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因

2015-08-21 01:48张小迎冷小黑
老区建设 2015年1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张小迎+冷小黑

[提 要]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既受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家庭与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期盼与心理预期。文章实证分析了当前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因,从发展因素、家庭因素和农村传统因素三个方面说明了投资动因的差异。

[关键词]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动因

[作者简介]张小迎(1977—),女,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冷小黑(1974—),男,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江西宜春 336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意愿研究”(13YB019)

一、前言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既受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家庭与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期盼与心理预期。201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又一次成为大学生就业季人数之最,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付出了“高昂成本”却无法实现理想就业的农村家庭子女来说,“因教返贫”不仅仅是带给农村家庭沉重的代价,新的“读书无用论”从大学蔓延到高中、初中,甚至农村小学,这更带给社会更多的警醒与思考: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让农村家庭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有高等教育的个性。一方面,对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门槛较低,为那些在基础教育阶段无法享受优秀教育资源的农村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可以与就业市场实现更好的匹配,也为农村学子就业提供了较好的保障,缓解了“毕业即失业”、“因教返贫”的困境。

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必然考虑较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来说,只要收益(或远期收益)高于成本,就会产生投资意愿。亦或农村家庭考虑的有“走出农村”等的心理因素,否则将减少或者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因而,由于农户对收益方式、收益时限、心理预期等的差异,对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研究,不能仅仅从投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的角度,必须透过表层的经济因素,探寻其内在的动因。

二、数据来源和教育投资动因的基本情况

2014年5月和6月就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意愿情况,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袁州区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校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共获得有效的农村家庭样本230个。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将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因区分为三大类:发展因素、家庭因素和农村传统因素。各种动因因素的表述和家庭赞同与否的数据见表1。

三、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动因分析

1.关注未来发展是农户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重要动因

在对“接受高等教育后,将来发展的机会会更多,发展会更好”、“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更好的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收入”、“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学习到知识,而不是只为了金钱”等表述的认同上,农村家庭学子表现出了很高的认可,赞同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6.5%、88.7%、86.1%。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能给投资者带来可靠的收益。这种收益不仅体现在近期的经济收益,更体现在远期的发展机遇,相对于其他投资,个人的高等教育投资是合算的。

“人力资本理论”学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若人力资本投资增长3.5倍,收益将增长17.5倍。教育反映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来提高个人的经济收益,进而提升宏观层面的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农村学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能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构建团队精神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逐渐形成和体现高等教育的优势与潜力。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决定下岗、再就业和收入多少的关键因素还是教育[1]。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和个人发展前景的认同上,农村家庭体现了某些矛盾性。对“读高职专科,低人一等”、“高职专科能得到社会、企业、家庭的认可”的比例分别为10.9%、51.3%。虽然有近九成的农村学子不认可读高职专科会低人一等,但只有约一半的农村学子认为高职职业教育能得到社会、家庭等的认可。当要把个人想法放入到家庭、社会的大熔炉中时,却不得不考虑社会环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接纳。

2.家庭因素是农户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心理支持动因

单纯从经济收益来解释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因,显然是不够的。若按照成本收益的视角,农村家庭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前提,是子女就业后的月工资要比工作七年的工人的工资高91%以上[2]。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在经济动力解释之外,还需要非经济收益(或者社会心理收益)的思想和方法。

在家庭因素中,“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使子女以后更好的赡养父母”、“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家庭社会地位,使家庭或父母更荣耀”表述的认同上,农村家庭学子同样表现出很高的认可,赞同比例达到了88.3%和84.8%。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心理支持因素同样重要。

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期盼,是农村家庭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途径。社会分层的烙印深深刻在了家庭的荣辱柱上,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出大学生,曾经是,现在也是家庭的莫大荣耀。另一方面,如果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向上层社会流动,或者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良好的经济收益能为农村家庭改善经济状况,并更好的实现家庭的养老功能。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只有约一半的农村学子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得到社会、家庭等的认可。40.9%的学子认为“家里支持我读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学习技能”,高等职业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尚待时间。个人高等教育投资可能获得就业稳定、工资高以及向上流动的机会多的三大市场优势[3]。向上流动的需求,是推动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动力。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所能获得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要小。一旦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对向上流动的优势不在,势必会减弱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需求,势必会减弱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因此,农村学子投资于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家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需要家庭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

3.农村传统因素依然是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力

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社会地位,脱离农村生活是农村家庭投资于高等教育的动因所在[4],尽管农村传统的“跳农门”观念正在发生着转变,脱离农门依然是农村家庭的梦想。“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脱离农村”的认可程度依然还有34.8%,“不读大学苦一辈子”的认同虽低,但也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6.1%。

与家庭因素相比较,农村传统“跳农门”因素对农村家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动力作用要弱些,也许这得益于中央十多年来对农村发展的一贯支持。连续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均以“农村发展”为主题,使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分享到农村改革的丰硕成果,对农村和农业的未来发展满怀信心。曾经的“农转非”热变成了现今的“非转农”热,曾经的农村人进城买房变成了城里人乡村建房。但这只是城里人的农村,农村人的农村依然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依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与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公共资源上的差别待遇。

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上比普通高等教育要小些,但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使农村家庭的学子进入城市,进入企业,使他们脱离脆弱的农业生产,增加享受优质公共资源的机会。为了下一代的“向上流动”,为了不再留守农村,即便无法实现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理想的途径当属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消除家庭和个人农村社会身份的“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3]许祥云.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黄景灏,张绍江.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0).[4]谭桂梅.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5).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浅析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