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足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营模式

2015-08-25 03:53孙炳耀
中国合作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户经营生产

适足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营模式

在全球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农业生产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可持续,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遏制污染、维护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平衡,是全球性的重大课题。“适足经济”让人们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从“适足经济”的概念出发,本文专家提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该是综合性农民组织的形态,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里头,农民合作组织不仅仅做生产服务,还要做全产业链的一些服务。

孙炳耀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

我们现在讲发展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这两种农业经营模式下,农产品的质量不稳定,问题主要出在了销售环节。现在出现了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这种模式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通过双方的信用达成交易。今天,有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对现阶段农业经营模式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适足农业,它跟传统农业,特别是西方一些大规模农业都有很多不同。

不同的农业产业模式

传统农业是自然经济而不是产业经济,我们出发点是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经营中,经营主体是单个的家庭。实际上,传统农业是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存在的。在传统农业中,社会分工表现得很微弱。在家庭里面实行的是自然分工,就像过去讲的男耕女织。在这样一种自然的经营模式下,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成为家庭主要的核心,所以这种农业模式跟中国传统的人口再生产是相匹配的。人口增长主要是受到食物的限制,而食物的增多就需要多生产,多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土地增长的速度。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人地矛盾,这种矛盾是在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模式中形成的,它的产生带来了社会的变革。

在人民公社时期,出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的集体化。但是,在70、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模式又重新恢复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这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体制,也就是土地所有权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家庭重新成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此后,家庭经营不再是自给自足,开始朝着商品化生产转化。

80年代,农产品普遍匮乏。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这时候一些专业户发展起来,他们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出现了商品化的生产活动。商品化生产,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经济作物上,特别是养殖业上。一些专业户因为在生产经验技术上积累非常快,他们很快成长了起来。他们的生产活动成为了商品化生产,他们也成了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

80年代,农业的商品化主要围绕着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主要是在做小范围的地方市场。90年代,随着整个物流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产品市场非常活跃且越做越大。90年代,在北京就可以吃到南方的菜,这个在80年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而随着物流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家庭条件的改善,90年代在北京就可以吃到全国的生鲜产品。

农户经济的适度规模

中国的市场,一直都是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发展的,包括粮价也是如此。我们的农业模式、产业模式也是在全球化这么一个大环境里头发展的。农业产业模式有几个关键议题:第一个是经营主体的规模;第二个是经营主体的组织形态。包括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双层经营(就是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或者以其他的集约经营相结合,就是解决“分”与“合”的关系)等,这是经营主体的组织形态。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链中的相互关系及农业产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态,最根本是取决于农业资源的配置。还是那几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这些要素怎么样才能达到最优配置?这是农业产业模式的关键议题。

关于农业产业模式,现在有一种模式是现代农业。但是,现代农业并不是一种产业模式。很多人把现代农业和资本等同起来,为什么?因为资本农业从资本出发,有资本就可以实现比较大规模的经营,可以把最先进的各种科技应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包括化肥、农药、大型机械的应用等。技术应用可以大范围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美国的农业生产中技术的力量体现得比较完整。美国的一个家庭农场靠着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它的规模可以达到3000—5000亩这样一个规模。资本农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利润最大化,经营规模达到3000—5000亩也是利润最大化的一个目标,这跟我们传统农业、跟我们家庭的农业都有点不一样。资本农业产业模式还有一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工业和工厂化的一些形态,现在资本农业往往就把它们看成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和代表。

适足经济

适足经济,这个概念是泰国国王在90年代泰国爆发经济危机时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它的核心是适度,所谓适度是各个方面之间的因素要平衡,取中庸之道;第二个就是合理。任何经济行为都有外部效应,要尽量减少外部效应;第三个是抗风险可持续性。这是适足经济的3个主要要素。适足观点一般认为微观可以研究各种行为,可以研究家庭、社区,甚至研究国家行为。笔者认为,适足也可以研究农业,研究产业。实际上,“适足”概念在其他领域也有相应的应用。比如,联合国关于适足生活水准权的概念,就是类似“适足”的含义。此外,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或者社会住房等,也是讲的适足经济的概念。在国外也有相应准确的概念就是“适足居住权”。在我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际上,小康社会也是一种适足经济。这样,用“适足”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模式。

用适足经济角度去看农业主体的规模、去分析农户的农地,去分析家庭生产单位、农户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怎么样去解决“小”与“大”的问题,“分”与“合”的问题,还可以用适足经济的概念来分析整个农业产业链和产业形态。

农户的适度规模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是,“适度规模”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从经营、劳动的规模来看,因为整个农业、农民的问题核心还是生存问题,包括农民进城务工城镇化,这些都是农民为了生存所做的选择。从生计角度来看,适足农户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规模?首先可以从他的收入的结构、生活水平来看。

从收入看,我们都知道中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之初的10年里,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快,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比例还要高。因为当时市场上对农业产品需求旺盛,这样就刺激了农业的发展。80年代,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略有提高,但是90年代后,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在不断下滑,至此就形成了现在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落后的现状。那么,适足农户的收入应该是什么样的水平?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90年代,这两国的农业也是小规模发展。现在,由于两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的收入相比城市下降了,但是农村的收入也能达到城市收入的70%左右。在中国研究适足农户,我们参照的是城市,但更多参照的是小城镇、县城。小城镇比大城市收入水平要低一点,城镇人均收入大概2万元左右,按照这个基数算下来,适足的农户纯收入应该是在1.7万元,这样才算是适足经济。但是,目前农户的纯收入仅有9000元,接近1万元,离“适足经济”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在这么一个收入情况下,农民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现在,大型作物一亩地收入多少?经济作物一亩地收入是多少?经过估算,要达到人均10亩地,才可以在农村实现适足生计的收入水平。但是,这样的估算不严谨,还存在还多问题。我们再通过农业劳动能力看适足农户,家庭经营最大的依托是劳动能力。要达到适足经济,一个家庭大概需要拥有20亩地,但是目前一个家庭大概拥有7亩地,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家庭农场可以通过雇佣劳动力,利用现代设施农业提高产出,两三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很多东西。但是,并不能据此确定其规模是否就属于“适度规模”。

从适用技术看,技术可以提高产品产出率,这对于农户非常重要,对于消费者也十分重要。同时,它也是农户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从技术生产角度看,提高产品品质的技术都应该推广。在生产中,应该一手抓销售,一手抓产品品质。所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单个农户也可以选择使用,并不是只有大规模经营者才能选择先进技术来提高品质。第二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这个技术对于国家农业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它一直是粮食作物生产的一个核心问题。提高产量的技术,它解决了粮食的质量跟产量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提高农业产品产量的技术应该说对经济作物都是很有效的,但是现在把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仅被看作是粮食作物可应用的技术。我们需要关注粮食作用的产量,因为我们有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国家在粮食安全上采取的是一种“守”式,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化,我们可以做到有备无患。目前,在粮食作物上,我们最大的技术是降低农业劳动成本。而西方的粮食为什么竞争力那么强?除了地多、土地边际效率高以外,主要原因就是劳动投入成本降低了。在国外,大型机械应用十分广泛,这方面节约了大量的劳动成本。这些都是资本农业所追求的,也是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因为在资本农业里,任何物质的投入都是资本的转化,都是价格的实现。

从农业技术看,我们提倡生态农业,这些技术投入比较大,但是农业的物质消耗(强调农业的生产过程)跟生态农业完全是不一样的。生态农业从产品质量来看,也比资本农业的优势明显。因为,生态农业是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农业技术,是我们农产生产经营模式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技术的选择要与农业生产方式相统一,现在农地生产模式在家庭经营情况下很多是小型化的。但是,最近十几年来政府鼓励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这样一种形式把更多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大规模的机械进行生产,这样就实现了生产方式和技术选择的统一。

图1

微笑曲线

从产业链来看适足农业。从图1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这是产业链的5个环节。第一、二个环节就是产中环节,包括技术的选择、应用,包括农机服务及各种经营;再往前面是产中环节,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农户的生产,包括种禽种苗、化肥、农药等。中间属于产后加工,品级分类很简单,围绕着流通的需要进行加工;再往下就是保鲜处理,还要继续通过工业化手段进行保鲜、储存,甚至食品加工;再往后就是流通环节了。各个环节有一个微笑曲线,这是90年代台湾宏碁的老板根据电子产业提出来的。不同的产业环境里头,中间环节都处于曲线最低处,农业也是这样,生产环节处于最低处。微笑曲线的状况下,以农户为主的生产者怎么样才能增收?那就要朝产业的两端做文章。现在产业的参与者都是相互独立的,农户处于弱势位置,所以两头受到挤压,必须建立以农户为核心的组织,共同联合起来向产业链两端去延伸,使农户从产业链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向产前环节延伸,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很多合作社都在这样做,这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一个领域。农户向流通环节的延伸,也是比较核心的问题。全部的生产,从利益链上来讲,流动环节是最大的。

适足农业的产业组织方式,现在很多地方选择成立专业合作社,他们开始横向联合起来做一些服务,但是仅仅靠横向联合还是不够。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向产业链上下进行延伸,甚至突破地域范围,成立了联合社,到县一级甚至更大的区域进行联合生产。

现在提倡综合性的农民组织形态,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里,农民合作组织不仅仅做生产服务,也要进行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一些服务。不过,这个还仅仅局限在一个地域范围内。这样的组织又一个优势,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经营服务跟社区服务相互之间都有相互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的地域里,这样的组织还是没有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问题。还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组织参与,比如政府或者农民合作组织再联合起来,突破农村地域组织,走向广阔范围。

关于农业合作组织,90年代我们主导的“公司+农户”,现在也是一个基本政策。中国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往下延伸给农户提供服务,这也是一种非常可取的形式。

(此文根据孙炳耀在“东亚农协的发展历程与新经验论坛”上的课件整理)

猜你喜欢
农户经营生产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用旧的生产新的!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