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东阳试验示范基地水利配套工程方案设计

2015-08-15 00:48王艳军
山西水利 2015年6期
关键词:机井蓄水池支管

王艳军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农科院是山西省重要的农业科研单位,原试验示范基地位于太原北营,为适应太原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对该基地进行整体搬迁,新建的东阳试验示范基地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西阳村北,距太原市区约20 km。试验示范基地所在的东阳镇位于榆次区西南端,基地东边为太长高速公路榆次出口,南边界紧邻东(阳)—徐(沟)公路,东西宽约1.8 km,南北长约 1.5~1.65 km,面积约 166.7 hm2。

东阳试验示范基地属晋中盆地潇河冲积平原区,基地内地形平坦,地面高程在海拔795~800 m之间,项目区有津水河穿过。工程区地处汾河支流津水河流域,晋中盆地西边部,河流相洪冲积平原区,总体地形东南高西北低,略有起伏。

2 工程任务及方案设计

2.1 工程任务

东阳试验示范基地水利配套工程的任务主要有:一是确保试验示范基地防洪安全;二是保证项目区133.3 hm2试验示范地的灌溉水源,促进当地科研可持续发展。

2.2 方案设计

本项目工程设计内容包括:修整排洪渠1.88 km;新建备用蓄水池3万m3;更新机井4眼,配套机井8眼;灌溉方式采用以低压管灌方式为重点,同时考虑部分滴灌和涌泉灌工程的节水灌溉方式。

3 水源及输水管网工程

3.1 供水水源

项目区灌溉供水水源以现有机井为主,新建蓄水池作为备用。项目区现有机井12眼,分布不均,成井年代不一,本次设计根据水文地质情况,考虑项目区均匀分布,4眼更新机井位置进行调整,其余8眼机井配套自控设备。在各机井附近建机井管理房12个,新建3万m3蓄水池作为灌溉高峰期补充水源。

3.2 输水管网工程

根据科学试验需求,对配水管网进行了优化设计。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00 hm2,为方便机械化耕作,调整了支管间距。其中膜下滴灌面积12.3 hm2,大棚滴灌面积17 hm2,涌泉灌面积4 hm2。

3.2.1 低压管道灌溉

灌溉水源以水井为主,备用水源作补充。项目区正常情况下实行单井单灌,平均每眼井负担的灌溉面积为13.3 hm2;灌溉用水高峰时段,当某一地块用水不足时,启用备用水源或就近机井水源为补充。

项目区东片区3~5号水井出水干管相互连通形成环状管网,水源相互补充;西片区6~12号机井出水干管以及备用水源出水管道相互连通形成管网,水源相互补充。

低压管道灌溉方式为地埋管道引水灌溉,输水管道采用干、支两级固定低压管道,田间设给水栓,给水栓软管连接浇灌。管网布置采用“丰”字形和梳子形,一般支管垂直于干管布置,地块南北边各布置一条支管,中央布置一条支管。一条支管接多个给水拴,给水栓间距一般为50 m,接软管两侧供水。每个出水口设混凝土消力池进行保护,管道与机泵出水口连接处安装止回阀和排气阀,干管与支管连接处设检修阀,每条支管末端设渗水井。管道布置一般为直线,避免弯道和起伏,同时管道与田间道路布置相结合,方便管理。输水管道埋设在地面以下,管顶以上覆土深度1.0 m。管材选用直径110 mm、0.4 MPa和直径125 mm、0.6 MPaPE管。

3.2.2 滴灌

项目区内2号水井负责东1、东2地块连栋温室和大棚滴灌用水,独立成网。滴灌方式采用内镶式滴管带灌溉,工作制度采用轮灌布置。滴灌系统由首部枢纽、管网及滴管带组成。首部枢纽包含闸阀、压力表、施肥灌等,布置在大棚内。管网系统由干管、支管、滴管带及各种管件组成,干管布设在大棚外侧;支管垂直干管布置,并延伸至大棚内,与大棚平行布置;滴管带垂直支管布置,间距1m;毛管间距1m,长度10m。管材选用直径110 mm、0.4 MPaPE管。干、支管埋设方法与低压管道相同。

3.2.3 膜下滴灌

项目区西4、西5、西6地块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灌溉水源由7号水井供给。7号水井与相邻的6号和8号水井连通形成管网,水源相互补充。

3.2.4 涌泉灌

项目区内东8地块除建设用地外其余主要种植果树,采用涌泉灌溉方式,灌溉水源为1号水井,独立成网。系统管网为:干管、支管和毛管三级,管网布置采用梳子形。干管布置于地块南、北两端;支管垂直于干管布置,间距50 m;毛管垂直于支管布置,在一颗果树旁布置3个涌水器。干管与支管连接处设检修阀,每条支管末端设渗水井。干、支管埋设方法与低压管道相同。

3.3 蓄水池设计

3.3.1 蓄水池容量确定

按照灌溉制度设计及水量平衡,项目区全年总灌溉需水量为36.4万m3,备用水源按总需水量的8%考虑,确定蓄水池容积为3万m3。

3.3.2 蓄水池结构设计

蓄水池采用均质碾压土填筑,东、西、北三侧利用现有地形,南侧为均质土碾压池堤。蓄水池池底高程791.2 m,池顶高程 794.7 m,池深3.5 m,池底南北长35 m,东西长290 m,为梯形断面,临水面坡度 1∶2.0,南侧土堤背水侧坡度1∶2.5。蓄水池池底清基后进行池底碾压密实,铺设防渗复合土工膜,其上为600 mm厚覆土层。蓄水池内侧坡面经碾压、整平后自下而上依次铺设防渗复合土工膜、20 mm厚的砂浆垫层和150 mm厚的现浇混凝土板,水位变幅区每块板尺寸为2.0 m×2.0 m,其他部位每块板尺寸为5.0 m×5.0 m,板与板之间的伸缩缝内填充聚硫密封胶,坡面现浇混凝土板护面需延伸入池底面5 m。蓄水池南侧均质碾压土堤下游坡采用连锁型混凝土生态砖防护,其下为150 mm厚的中细砂垫层。池顶四周均设3 m宽的人行道,路面铺设人行方砖,下垫100 mm厚中细砂垫层。池顶临水侧均用石材栏杆防护,南侧池顶背水侧用路缘石防护,路缘石每隔20 m留一缺口,方便排水。蓄水池南侧土堤背水侧793.3 m高程处设3个观测点,中间设1个,两侧距池端10 m处各设1个,观测土堤的沉降变形。池顶以上东、北两侧与项目区规划道路以1∶2.0的斜坡衔接,坡面为生态护坡,并用砌石做3处台阶与项目区规划道路连通。

3.4 排洪渠改造设计

3.4.1 排洪渠流量确定

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本工程等别为Ⅴ等,建筑物级别为Ⅴ级,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但由于津水河穿东(东阳)清(清徐)公路,公路排洪涵最大过流能力仅16.48 m3/s,下游民生干渠最大输水流量为22.9 m3/s,考虑一定的安全余度,故排洪渠设计流量确定为30 m3/s。

3.4.2 排洪渠布置及结构设计

根据排洪渠的走向及地形条件,将排洪渠分为两段,上游段全长903 m,设计纵坡1/500;下游段全长977 m,设计纵坡1/400。排洪渠全长1.88 km,梯形断面,底宽10 m,两侧边墙采用浆砌石重力式结构,内坡坡比1∶0.4,外坡为直立,堤顶设20 cm厚混凝土压顶,渠底以上墙高2.2~2.3 m,基础深入渠底以下0.8 m。排洪渠底面设0.3 m厚浆砌石护底,浆砌石断面每10 m设一道伸缩缝,缝内设止水,内填PE泡沫板,表面用沥青砂浆填缝。渠底及边墙基础圬工结构下部依次为30 cm素土夯实和复合土工膜。排洪渠堤顶两侧为1 m宽的人行路,外侧土质边坡1∶2.0,人行路和土质边坡均采用植草砖防护。沿排洪渠每隔450 m左右,在渠堤外侧土质边坡设置人行台阶。

3.4.3 节制闸设计

沿排洪渠平均每隔450 m左右设1座节制闸,共设4座,拦蓄非汛期洪水,闸前最大蓄水深度1.437 m,末端最小蓄水深度0.32 m,排洪渠总蓄水量2.7万m3。

节制闸垂直于排洪渠布置,由进口渐变段、闸室段和出口渐变段三部分组成。进出口渐变段长均为5 m,采用M7.5浆砌石圬工结构。闸室段长7 m,3孔,闸孔尺寸 3 m×2.3 m(宽×高),底板厚 80 cm,中墩厚1 m,边墩厚0.9 m,均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下部设10 cm厚的C15混凝土垫层,基础处理采用30 cm厚的3∶7灰土垫层。启闭平台和操作平台均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操作平台两侧设钢梯,外侧设不锈钢栏杆。闸门采用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平板铸铁闸门。

3.4.4 分水闸设计

分水闸位于4号节制闸上游侧桩号1+712处,与排洪渠正交。闸室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1孔,孔口尺寸1.2 m×2.3 m(宽×高),底板厚50 cm,两侧边墩厚0.7 m。底板下部设10 cm厚的C15混凝土垫层,基础处理采用30 cm厚的3∶7灰土垫层。闸门采用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平板铸铁闸门。

分水闸室段与退水管进水池以1∶0.5陡坡相接组成过渡段,水平长0.94 m,进水池长2.04 m,宽1.2 m,深3.8 m,均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处理与闸室段相同。

4 结语

本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区的防洪等级,同时对整个项目区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可对该示范基地进行长距离统一调度。

猜你喜欢
机井蓄水池支管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新型根系状脱水管的构造参数研究及脱水模型构建
护秋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昆钢6#高炉热风炉支管波纹补偿器技术改造
淮北市农用机井质量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浅析
国际化工项目中压力管道支管补强计算的探讨
PP模块化蓄水池在海岛施工的应用
核电厂小支管振动评定方法与减振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