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反思

2015-09-10 17:16吕月米韩素梅
消费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文化价值消费主义

吕月米 韩素梅

摘要:后工业文明时代图像侵袭无处不在,它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也是后现代文化的重要表征。本文以消费主义语境为研究视角来探讨视觉文化的特性,并指出当前媒体视觉传播过渡繁荣的背后隐含着人类文化的困境,最后提出后现代的文化价值体系需要重新回归意义深度、精神情感和价值内涵的追求。

关键词:视觉文化 消费主义 文化价值

当下电子媒介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理性文化正日益让位于以感性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尤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打着审美的旗号,以逐利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

一、视觉文化审美转向的消费主义语境

纵观人类文化史,“视觉性”的特征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当代社会“消费”为中心的理念与人类视觉感官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合谋:人们在触媒上体验视听结合的虚拟空间,从景观大片到景观旅游、从整形美容到造星选秀……视觉文化在今天“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图像的低限接受和传媒的高调推动使影像制作和传接都日趋便捷,由此产生的唯美画面、虚幻体验、暴力色情等,无不把人们的视觉欲望推向极致。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描述了物质产品极大丰盛时代的到来,消费除了经济意义上的消耗,更在于消费符号所代表的消费者地位、权利、时尚、品味等象征意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

1.消费社会的形成。物质相对匮乏的资本主义早期社会以生产为主导,利用清教主义的苦行精神统治社会。随着物质积累、供过于求的后工业社会来临,“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重工业日益没落而服务业渐盛,产业结构调整了休闲与消费,收入的提高和时间的闲暇使“劳动的身体成为追求欲望的身体。”消费成了生产的关键,最大限度地刺激欲望成了资本的首要任务。“消费文化需要的不是压抑欲望,而是欲望的生产、扩展。”适应资本增值的需要,反整体、反理性和反本质,强调差异和多元的后现代艺术成了欲望生产的基地,其中传媒更是催化剂,各种暴力色情、玄幻异志成为视觉文化主角。

2.媒介社会的推波助澜。后工业消费时代,技术的工具理性渗透方方面面,传媒的发展阐释了交往“在场”的蜕变和“远距作用”的效果,媒介文化应运而生。消费文化和媒介文化合力塑造了形象符号的基本属性,在这个“形象即商品”的感官消费与形象消费世界中,除了物的空前积聚,休闲娱乐、时尚品牌成为消费文化的核心。商品的交换价值日益取代使用价值而成为文化符号,购物不仅成了一种体验,更是对符号的实践、身份的展示、地位的认证以及个性的标榜。

3.媒介技术的进步。从原始图腾到文本再到电子文化,视觉文化的嬗变彰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变革,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阶段:(1)以绘画为代表的模仿阶段,遵循客观再现逻辑,“象”是作品评判的准则。(2)以摄影为代表的复制阶段,提供了比现实本身更令人信服的现实(超现实)和“机械复制时代”,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大量渗透到日常生活。(3)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把视觉文化带到了虚拟空间,大量复制了低成本眼花缭乱的虚拟图像,使文化生产演变成图像制造与人工智能合成的游戏。

二、消费主义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特性

媒介技术为视觉文化的兴起构筑了平台,人类的审美需求是视觉文化兴起的原动力,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在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商业化、娱乐化、符号化等美学特征。

(一)大众化

在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推动下,审美从“文化圈”中解脱出来,蔓延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审美主体得到了扩张,其易览性“与高雅艺术相比,天生具有平民精神和大众传播媒介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化民主化”进程:它解构精英话语,放弃深度追求,戏说历史、拆解偶像,崇高的传统话语成为嘲讽、颠覆的对象……“图像文化已不再限于艺术领域,而成为公共领域的基本存在形态。”

(二)商业化

现代科技使大批量的复制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更是在屏性媒介上炮制出大量悖谬的虚拟图像群。一个“拟像世界”已然凌驾于现实之上,这是视觉商业化的典型特征。网络红人、艺术拍卖、景观旅游、白领杂志和景观大片等等都是视觉文化公共化、商业化的表征。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化为一个表象。

(三)娱乐化

图像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软暴力。人们在各种媒介环境下被“视觉说服”,沉溺于虚幻的感性狂欢,回避意义与深度的追求。“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而这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判断支撑点的丧失和信任危机,传统“眼见为实”不再是真理,当美军虐俘照片曝光轰动时,“真实?”的质疑声同时响起。“去现实化”的情景使人的自信和勇气空前膨胀,离开了场景人们反而无所适从。

视觉文化对表层化、娱乐化、感官化的过度追求,使审美由“凝神专注”式观照转向了“消遣”式接受。

(四)符号化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现代生活已被符号掌控,符号成为了一种视觉表征,人们热衷于炮制各种审美符号,陶醉在不能提供真实世界基本意义的人为加工的物品堆积中,日常生活成了幻象的大杂烩。

很多消费者认为:“我们不是在抽万宝路,而是在追求牛仔精神”;“我们不是在喝可乐,而是在充实美国精神”……大众对消费符号的审美追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遏制的“文化景观”。

三、视觉文化的美学反思

当代视觉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由来已久的重文字轻图像的历史偏见,推进了感官之维的快感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从而构建了普罗大众的审美生存,有在世关怀的况味;但是它在尊重人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美迷途。

1.表面狂欢娱乐的视觉快感,大有一统天下审美价值取向之势。后现代欲望解禁后,人们似乎有了更多听凭感性驱动的自由,暴力色情、玄幻游戏,美女写真、八卦新闻及各类偷拍……这些凌乱而刺激的碎片正在成为影像主流,它无需精神层面的感悟和理性思考,也无法引领人们实现生命勃发的真正喜悦,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荒诞。

2.审美异化亟需提高“视觉素养”。图像景观在统治和异化人们的同时,还带来了认知悖论:一方面过剩的视觉刺激使人产生“神经餍足现象”,另一方面机械化复制使形象同质化严重,观众感到视觉需求不足的同时,光怪陆离反倒成为视觉不能承受之轻。走出消费时代的图像困境,就要对低俗混乱的视觉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学会“凝神关注”,唤醒“内心视觉”,更真实地认识世界本源,使人类不至陷入拟像洪流中而迷失自我。

3.审美应有价值的担当。诺奖得主福克纳曾说:“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同情、自豪、怜悯和牺牲精神,少了这些,任何故事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久存。”虚妄的作品即便再华美也难永恒,游戏刺激、壮丽景观也难有撼人心动。只有坚持“存在之真”和“穿越欲望”的主体之我,只有超越理念层面的社会忧患与艺术良知,才是作品的生命力源泉。

综上,视觉文化的非艺术性、趋利性、娱乐性和符号化等特点,使审美被局限在空洞的欢乐场和华丽的装潢艺术中,无助于推动人们的生活走向真正的自由、解放状态。我们需要产生兼具精神内涵和感性愉悦的视觉精品,在华美形式的外包装下注入创作者的情感幽思、人文关怀、思想内涵。视觉文化要重视精神品格的建构,重建精神维度的生态平衡。只有真切地表现作者所思所悟,才能有直达内心,触发主体心灵震荡的张力,从而消除视觉轰炸下“抛弃性反应”的逃避心理,重获心灵的感动和宁静。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文化价值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