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大工作+互联网”

2015-09-10 07:22山青未
上海人大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网民民主用户

互联网世界那么大,要好好看看。

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就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时提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也必然推动民主政治迈上新台阶。

互联网与人大工作有内在统一性之处。

互联网具有扁平化、去中心化、免费、平等、分享、参与等特点。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打破了信息垄断、不对称性,减少了沟通层级、中介,让个体成为“通讯社”从而强化了自我意识;使网民在交流交锋交融中自我启蒙、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互联网为企业充分平等竞争提供了信息平台,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尊重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变为企业生产依据,即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感知、参与,促进了“人本经济”发展,凸显强化了用户主体地位。总之,互联网强化了公众的主体、群体、公共、参与、民主等意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制度,但也要直接听取人民呼声。据报道,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已达6.5亿。人大工作要贯彻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也要到网上找群众;人大工作项目作为落实“主权在民”的“产品”,要以人民这个“用户”为中心。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互联网视为工具,要研究、适应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使“人大工作+互联网”良性互动、发生“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相加。

互联网结构呈网状分布,无层级和中心节点,人大网络与其他网络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想让网民点赞,就要让网民有实在获益,有归属感、尊严感、主人翁感、愉悦感,感受到自由、平等和民主;以“用户中心”思维(非网民也是人大的“用户”)改进人大工作,与“用户”全方位合作,使人大网站“产品”、工作项目“产品”及其效果让“用户”满意;引导、依法规范人大网络政治生态,让公民意识、代表意识与人大工作成为“鸟之双翼”。

叫一声“亲”又何妨?互联网企业向客户“套近乎”的方式值得学习。立法监督等,最起码要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网民能听懂、听后感到与己相关的语言,接下来才会有真正的听取意见建议。

要“海纳百川”,也要“私人订制”。在劳动力流动的背景下,人大征求意见如果仅局限于户籍人口,显然不合时宜。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扩大听取外来务工人员、外籍人士和机构等意见建议,涉及区域问题等还要听取周边城市市民意见,增强人大决策科学性民主性。同时,也要按照不同“用户”、不同工作特点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调研是人大工作基础,但按传统调研方法,哪怕是通过网络征求意见,有时也难免只“摸到”了“大象”部分躯体,得出的结论可能需要通过实践多次验证修补。

大数据可助一臂之力。可以将传统的样本采集分析与动态的云数据、全覆盖数据调研结合起来,增强调查研究数据基础工作科学性。对大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不仅能够分析关联因素,也能找出与研究对象貌似非关联因素的联系,更好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把握事物的全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如,分析研究“一府两院”有关数据,如被投诉次数等,找出薄弱环节、存在问题,从而明确人大工作选项、重点。科学运用相关数据,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拟选举任免人员情况,找出立法中“博弈”的不同利益群体对话沟通的基础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等等。

此外,可利用互联网扁平化特点,通过加大对人大工作监督等方式,促进直接民主发展、间接民主升级;通过推动“一府两院”公务网建设,动员“用户”与人大一起加大对其监督力度,等等。

4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福建泉州考察时指出,“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

人大工作未来空间也无限。

做好“人大工作+互联网”,让世界看看。 (山青未)

猜你喜欢
网民民主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中国式民主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信用卡资深用户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