]。

邢福义将“不但不p,反而q”这一典型句法结构形式称为“反递”句式,并从内部关系和外部形式上对这一句式进行了考察。从内部关系看,p和q之间是“反中有递”的关系,不p和q之间是“递中含反”的关系,p和q之间存在着递距。从外部形式看,这一句式包含四个要素:预递词“不但”类词语、反转词“反而”类词语、否定词“不/没”类词语,以及对立概念词语p和q[4]。

三、关于“反而”的偏误分析

目前,“反而”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教材和工具书把“反而”解释为“和所想的相反”,或“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5]。单从词义上说,这种注释是不错的,但如果不结合它出现的语境进行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使用上的偏误。

(一)关于“反而”的偏误类型

1.误代偏误:主要指将其他词误用作“反而”的情况,如用“反而”误代表转折关系的“而”、“却”、“然而”、“竟”等。

如:大多数的父母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下一代作出牺牲,吃的、穿的、用的都尽量给孩子们最好的,自己反而省吃俭用。(“反而”应改为“却”)

2.误加偏误:主要指在上下文语境不具备使用条件时强行使用“反而”,使“反而”成为冗余成分。

如:他说:“我们俩都不属于这座庙的主人,所以不应该这么算,反而应该由主人来决定。”

3.匹配偏误:这类偏误为“反而”句式的前分句或后分句语义失误、搭配不当等。

如:人多了未必有好处,反而麻烦更多了。(“未必”应改为“不但没”)

4.错序偏误:这类偏误是指“反而”用错了分句。

如:反而有些人不但不放弃,继续往前走,克服困难,脱离险境。

(二)关于“反而”的偏误成因分析

根据“反而”的语法意义、语法结构特点,造成以上偏误的原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对“反而”的语法意义理解不够明晰,混淆了“反而”和“却”等词语的语义差别。2.没有掌握“反而”句中小句的语义、句法关系。3.没有把握好“反而”句的句式使用规律。“反而”句的语义表达重点在后段部分,这就要求C、D句是不能缺失的,一旦缺失或者表达失误,就会引起偏误。4.没有掌握好“反而”句中关联词的用法,没有建立起语感。

四、关于“反而”的教学策略

“反而”句的教学,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其语义和结构特点分层次进行。

1.从语法意义来看,强调“反而”句式的语义特点和成句条件,实际结果与预期是相反或临时对立的关系,这种相反或对立的关系通过分句中一些词语、语句来实现。

如:这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不但没有饥饿,反而到处是丰富的商品。(饥饿丰富)

2.结合四段式完整结构进行操练,可以先讲练完整的四段式,再操练隐含的三段式和二段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反而”句式的结构关系。

如:我帮了他A,他应该感谢我B,他不但不感谢我C,反而冲我发脾气D。

3.在实际交际中,人们会隐含一些语义明显的分句,因此在学生准确把握“反而”句的语义和基础句式结构后,进行第二层次的训练,即“反而”的常态句式训练。

如:春天到了,天气应该暖和了,(天气)不但没暖和,反而更冷了。

可以简化为:春天到了,天气不但没暖和,反而更冷了。

4.在使用“反而”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偏误,特别是容易与表示转折的句式混淆,因此教学中要预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说明“反而”跟“却”、“可是”等词的不同。

如:我以为他回国了,他反而没有回国。(×)

可以改为:我以为他回国了,他却没有回国。

5.强调“反而”常出现的环境,即常用句式“不但不/没……,反而……”,根据学生水平可做适当扩展[6]。

“反而”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全面准确地认识“反而”的语义背景及其语义构成,任何时候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更具有实用价值。汉语热持续升温,“反而”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把“反而”的语义背景及其语义构成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希望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对“反而”句的理解和教学有些帮助。

[1]谷峰.汉语反预期标记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14(8).

[2]陆方喆.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及分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3]邹哲承.也说“反而”[J].语言研究,2010(10).

[4]朱娟.语气副词“反而”探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6]牟世荣.外国留学生“反而”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J].汉语学习,2013(2).

猜你喜欢
偏误副词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特殊句式
副词和副词词组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