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程度测度

2015-09-09 11:59王振华戚迪明吴东立
南方农村 2015年4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

王振华+戚迪明+吴东立

摘 要:本文利用辽宁省2002至2012年的数据,选择粮食产量、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技术人员等作为变量,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发现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变化不大,整体波动不大,个别县域会有较大浮动的变化;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02年以后开始提高,差异变化比较平稳;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会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呈现“U”型。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49-07

一、引言

县域是我国基本行政区域之一,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一二三产业,是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区域。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面临被削弱的风险,容易忽略对农业的投入。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四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最薄弱,农业现代化的滞后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情况直接左右全国农业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辽宁作为重工业省份,相比之下,非农部门发展占据优势,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处于劣势。农业现代化容易被滞后,不利于辽宁农业的发展,辽宁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2002-2012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非农经济,较大幅度的增长。辽宁省县域经济从2002年的1847.39亿元增加到11952亿元,增长了5倍。其中非农经济从2002年的1370亿元增加到10063亿元,增长了6.3倍。农业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25.8%下降到15.81%,非农经济占比从2002年的74.2%上升到84.19%,高低浮动在10%左右。尤其自2008年以后,政府出台了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以后,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产生了备受瞩目的“辽宁现象”。因此,辽宁省44个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情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现代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工农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农业对工业等其他产业的贡献被归纳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等。张培刚(2002)很早就探讨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也不相同(黄泰岩等,2001)。同样,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业的增长,工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业机械及富含高新技术的生物化学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速水佑次郎等,2000)。服务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而扩大了农村的经营规模,促进农业的发展。学者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拉动县域的市场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郭翔宇,2007),钱陈等(2006)构建了城乡两部门的增长模型,强调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县域经济发展,从理论方面以及经验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针对农业现代化的文献,大多数研究是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角度出发。针对现代农业的研究大多是从农业发展模式、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而诸多文献是从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单方面出发进行研究,而研究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研究较少。

二、数据描述

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采用县域人均生产总值(E)代表。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众多,学术界对现代农业的评价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从生产投入,设施规模,产业化程度等角度尝试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仍未形成真实客观的评级体系。而县域部分农业发展指标不完整,加大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本研究测度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着重生产产出方面着手。从粮食产量、劳动力、产业结构等层次选取指标进行测度,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性原则,结合辽宁省发展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选取以八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A)进行测度。

表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基础指标 公式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千瓦/公顷)A1 农业机械总动力/总播种面积

有效灌溉率(%)A2 有效灌溉面积/总播种面积

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元/人)A3 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从业人员

劳均粮食产量(吨/人)A4 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从业人员

劳均播种面积(元/公顷)A5 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总播种面积

土地生产率(元/公顷)A6 农业增加值/总播种面积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A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A8 农业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

通过辽宁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千瓦/公顷),有效灌溉率(%),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元/人),劳均粮食产量(吨/人),劳均播种面积(元/公顷),土地生产率(元/公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等八个指标测度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

表2 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指标数据描述统计

年份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2002 极小值 1.6020 0.6397 2.1521 2484 4670 1347 0.0992 2.3528

极大值 9.6664 1.3764 6.8335 40326 688567 6251 0.6763 446.8169

均值 3.7772 1.0146 4.2532 9469 31769 2851 0.3239 54.3755

标准差 1.8810 0.1999 1.2025 6610 101626 937 0.1466 68.4840endprint

2003 极小值 1.5035 0.0450 1.4597 2843 6774 2260 0.0992 2.6989

极大值 16.5017 0.9913 7.1309 52770 1608527 9559 0.6763 550.5630

均值 4.2616 0.3328 4.2105 10266 54543 4429 0.3239 55.6985

标准差 2.6424 0.2261 1.3678 7833 239872 1248 0.1466 82.4905

2004 极小值 1.4935 0.0447 2.7851 3408 7100 1255 0.0992 2.4024

极大值 48.2208 0.9886 126.3858 64619 1691723 7801 0.6763 592.1742

均值 5.3784 0.3456 8.1752 10714 61984 3349 0.3239 55.4642

标准差 7.0906 0.2222 18.2819 9167 253088 1053 0.1466 88.2865

2005 极小值 1.6002 0.0450 3.1959 4535 7863 2119 0.0992 4.2486

极大值 13.1480 0.8955 9.8211 56956 1750593 12269 0.6763 391.3479

均值 5.0262 0.3394 5.4544 12496 62501 4103 0.3239 51.3244

标准差 2.5571 0.2200 1.4468 8110 260583 1586 0.1466 60.8589

续表2

2006 极小值 2.2832 0.0235 2.6289 5032 7967 1759 0.0992 5.4233

极大值 12.8499 0.9052 8.4298 69985 1809496 14593 0.6763 374.1863

均值 5.0635 0.3743 5.2143 13834 65308 4805 0.3239 52.1346

标准差 2.5235 0.2367 1.4340 10010 269286 2205 0.1466 59.6273

2007 极小值 2.3556 0.0300 2.2968 5669 8811 3180 0.0992 5.6077

极大值 29.7572 0.9415 8.5569 85521 1597247 16555 0.6763 481.3417

均值 5.6367 0.3845 5.6488 15764 62688 5248 0.3239 53.8294

标准差 4.4133 0.2459 1.4119 12213 237014 2329 0.1466 75.1502

2008 极小值 2.3670 0.0287 2.0948 7210 11646 3640 0.0992 11.6247

极大值 37.6471 0.9208 8.6851 109596 1784998 17370 0.6763 553.7898

均值 5.9397 0.3623 5.5208 19124 71151 5760 0.3239 58.5562

标准差 5.4392 0.2291 1.4409 15500 264683 2090 0.1466 84.7267

2009 极小值 2.3422 0.0307 0.5901 7270 12315 3331 0.0992 13.2711

极大值 37.0102 0.9226 9.1720 132233 2003077 17431 0.6763 536.5526

均值 6.0944 0.3432 4.6236 22233 79804 6591 0.3239 70.3834

标准差 5.3718 0.2311 1.9797 18897 297082 2237 0.1466 91.6081

2010 极小值 2.492 0.0307 2.18 6655 11491 4726 0.0992 16.3757

极大值 37.0102 0.9011 8.4065 158378 2203846 18415 0.6763 577.8357

均值 6.2699 0.3385 4.7362 24630 86607 7304 0.3239 78.8302

标准差 5.4159 0.2486 1.4346 22462 327055 2217 0.1466 110.2567

2011 极小值 2.6051 0.0128 1.7549 8046 13475 6230 0.0365 15.8055

极大值 36.4697 0.8606 8.9835 185685 2557204 20768 0.5779 557.7035

均值 6.1334 0.3269 5.3276 29185 97946 8892 0.1917 76.9975

标准差 5.3485 0.2158 1.297 26305 379809 2539 0.1114 107.4353

2012 极小值 2.5141 0.0329 1.885 9833 16747 7772 0.0992 14.7495

极大值 36.63 0.8452 8.9713 300511 3151953 23116 0.6763 722.9168endprint

均值 6.3251 0.3222 5.0874 36712 117494 10622 0.3239 92.3645

标准差 5.3885 0.2141 1.3997 42546 468549 2513 0.1466 139.8463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3-2013。

三、农业现代化测度

评价方法采用因子分析。由于八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根据因子分析原理,KMO值大于0.6,保证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前提下,对逐年各项指标公因子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运用SPSS18.0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年44个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A)。

表3 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测度结果

县市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均值

辽中县 0.33 0.61 0.23 0.19 0.05 0.51 0.33 0.17 0.06 0.13 0.03 0.24

康平县 -0.53 0 0.55 0.57 -0.61 -0.17 -0.29 -0.11 -0.13 -0.12 -0.77 -0.15

法库县 -0.31 0.07 -0.22 -0.25 -0.64 -0.51 -0.6 -0.29 -0.3 -0.35 -0.74 -0.38

新民县 0.27 0.48 0.36 0.44 -0.2 0.22 0.16 0.04 -0.1 -0.01 -0.27 0.13

长海县 -0.2 -0.12 -0.17 -0.17 -0.26 -0.19 -0.22 -0.18 -0.2 -0.18 -0.28 -0.2

瓦房店 0.12 -0.29 -0.31 -0.03 -0.32 0.08 0.11 -0.03 -0.08 -0.09 -0.42 -0.12

普兰店 0.08 -0.3 -0.2 -0.11 -0.39 -0.29 -0.15 -0.07 -0.24 -0.23 -0.52 -0.22

庄河市 0.24 -0.04 0.05 -0.02 -0.22 0.15 -0.13 0.11 0.05 0.03 -0.35 -0.01

台安县 0.14 0.5 -0.02 -0.05 -0.35 -0.25 -0.4 -0.15 -0.31 -0.24 -0.39 -0.14

岫岩县 -0.35 -0.57 -0.72 -0.72 -0.64 -0.79 -0.78 -0.59 -0.6 -0.62 -0.67 -0.64

海城市 0.47 0.21 -0.11 -0.09 -0.33 -0.25 -0.18 -0.25 -0.3 -0.21 -0.36 -0.13

抚顺县 -0.15 -0.44 -0.53 -0.56 -0.34 -0.63 -0.26 -0.41 -0.41 0.11 -0.34 -0.36

新宾县 -0.29 -0.41 -0.49 -0.54 -0.33 -0.48 -0.39 -0.31 -0.36 -0.41 -0.3 -0.39

清原县 -0.26 -0.39 -0.39 -0.38 -0.3 -0.63 -0.48 -0.34 -0.42 -0.43 -0.26 -0.39

本溪县 0.1 -0.38 -0.46 -0.48 -0.6 -0.66 -0.71 -0.39 -0.33 -0.45 -0.69 -0.46

恒仁县 -0.27 -0.43 -0.48 -0.51 -0.36 -0.56 -0.56 -0.36 -0.36 -0.37 -0.37 -0.42

续表3

宽甸县 -0.06 -0.65 -0.72 -0.72 -0.45 -0.8 -0.78 -0.47 -0.45 -0.54 -0.47 -0.56

东港市 0.07 0.14 0.07 0.08 -0.08 0.02 0.08 -0.04 -0.05 -0.01 -0.1 0.02

凤城市 -0.14 -0.45 -0.54 -0.64 -0.56 -0.66 -0.83 -0.54 -0.57 -0.55 -0.61 -0.55

黑山县 -0.28 0.09 0.06 -0.04 -0.17 -0.16 -0.25 0.01 -0.1 -0.03 -0.2 -0.1

义县 -0.74 -0.79 -0.58 -0.45 -0.23 -0.28 -0.24 -0.29 -0.24 -0.29 -0.2 -0.39

凌海市 -0.08 0.06 0.14 0.19 0 0.18 0.07 0.04 -0.01 -0.05 -0.01 0.05

北宁市 0.25 0.41 0.38 0.36 0.27 0.43 0.41 0.26 0.17 0.2 0.33 0.31

盖州市 0.02 -0.45 -0.6 -0.68 0 0.3 0.29 -0.13 -0.15 -0.24 0.08 -0.14

大石桥 0.18 0.23 -0.03 0.36 0.17 0.32 0.4 0.14 0.1 0.14 0.2 0.2

阜新县 -0.91 -0.23 -0.04 0.05 -0.24 -0.26 -0.14 0.03 -0.13 0.16 -0.3 -0.18endprint

彰武县 -0.83 -0.12 0.32 0.12 -0.08 0.17 0.04 0.19 0.24 0.22 -0.12 0.01

辽阳县 -0.2 -0.17 -0.28 -0.38 -0.56 -0.59 -0.56 -0.43 -0.49 -0.51 -0.61 -0.43

灯塔市 -0.03 0.08 -0.18 -0.34 -0.35 -0.41 -0.3 -0.34 -0.41 -0.39 -0.36 -0.28

大洼县 0.47 1.02 1.04 1.02 0.34 0.97 0.88 0.55 0.37 0.41 0.4 0.68

盘山县 1.01 1.37 0.62 0.57 0.33 0.73 0.65 0.35 0.29 0.35 0.39 0.61

铁岭县 -0.15 0.3 0.18 0.12 -0.53 -0.12 0.05 -0.21 -0.34 -0.1 -0.61 -0.13

西丰县 -0.43 -0.17 -0.28 -0.31 -0.19 -0.35 -0.28 -0.11 -0.16 -0.12 -0.16 -0.23

昌图县 -0.18 0.68 0.48 0.41 -0.25 0.06 -0.09 -0.03 0.08 0.02 -0.33 0.08

调兵山 -0.05 -0.3 -0.36 -0.4 -0.11 0.27 -0.46 -0.4 -0.17 0.04 -0.1 -0.18

开原市 -0.11 0.1 -0.01 -0.14 -0.34 -0.31 -0.23 -0.08 -0.2 -0.18 -0.39 -0.17

朝阳县 -1.08 -0.74 -0.7 -0.67 -0.2 -0.4 -0.51 -0.57 -0.38 -0.35 -0.13 -0.52

建平县 -0.88 -0.66 -0.64 -0.48 -0.59 -0.75 -0.7 -0.58 -0.39 -0.34 -0.65 -0.61

喀左县 -0.74 -0.29 -0.14 -0.26 -0.21 -0.1 -0.1 -0.28 -0.16 -0.48 -0.17 -0.27

北票市 -0.81 -0.66 -0.45 -0.53 -0.54 -0.48 -0.45 -0.5 -0.38 -0.35 -0.6 -0.52

凌源市 -0.87 -0.69 -0.6 -0.56 -0.34 -0.25 -0.59 -0.53 -0.43 -0.49 -0.3 -0.51

绥中县 -0.42 -0.54 -0.36 -0.36 -0.17 -0.4 -0.37 -0.26 -0.23 -0.26 -0.12 -0.32

建昌县 -0.77 -0.67 -0.58 -0.68 -0.44 -0.73 -0.68 -0.57 -0.47 -0.54 -0.42 -0.6

兴城市 -0.72 -0.95 -0.82 -0.75 -0.5 -0.58 -0.44 -0.39 -0.48 -0.55 -0.46 -0.6

从本研究测度结果看,2002-2012年,辽宁省44个县中大洼县、盘山县、北宁市、辽中县、大石桥、新民县、昌图县等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而建昌县、兴城市、建平县和岫岩县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排在44个县的末端。其中许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农业并非其县域的主导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会相对较低。尽管也位列县域经济百强县,但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辽东辽南个别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沿海经济带中众多县域还是依靠二、三产业迅速取得经济增长。而辽西北地区多出现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现象,这是由于辽西北地处内陆,距离辽宁沈阳和大连较远,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对辽西北的带动和辐射有限。辽西北地区拥有众多丰富资源,丰富的物产、广阔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了,是最适合也是最有利发展现代农业的区域。

图1 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从辽宁省44个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可以看出,2002-2012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本保持稳定,各个县的发展差异有所波动。其中2006年各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一致,相对其他年份差异不大。2006年1月1日,国家取消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2005、2007年各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差异较大。2002-2005年各县相差不大,尽管2006年各县相差不大,但平均水平偏低。随后2007-2012年,辽宁各县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

四、县域经济协调度测度

在观察期内,辽宁省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大致分为2个阶段:2002-2009年县域经济增长期和2009-2012年县域农业现代化追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逐步发展协调。辽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其44个县(市)中,36个为粮食主产县(市)。2009年以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缓慢,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但2009年以后县域经济飞速增长,开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二者的协调度也在逐步上升。

表4 辽宁省44个县域协调度

排名 县域 2002 2012 均值 变异系数 县域 2002 2012 均值 变异系数

1 调兵山市 0.4518 0.9957 0.5587 0.0480 新民市 0.0108 0.2905 0.3489 0.0645

2 大洼县 0.2488 0.8491 0.5464 0.0354 兴城市 0.2247 0.0686 0.3374 0.0783

3 盖州市 0.0558 0.2301 0.5368 0.0767 彰武县 1.0000 0.2606 0.3263 0.0834endprint

4 昌图县 0.5049 0.8247 0.5136 0.0696 抚顺县 0.2829 0.8609 0.3240 0.0940

5 宽甸县 0.8898 0.6186 0.5080 0.0540 法库县 0.4083 0.0167 0.3225 0.0810

6 凤城市 0.7059 0.9721 0.5066 0.0610 义县 0.8105 0.0837 0.3136 0.0875

7 瓦房店市 0.7459 0.9588 0.4911 0.0688 建平县 0.6557 0.5587 0.3038 0.0769

8 本溪县 0.9551 0.5602 0.4860 0.0611 北票市 0.6841 0.6046 0.2912 0.0879

9 康平县 0.8385 0.9871 0.4810 0.0794 喀左县 0.9628 0.3722 0.2911 0.0956

10 铁岭县 0.6615 0.9292 0.4506 0.0650 阜新县 0.9996 0.0324 0.2901 0.1029

11 东港市 0.7183 0.9312 0.4409 0.0612 凌源市 0.8386 0.0032 0.2886 0.1084

12 辽中县 0.5549 0.9932 0.4389 0.069 岫岩县 0.5308 0.5053 0.2811 0.0843

13 盘山县 0.8385 0.6378 0.4384 0.0693 清原县 0.0280 0.6883 0.2704 0.0995

14 庄河市 0.3563 0.9170 0.4378 0.0569 灯塔市 0.3464 0.8339 0.2529 0.1064

15 开原市 0.6521 0.9974 0.4173 0.0739 建昌县 0.4751 0.1721 0.2438 0.1079

16 海城市 0.9828 0.7057 0.4163 0.0696 辽阳县 0.2577 0.4097 0.2223 0.0699

17 大石桥市 0.7467 0.9125 0.4048 0.0630 绥中县 0.1562 0.1836 0.2103 0.1275

18 普兰店市 0.2369 0.6943 0.4005 0.0706 凌海市 0.1655 0.6855 0.1976 0.0872

19 朝阳县 0.9898 0.7631 0.3831 0.0896 新宾县 0.0292 0.5763 0.1923 0.1049

20 长海县 0.5326 0.5862 0.3681 0.0365 黑山县 0.3675 0.0885 0.1660 0.0683

21 台安县 0.3959 0.6818 0.3571 0.0840 西丰县 0.3853 0.2820 0.1623 0.0888

22 桓仁县 0.2394 0.8394 0.3532 0.0741 北镇市 0.0451 0.2466 0.1460 0.1003

其中:辽宁长海县属于海岛县,取辽宁省平均水平代替。

表5 辽宁三大区域协调度均值

辽宁全省 沈阳经济区 沿海经济带 辽西北地区

年份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均值 均值

2002 0.0108 1.0000 0.4921 0.4622 0.7322

2003 0.0184 0.9997 0.4421 0.4342 0.3299

2004 0.0032 0.9972 0.3332 0.3656 0.3044

2005 0.0113 1.0000 0.3067 0.2975 0.2435

2006 0.0020 0.9999 0.3873 0.6424 0.5743

2007 0.0151 0.9611 0.3066 0.2397 0.2649

2008 0.0001 0.8811 0.2656 0.2933 0.1370

2009 0.0002 0.9979 0.1095 0.1329 0.1352

2010 0.0053 0.9909 0.2225 0.2878 0.2067

2011 0.0129 0.9877 0.5288 0.3889 0.4403

2012 0.0032 0.9974 0.6267 0.5465 0.5520

从区域来看,三大区域协调度均值在2002-2012年间整体趋势与全省均值相同,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变动较大,呈成“U”型。全省和三大区域在2002-2005年协调度均值持续下降,辽西北地区起始协调度较高,下降最快。尽管辽西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但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其地理位置远离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这两大增长区域,无论是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农业现代化都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协调度骤然提升,沿海经济带协调度提升最高,但随后下降也最快。从2006-2009年各区域协调度均值又开始下降,沈阳经济区协调度降到了三大区域最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海经济带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协调度较高。2009年以后协调度还是逐渐上升。在2006年国家免除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2009年后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入良性协调期。辽宁省政府实行“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效果显著,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迈入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了财政的支持和工业的带动,与县域经济进入快速上升期,其中沈阳经济区的协调度增速最快。由2009年均值的最低变为2012年的最高。endprint

图2 2002-2012辽宁省三大区域协调度均值

从各县域来看,观察期内辽宁省协调度最值相差很大。44个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差异很大。根据11年各县域协调度不同对辽宁44个县域协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再比较协调系数划分为高效协调型,经济驱动型,经济增长型,低效协调型。对2002年、2009年和2012年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度进行分类结果。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农业现代化具有共同起点: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农业增加值比重很小,农业劳动力比重很小,农业商品率低。2002年辽宁省县域人均GDP为7723元(当时美元的汇率是8),辽宁县域农业平均水平介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辽宁省大部分县域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点阶段。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协调。农业是相对较为稳定的部门,需要不断接受外界的力量(资金、科技等)打破自身的均衡。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协调值较高的县域不仅仅只是县域经济发展快速的县域,在经济落后发展疲软的县域,也存在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度较高的县域。这种协调是一种低效率的协调,而前者则是一种高效协调。

从结果来看,在一定时间内辽宁省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C(A,E)会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呈现“U”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较高时,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会趋于协调。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初期,农业现代化会滞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会逐渐下降,县域经济发展后期,从政策制度、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程度再次趋于协调。

表6 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及类型

协调程度划分 协调系数系数对比 协调类型

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

发展协调 县域协调度C(A,E)

大于平均水平 C(A/E)>C(E/A) 高效协调型

C(A/E)

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

发展协调发展不协调 县域协调度C(A,E)

小于平均水平 C(A/E)>C(E/A) 经济驱动型

C(A/E)

从划分结果来看,2002-2012年间,低效协调型县域由21个变为2个。高效协调型由8个变为22个。低效协调并不仅仅意味着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当经济倒退时,也会出现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的低效协调(如2009年的调兵山市)。2002年,半数县域处于低效协调型,县域农业发展还处在传统农业时期,农业比重高,生产效率低。2009年,辽宁省37个县发展不协调,其中瓦房店、辽中、法库等县域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对农业发展的投入较少,而凌源、朝阳、昌图等县域,空有农业资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有利的支撑。2012年,各县域协调情况发展较好,不协调和低效协调的情况仍然存在,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以上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运用统计方法梳理了2002-2012年辽宁省44个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情况。发现11年间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变化不大,整体波动不大,个别县域会有较大浮动的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02年以后开始提高,差异变化比较平稳。但总体平均水平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2008年以后,辽宁各县农业现代化差异开始明显逐渐缩小。辽宁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出台利农惠农政策,整体提升了辽宁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相比过去,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迅速。

第二,辽宁省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的一个经济周期——低效协调,经济增长,经济驱动,高效协调。辽宁省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会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长而呈现“U”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较高时,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会趋于协调。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初期,农业现代化会滞后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会逐渐下降,县域经济发展后期,从政策制度、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县域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协调程度再次趋于协调。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可以看出十分注重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因此为了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相衔接,必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特别是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促进大型合作社的联合与合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辽宁省各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发挥适合各地区的农业优势产业。支持辽宁支柱产业发展,使主导产业形成与龙头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第三,鼓励企业对农产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增加农产品出口。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有限,应多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海关统计中只有出口农产品大类的金额,没有分成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来统计,不能体现出制成品出口的绝对金额和所占比例。另外,对深加工企业、有出口潜力的企业在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最后依靠省内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具有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制成品,开发国际市场。

第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应树立正确的土地流转观,不能为流转而流转,要坚决保障农民各项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强调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进行决策及收益获得的主体地位。同时控制生产资料成本上升速度、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以弥补“新功能剪刀差”;加强土地用途的动态监管,对较大规模流转采用弹性合同期制,杜绝“非农化”发生。政府还应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试点并推广拍卖等新的流转方式。

第五,建立镇、乡、村信息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快,农业对信息化的利用与日俱增。建立镇、乡、村三级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能对农民进行农业推广。引导农民认知农业领域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以政府推广为主,建立镇、乡、村三级教育推广网络。村一级的可以由村干部兼职,主要职能是收集反馈村里农业生产信息。通过农业部门,与高校或研究院所建立以农业推广人员为枢纽的农业推广体系。利用网络技术,及时上报村内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生产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

经济研究,2008(11):4-15.

[2]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

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2009(02):55-65.

[3]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09(07):143-151.

[4]肖兴志,彭宜钟,李少林.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与定

量测算[J].经济学(季刊),2013(01):135-162.

[5]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

世界经济,2007(05):52-64.

[6]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

长[J].经济研究,2009(07):4-20.

[7]彭冲,李春风,李玉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动态影

响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03):91-100.

(责任编辑:熊 飞)xendprint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