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低碳出行,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合肥城市公共自行车可行性探讨

2015-08-15 00:50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41
安徽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巢湖合肥系统

王 忠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0 引 言

近年来,每逢两会期间都会提到城市交通问题,虽然道路在不断拓宽,但市人大代表们仍感到马路上十分拥挤,且经常遇到交通堵塞,尤其是上班高峰期间。反思这几年城市规划与建设,深感绿色交通特别是公共自行车交通规划理念的缺失。

公共自行车最早缘起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即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白色自行车计划”[1];此后,技术和运作逐步成熟,实践范围不断扩大。公共自行车的推出旨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契合了许多城市希望减少小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以及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愿望[2]。

1 推广的基础条件分析

截至2014年年底,合肥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19.7万余辆,每个月基本上都在1万辆左右[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自行车保有量约为60万辆左右,如按每日出行的自行车约占全市自行车保有量的50%计算,约有30万辆左右上路,可见自行车仍是市民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合肥市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除极端天气外,一年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适宜骑车出行,发展自行车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市民也有长期使用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良好传统,推行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 推广的政策环境条件分析

2.1 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的要求

2008年10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合肥为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要求建设成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验区和示范窗口,希望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节约建设用地面积25%以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20%。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据专家测算,在交通拥堵的城市,10km之内,自行车的速度往往比轿车更快。德国有关资料表明,在行驶过程中,自行车仅占地8m2,摩托车18m2,轿车30m2。据荷兰自行车协会研究,自行车所需停车面积为1.6m2,轿车则需22m2[4]。因此,公共自行车是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的典范。

2.2 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需要

合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早在1998年就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区划调整后,巢湖划归合肥市管辖,市域旅游大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依托巢湖独特的资源和鲜明的文化,打造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谋划巢湖国家生态公园,使合肥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目的地之一的建设已全面启动。

资料显示,自行车已被许多旅游城市在休闲与观光活动中广泛使用。骑自行车可以促进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耐力及有效控制体重等健康效益[5]。骑乘者可以利用“慢骑”于城市巷弄之间的机会,了解与享受城市文化与风貌,达到深切体验城市光的目的[6]。因此,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即营销了城市,又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调查显示,合肥99%的被调查者对公共自行车表示赞同。74.6%的本地居民表示,近距离出行会租用自行车出行;60%的外来人员表示,如果有高效便捷的交通换乘设施,将会选用自行车“品味”城市风情。

3 初步规划构想与建议

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引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就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本身而言其绩效尚不够理想[7]。如何将公共政策转化为民众自觉的行动,并提升运作效能,除了与租赁点的合理布局,交通骑行环境的改善外,还与城市性质、职能和特色空间的匹配密不可分。

3.1 引导“公共自行车+公交站点”的出行模式

虽然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机动化,出行目的多样化,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四个主要方面因素的挑战[8],但提高用地集约化程度,建设集约型城市是应对当今发展问题的必要手段。在不断建设完善公交和地铁的同时,需要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建议依托日益完善的公共交通,做好与公交和地铁站的无缝换乘,建设覆盖居住区、中小学、商业、文化、体育中心,形成使用便捷、运转高效、管理有序、具有特色的城区“公共自行车+公交站点”系统。近期可在老城区、滨湖新区推广。老城区重点是改善骑车路面环境,建设自行车租赁站点;新城区重点是增加公交线网密度的同时,统一建设公交+自行车租赁站点,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待完善后在主城区推广。

3.2 探索“公共自行车+旅游景区”的城乡特色游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建国后,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建议依托开放式的环城公园,形成辐射连接古迹景点的公共自行车网络。重点是完善其标识系统和联络线的骑行环境整治,并协调做好各景点的租赁点的配套建设。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拥有200多家科研机构,42所高等院校,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9]。建议利用科教游资源,打造安徽旅游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形成城市又一道靓丽的风景。重点是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申报国家A级景区,建设满足观光和自身需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做好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工作。

巢湖作为合肥城市核心资源,自然风光秀丽。建议依托环巢湖公路(绿道),串联环湖十二镇、古村庄落、名人故居等人文要素,推进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公园的申报工作。重点是统筹周边县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将具体规划设计要求落实到绿道、特色乡镇和美好乡村等建设中。

4 结 语

当前,各城市之间都在相互借鉴以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公共自行车建设模式。在综合权衡是否全面引入,以及在论证其可行性、考量财政投入和评估其运作绩效时,需要围绕城市发展目标,结合城市资源、城市空间特色,超前谋划提前预控,使低碳出行理念尽快融入城乡各项建设中。

[1]王志高,孔喆,谢建华,等.欧洲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案例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9(4).

[2]张艳,赵民.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作实践分析与政策取向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4(6).

[3]华新红.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20万辆[N].合肥在线-合肥日报,2015.

[4]李晓清.“自行车王国”为何骑车出行难[N].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

[5]黄金宏.骑乘自行车健康行[J].学校体育,2006(4).

[6]严燕琴,简博秀.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之研究-以台北的微笑单车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4(6).

[7]张艳,赵民.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作实践分析与政策取向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4(6).

[8]杨建荣,过秀成,高奖.新形势下大城市自行车规划方法探讨-以马鞍山市为例[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C].2005.

猜你喜欢
巢湖合肥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WJ-700无人机系统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