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借助钢琴为载体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思考

2015-08-21 01:29郝君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载体推广

郝君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许多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最易被人接受、传承的一种手段。借助世界流传最为广泛的乐器——钢琴,将它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是使中国本土音乐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钢琴;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传承;推广;载体

[作者简介]郝 君(1979—),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钢琴演奏专业,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与演奏。(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中国钢琴作品风格及其比较研究“(11YS10)

中国是一个蕴藏深厚文化底蕴、沉淀了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音乐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九千多年前的第一支乐器开始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始终伴随着整个国家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变迁。直至今日,现代化的进程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玲琅满目的商品、不同国度的文化交流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异国音乐元素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被认知、接受甚至喜爱。多种风格音乐的并存让我们能与世界音乐潮流同步。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传统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消失。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传承传统音乐的意义

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中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品质,它是传统思维方式和历史环境的一面镜子,是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能够反映当时的历史环境,让现代人同样能感受到特定的历史情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特殊反映。传统音乐与文字记载的内容一样能体现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风貌,但音乐带给人们的是更加感性、更加直接的感受。

随着信息交流的不断强化,大批的外来音乐涌入中国,电子音乐、摇滚音乐、偶像天团等等应接不暇。在这如洪水般的现代音乐风靡的过程里,传统音乐已经在逐渐远离我们。这样的一场文化殖民侵略已经让大多数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越剧、什么是昆曲、什么是劳动号子、什么是长调等等。盲目的追求时尚潮流让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我们”是谁。丢失了传统音乐也就丢失了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根基”就有可能萎缩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在接受吸取先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根基”在不丢失“根本”的同时与世界接轨、接受新鲜事物,结合我们本民族的特点进行创新利用。

二、借助钢琴为载体的优势

众所周知,钢琴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乐器,虽然它进入中国仅有短短的三百多年历史,但是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速度相当的快。作为一种乐器,它有着比传统单旋律乐器更为丰富的和声效果,有着比任何一件乐器都广阔的音域,有着极为丰富的音色和极富亲和力的音质。这使得钢琴即能成为独奏乐器也能成为合奏、伴奏乐器,即能与西洋乐器合作也能与我们的民族乐器合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学习,它有着比任何乐器都丰富的独奏、重奏曲目,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作曲家都会为它进行创作,通过对它的长期的练习就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提升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需要的是弹奏者高度的专注力,灵敏的听觉力和双手十指之间的相互协调力。十指极为独立的敏捷性动作使得弹奏者的左右脑得到共同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上练习一首作品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毅力和科学有效的方法,练好一首作品就是对科学严谨态度的一个挑战和检验。因为它有着如此多的长处,所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成为大多数家长选择给幼儿从小学习的一件乐器。这些也是它能从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少数“舶来品”发展到走进校园、走进普通家庭的一件乐器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将发展传统音乐与钢琴这个载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利用这件西洋乐器现在的普及性来推广中华民族的本土音乐,还能让中华民族的音乐借西洋乐之手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三、中国传统音乐与钢琴完美结合的艺术成果

1.萌芽时期。由于对钢琴接触的时间不长,还没有经历完整全面的西方作曲理论的学习,所以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都是曲式短小、技法简单的小曲。如1913年赵元任先生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这首作品就是赵先生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作而成,并且在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风琴弹奏会上公开演奏,这次的演奏也就预示着中国钢琴创作的开始。同一时期的还有1923年萧友梅创作的富有民族旋律音调与和声色彩的《新霓裳羽衣舞》等等。

2.成熟时期。在此时期中国作曲家已经接受了更为系统的传统西方作曲技法的学习加上前辈们探索的经验,使得这个时期的创作手法日趋成熟,并且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杰出作品流传至今。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这是一首成功将西方复调创作手法与中国音乐语汇相结合的作品,运用具有东方特色的和声对位描画出一幅轻松愉悦的田园风光。又如,翟准创作的《花鼓》是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和民间小调《茉莉花》为主题并始终贯穿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锣鼓点,反映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画面,极富民族特色。

3.繁荣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艺术方针,在这么开明的方针指导之下作曲家们的创作激情被点燃,一批批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被创作流传开来。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高产时期。代表作品有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欢欣鼓舞、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生机勃勃的社会面貌。桑桐以内蒙民歌为主题创作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作曲家陈培勋创作了一批以传统广东音乐为元素的作品:《卖杂货》《旱天雷》《思春》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大多以现成的民间曲调为动机,配以变化的节奏和织体。创作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困难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原因导致我国经济、文化、教育都进入了艰难时期。钢琴由于它的外来性更是被看作资产阶级的产物被查封、充公,钢琴创作受到极大限度的约束。一些钢琴家像殷承宗等不甘心钢琴就此败落,他们用钢琴在天安门弹奏《白毛女》、用钢琴改编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成为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中国钢琴作品。所以在此时期,改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成为主流,一大批成功的改编作品流传至今。如:改编自古曲类的王建中《梅花三弄》、黎英海《夕阳箫鼓》,改编自民族器乐作品类的储望华《二泉映月》、陈培勋《平湖秋月》,改编自民歌类的王建中《浏阳河》《绣金匾》等。

5.多元化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给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音乐的发展有了勃勃生机。创作技法上开始大量的运用现代作曲创作理论,减少主调音乐贯穿整首作品的形式,风格上写意、印象及中国水墨画的格调作品占多数。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作品描写、表现的都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神韵。如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陈怡《多耶》、模仿传统民族乐器美妙和谐之声的《筝萧吟》、描写侗族风情的邹向平《侗乡鼓楼》、还有追求独创创作技法的彭志敏《风景系列》赵晓生《太极》等。虽然这些作品加入了新的音响概念、无调式的创作手法,但始终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性。

四、借钢琴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方法

1.提高钢琴教师与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由于钢琴是一种“舶来品”,它的学习一直是在国外的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每一位弹奏者都在受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如果让外来文化的审美在我们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本民族的审美将大大受到排斥,民族风格的音乐也将逐渐被淡忘甚至被取代。从专业院校走向社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将从事专职或者兼职的钢琴教育工作,所以从教育的源头入手,强化授业者的民族使命感是不可忽略的工作。

2.挖掘保护中国传统音乐。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要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加以整合、发展,在传统文化上进行继承与创新,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许多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还藏在田间地头,如果不及时流传下来,就可能随着社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消失殆尽。

3.期待更多符合当代社会审美标准的不同程度的优秀作品。钢琴创作从萌芽走到今天虽然已经积累了近千首的优秀作品,但是成熟作品的高产年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能反映近二十年中国社会变化、时代特点,符合现代审美潮流的作品数量十分有限。如适合儿童练习的初级曲目《社员都是向阳花》、《火车想着韶山跑》、《放牛娃儿盼红军》等,虽然都是优秀的作品,但是对于没有经历动荡的年代、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熏陶的儿童来说是很难理解音乐的意义的。如果从最初级的入门开始就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并能够贯穿初、中、高级阶段,那么在学琴者的心里,民族音乐的这颗种子就能牢牢的扎根。

4.各类媒体、专业机构对中国钢琴的重视和推广。就在2014年9月举行的CCTV钢琴大赛的章程中规定,用中国作品参赛有着0.3的加分,而且也有相当数量的参赛选手选择中国作品演奏,甚至还出现了几个业余的孩子弹奏自己创作的作品来竞技。尽管他们创作的手法还很稚嫩,但不得不说这反映了我们在现代钢琴教学中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如果能继续坚持下去也将为中国钢琴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还有近些年在中国举办的许多全国性的、国际性的钢琴大赛都会设立中国作品演奏奖,甚至中国作品被规定成必选曲目。这样的举措不光让中国人能弹奏自己的音乐也能使中国元素的音乐走出国门像汉语、武术、中医一样被外国人学习。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J].华乐出版社, 1996,(5).[2]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J].音乐研究,1983,(2).[3]辛丰年.钢琴文化三百年[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4]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5]孙维楠.中外名曲欣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程文燕]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载体推广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